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么样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 无话可讲的父母和青春期子女

父母如何跟孩子正确的交流沟通,是我从这部片子获得的最大思考。@薛定谔的猹

由徐峥监制、杨子执导电影《宠爱》作为市场上少有的宠物题材的电影,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热议。

该片由6段温暖的故事组成,讲述了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在宠物的陪伴和守护中,收获爱、发现爱,更重新学会爱的故事。

关于电影中萌宠的讨论已经有很多了。而对于我个人而言,最让我有所触动的是片中两段关于亲情的故事:离异独居的父亲高铭和在国外上学的女儿高萌萌、以及因为疾病失明的初三学生陈乐云和其母亲的故事。

而从电影中这两对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模式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缺乏了解,不会正确和其交流沟通是现实中很多家庭普遍存在的现象。

而这种模式在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主要分为两种表现形式。

  • 在孩子成长期,父母和孩子间缺乏正确的沟通模式,更多通过服从性质的教育模式,让孩子对自己畏惧,变得“小心翼翼”。
  • 等到了孩子青春期,父母面对叛逆的孩子,显得力不从心,和孩子缺少交流甚至不敢主动和孩子沟通,在面对孩子时,自己反而变得“小心翼翼”。

今天,我这篇文章会结合电影情节延伸开,以父母无法与孩子正确沟通的现象及其成因、影响为话题,从孩子的成长期、青春期两个阶段来作具体阐述,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也会结合相关理论和生活经验,谈谈我对于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跟孩子正确交流的思考,以及我们该如何科学应对这些问题。


父母怎么样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 无话可讲的父母和青春期子女(1)

01,在孩子的成长期,父母给予过多外界压力而忽视孩子的内在感受,让孩子面对自己显得“小心翼翼”。

在孩子的成长期,心智还不成熟,更需要在父母的引导下成长。而这时,如果父母教育方式不当,给予孩子过多的压力,不利于亲子沟通的同时对其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①父母在孩子成长期的教育:胡萝卜加大棒的模式磨灭孩子内在驱动力

胡萝卜加大棒通常指的是一种奖励与惩罚并存的激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孩子的学习、做事的积极性。但现实中,很多父母由于过于依赖这种外部激励模式,反而会磨灭了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导盲犬这一段故事聚焦于失明的初三学生陈乐云和其母亲的关系。陈乐云从小在母亲的教育下争做好学生,一直保持年级第一。但是,当陈乐云因为疾病失明后,他一下子没有了目标和信心。此时,母亲忽略了儿子内心的失落,只是担心他不继续学习,考不上高中怎么办。而母亲过分的关注和期盼反而成为了儿子的一种负担。

现实中,大多数孩子或许不会遇到失明这种程度的意外,但是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各种困难和挫折。而父母如果过于依赖用外在激励推着孩子前进,会不利于孩子独立成长。

而对孩子投入过分的关注和压力,也会让孩子对父母的“爱”被“畏惧”所取代,在和父母沟通时变得“小心翼翼”,不敢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而一旦遇到不可控力所造成的挫折,很容易就会让缺乏内在驱动力的孩子陷入迷失。

那么究竟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呢?

美国作家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一书中提到,他认为比起奖励和惩罚,更好的激励方案是给人更多的自由,让被激励者进行自我管理。而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培养内在驱动力的条件,更多的是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孩子更多的意识到他是为自己而努力,而不是为父母的期盼。而适当的挫折教育,让孩子能够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父母怎么样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 无话可讲的父母和青春期子女(2)

传统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教育模式。让父母和孩子更像是一种上下级而不是平等的关系。而一旦夫妻关系出现裂缝,这些父母往往在处理问题时很容易就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② 父母在处理夫妻矛盾关系时,忽略孩子的感受,影响其健康成长

橘猫这一段故事聚焦于了高铭和高萌萌这对父女之间的关系。高铭和妻子离婚时,高萌萌已经九岁了,已经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对婚姻和家庭已经有了初步的概念和认识。

但在高铭这样的父母眼里,小孩子还算不上独立的家庭个体。所以离婚时无需告知孩子、也无需征求孩子的意见。所以他们往往会选择不告诉孩子真相,甚至用谎言来欺骗孩子。

但是隐瞒、欺骗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孩子迟早会知道和明白真相,甚至会反过来怨恨父母当初的隐瞒和欺骗。

所以,不管是严重到离婚,还是父母日常的吵架、冷战,如果处理不当,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影响其健康成长和亲子关系。

那么,当夫妻关系出现矛盾时,如何正确的让孩子理解并疏导其情绪呢?

首先,对待孩子应该坦诚:

如果从一开始家长就告诉孩子真相,和孩子沟通。那么孩子从小就会接受这样的事实,对成长也有好处。而不是在长大后带着不解和怨恨来面对父母昔日的隐瞒和欺骗。

其次,换位思考,让父母和孩子都能互相理解:

父母都是从子女过来的,应该能学会换位思考。当夫妻关系出现裂痕时,应该放下冲动的情绪,切忌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进行争吵甚至打骂。父母图一时的情绪释放,给孩子留下的却是长久的心理阴影。

另一方面,对于孩子,我们也应该用成年人的思考方式去正确引导,让他站在父母的角度尝试着去思考问题,让他明白父母之间的情感矛盾不是他的错。强行为了孩子在一起只会把事情变得更糟,而父母就算分开了也不会影响各自对孩子的爱。

父母怎么样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 无话可讲的父母和青春期子女(3)

02,到了青春叛逆期,父母和子女间缺少沟通,甚至不敢和其交流,自己在孩子面前反而变得“小心翼翼"

忽略孩子成长期时的情感需求以及身心健康发展,很容易会在父母和子女间产生情感上的隔阂,而到了孩子叛逆的青春期,隔阂会进一步扩大加深,引发恶性循环。而这直接可以体现在父母缺少和青春期孩子交流沟通、以及不敢和孩子交流沟通两个层面。

① 孩子青春叛逆期,父母和其缺少交流沟通

相比于童年时期,青春期的孩子身心发展已经逐渐成熟,试图脱离父母掌控。再加上父母步入中年,体力和精力大不如前,观念也跟不上新时代的年轻人。这两方面因素导致父母失去了对孩子的掌控力从而减少了跟孩子的交流,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无话可说的局面。

在电影中,高铭长期需要借助一只橘猫才能跟身处国外的女儿找到一些共同话题。而现实中,哪怕同在一个屋檐下,又有多少父母会经常心平气和坐下来和自己的子女好好谈谈心的?

那么,怎样能和青春期孩子进行更多情感互动,找到更多话题呢?

首先,多从侧面了解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情况下,都变得注意自己的隐私,不愿意像父母透露自己的心事。可以通过学校里的老师、他的朋友来了解孩子的情况。片中,陈乐云的母亲正是通过儿子的同学江楠更多的了解了儿子在失明后的心理变化,更好的理解了儿子。

其次,多关心孩子关心的话题,不要总是高高在上的对孩子的爱好嗤之以鼻。最好可以和他有共同的爱好。比如孩子喜欢的书籍、影视、歌曲乃至明星。在电影中,高铭通过帮女儿排队追要其偶像的签名的行为,看似是和女儿做了约定,为了留住橘猫,但实际上还是为了增进和女儿之间的感情。就像高萌萌所说的:你以为我找你聊天真的是为了猫啊,还不是为了你。对于青春期的女儿来说,父亲和自己有共同语言或许比单纯用物质来满足讨好自己更为重要。

父母怎么样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 无话可讲的父母和青春期子女(4)

在子女叛逆的青春期,很多父母不但客观上缺少跟孩子的交流,主观上更是缺少了跟孩子交流的能力,甚至不敢和孩子进行交流表达自己情感,而选择把心里的话藏着掖着

② 父母和孩子说话时“藏着掖着,不正确的沟通方式造成关系疏远。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老去,父母在面对孩子时会变得更加的患得患失。尽管现代社会“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在逐步减退。但潜意识里,人到中年的父母会在面对子女时变得更加谨小慎微。因为他们明白,自己已经不能再像成长期那样掌控青春期的孩子的生活了,鸟儿长大了终究是要飞的。而自己在成长期对孩子情感的忽视,到了孩子的青春叛逆期会加倍“报应”在自己身上。

在电影中,无论是面对女儿小心翼翼,生怕说错话惹女儿不开心的高铭,还是期盼失明的儿子继续坚持考试学习却反而激发儿子逆反心理的陈母。都显示出了父母面对青春期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普遍现状。

而父母的这种心态在片中则透过高萌萌的口中说了出来:大人总是还把已经长大的子女当作小孩子,说话也总是喜欢藏着掖着,不如子女更真诚。显然,作为父母,如果在孩子青春期无法做到和其正确沟通的话,只会造成亲子关系更加疏远。

那么,怎么拉近和青春期子女间的距离呢?

首先,认同他们的不同想法。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比较有自己的主见,虽然想法可能不成熟,但是期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父母的认同,会让他们满足这种心理需要,亲子沟通就会变得更加顺畅。在电影中,高铭最终敢于正视自己在孩子成长期教育的失职,不再把话藏着掖着。敢于真正把孩子当成成年人一样去平等的沟通交流,最终和女儿达成了和解。

其次,尊重孩子的变化,做他坚强的后盾。

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都比较迅速,父母在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定技巧,让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觉。在片中,陈母在导盲犬带领儿子过马路时,选择默默跟在儿子身后,举着说明情况的字条给路人看,并不过多的去干涉,只是默默做着孩子坚强的后盾。因为母亲明白,自己迟早得放手让孩子成长。而母亲的转变以及对自己的爱,儿子陈乐云自然都能感觉到。当他跟随导盲犬到达校门口时,向身后的母亲竖起大拇指,不仅是为自己开启新生活而打气,也表示了对母亲的认可。既然本来不是导盲犬的金毛可以被训练成导盲犬,自己为何不能重新开始适应盲人的生活呢?

父母怎么样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 无话可讲的父母和青春期子女(5)

03、由《宠爱》延伸,结合相关理论及个人生活经验,谈谈如何正确和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

电影中的父亲和母亲分别找到了正确和子女沟通交流的方式,与子女达成了和解。而在现实中,作为父母如何更加正确有效的和孩子进行沟通呢?我有这三点建议:

① 尊重和理解,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尊重他们的隐私。

在孩子的成长期,父母应当意识到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属品,从小就要给予他们尊重和理解,塑造他们独立健全的人格。

而到了青春期,虽然孩子可能变得叛逆,但是基本的价值观还是有的,可以分得清楚好与坏。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尽可能的给他独立空间,证明自己的成长。

当然,自由不代表放任,当孩子有了困惑或困难,需要求助父母的时候,作为父母,还是要给予他充足的爱和支持。

② 接纳孩子,把孩子当成大人,沟通要地位平等。

平等沟通是亲子关系融洽的前提。胡萝卜加大棒的沟通方式通常只会让孩子跟你疏远。

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站在与孩子平等的角度,理解他、回应他,和他一起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他们如何处理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将来更艰难复杂的世界,比单纯只关注其学习成绩要更加重要。

③以身作则,正确的对孩子进行引导

幼年成长期,孩子对社会的认同首先来自于对父母的认同,如果父母在成长期教育失职,更容易导致孩子从家庭踏上社会之后失去方向和独立生存的能力。

而在青春叛逆期,父母教育的失职会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造成难以换回的局面。

父母适当的反省自身,以身作则,正确的引导孩子,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总结一下:

看完《宠爱》,在人物和萌宠的互动关系背后,是更深一层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可以说,我本人在成长过程中也一度因为叛逆导致和父母缺乏沟通,而这也是我日后在和自己孩子沟通时希望能够避免的问题。

今天这篇文章也是通过这部电影提了一些我自己的思考,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通过这部电影更多的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用更尊重更理解的方式引导孩子正确成长。

#看电影《宠爱》,赢万元大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