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论语中的常见成语及解析二)

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论语中的常见成语及解析二)(1)

点击免费订阅哦

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论语中的常见成语及解析二)(2)

名著

知识是中考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不仅在考试中会有涉及,多读名著还对语文素养,作文素材的积累有着很好的提高作用,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出自论语的常用成语》,一起来了解论语中的常见成语都有哪些?

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论语中的常见成语及解析二)(3)

《泰伯篇第八》

【战战兢兢】——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论语·泰伯》(8·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源自《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如临深渊】——临:靠近;渊:深水坑。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论语·泰伯》(8·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源自《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如履薄冰】——履:践、踩在上面。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论语·泰伯》(8·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源自《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论语·泰伯》(8·4):“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托孤寄命】——指受遗命托付辅助幼君;或君主居丧时,受命摄理朝政。亦泛指付托以常之重任。《论语·泰伯》(8·6):“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论语·泰伯》(8·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死而后已】——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论语·泰伯》(8·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笃信好学】——笃信:忠实地信仰。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勤学好问。《论语·泰伯》(8·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论语·泰伯》(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论语·秦伯》(8·17):“子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斯文扫地】——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论语·子罕》(9·5):“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清·徐坷《清稗类钞·三十四》:“巡检作巡抚,一步登天;监生作监临,斯文扫地。”

【空空如也】——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论语·子罕》(9·8):“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仰之弥高】——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论语·子罕》(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

【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论语·子罕》(9·11):“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欲罢不能】——欲:想;罢:停,歇。想要停止也不能停止。《论语·子罕》(9·11):“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待贾而沽】【待价而沽】——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论语·子罕》(9·13):“沽(贾)之哉!沽(贾)之哉!我待贾(价)者也。”

【善贾而沽】——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论语·子罕》(9·13):“沽(贾)之哉!沽(贾)之哉!我待贾(价)者也。”

【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论语·子罕》(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不舍昼夜】——舍:放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论语·子罕》(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秀而不实】——秀:庄稼吐穗开花;实:结果实。开花不结果。比喻只学到一点皮毛,实际并无成就。《论语·子罕》(9·22):“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论语·子罕》(9·23):“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年富力强】——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论语·子罕》(9·23):“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松柏后凋】——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论语·子罕》(9·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松柏】——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论语·子罕》(9·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勇者不惧】——惧:害怕。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论语·子罕》(9·2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乡党篇第十》

【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论语·乡党》(10·1):“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屏气凝神】——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论语·乡党》(10·3):“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庄子·达生》:“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论语·乡党》(10·6):“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适可而止】——适可:恰好可以。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论语·乡党》:“不撒姜末,不多食。”宋·朱熹注:“适可而止,无贪心也。”

《先进篇第十一》

【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论语·先进》(11·13):“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登堂入室】【升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论语·先进》(11·15):“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论语·先进》(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理屈词穷】——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论语·先进》(11·25):“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一日之长】年龄大或资格老的自谦说法。《论语·先进》(11·26):“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颜渊篇第十二》

【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论语·颜渊》(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论语·颜渊》(1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指万事皆由天命注定。《论语·颜渊》(12·5):“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四海之内皆兄弟】——普天下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论语·颜渊》(12·5):“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论语·颜渊》(12·8):“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驷不及舌】——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论语·颜渊》(12·8):“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成人之美】——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论语·颜渊》(12·1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察言观色】——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论语·颜渊》(12·20):“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以文会友】——指通过文章来结交朋友。《论语·颜渊》(12·24):“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子路篇第十三》

【名正言顺】【名不正言不顺】——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论语·子路》(13·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手足无措】【无所措手足】——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论语·子路》(13·3):“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论语·子路》(13·15):“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欲速不达】【欲速则不达】——速:快;达:达到。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论语·子路》(13·1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论语·子路》(13·20):“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和而不同】——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论语·子路》(13·2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刚毅木讷】——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论语·子路》(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宪问篇第十四》

【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论语·宪问》(14·3):“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披发左衽(rèn)】——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孔子《论语·宪问》(14·17):“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匹夫匹妇】——平民男女。泛指平民。《论语·宪问》(14·17):“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之也。”

【大言不惭】——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论语·宪问》(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宋·朱熹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也。欲践其言,其不难哉!”

【以德报怨】——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论语·宪问》(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直:公正、正直。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论语·宪问》(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德报德】——德:恩惠。用恩惠报答恩惠。《论语·宪问》(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论语·宪问》(14·35):“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论语·宪问》(14·35):“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论语·宪问》(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