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秦失败缘由深度解析(太子丹被父亲杀死以赔罪)

01 迫切地想要报复秦王的太子丹,刺秦失败后死在父亲手里

燕国太子丹,这一辈子活得很悲催。小时被送到赵国充当人质。在那里和出生在赵国的嬴政交了朋友,后来又被父亲送到秦国充当人质。他以为自己和嬴政总有一些交情,让嬴政放他回家,然而嬴政并没有。

太子丹从秦逃回燕国后,十分怨恨秦王嬴政,想要报复他;秦国向外扩张的步伐,让他更加害怕,于是报复的心情更加急迫。

他向太傅鞠武请教策略。太傅提出,当前,秦国强大,燕国弱小,燕国需要与其他各国联合,才能对付秦国

太子丹说:太傅的策略,耗时太长,我们恐怕等不及。

太子丹想到一个快速解决问题的办法,找一个有能力的人去刺杀秦王,杀死秦王或胁迫秦王签订契约,不就可以了吗?

刺秦失败缘由深度解析(太子丹被父亲杀死以赔罪)(1)

他听闻卫国的荆轲是一个贤能的人,于是备了厚礼诚恳地去拜见他。

荆轲实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荆轲喜爱读书、击剑,曾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但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漫游路经榆次,与游侠盖聂谈论剑术。与盖聂有了剑术上的争端,盖聂发怒,瞪着眼看他,荆轲害怕了,驾车离开了。

荆轲到燕国以后,和当地的狗屠夫及擅长击筑的高渐离结交,成为知己。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以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

荆轲来到燕国,被好友田光推荐给太子丹,太子丹奉他为上宾。因为荆轲说没吃过千里马的肝,太子丹马上杀死自己的千里马,取出肝供荆轲食用。荆轲夸一个舞女的手好看,太子丹将舞女奉上。荆轲说他只是喜欢舞女的手而已,太子丹二话不说,砍了舞女的手,然后送给荆轲去。

太子丹对荆轲百般纵容、迁就,他唯一的目的就是让荆轲去帮他刺杀秦王。他催促荆轲赶快行动,荆轲说还没有到时候,他在等一个朋友。太子丹马上把秦舞阳推出来,说秦舞阳可以帮他,因为秦舞阳13岁就开始杀人了。荆轲看太子丹这么着急,不得已同意了。

但是秦舞阳没有给荆轲帮上一点忙,反而成为拖累。当荆轲向秦王展现地图时,秦舞阳在旁开始哆嗦,秦王怀疑,荆轲反应灵敏,马上给圆过去了。荆轲拿着匕首围着柱子追杀秦王的时候,秦舞阳在旁边傻傻站着,竟然不知道帮忙。

荆轲刺秦失败,秦王大怒,开始报复,进攻燕国。燕国大臣建议燕王杀了太子献出太子首级以向秦王请罪,希望秦王能放过他们。燕王真的就把亲儿子给杀了。

刺秦失败缘由深度解析(太子丹被父亲杀死以赔罪)(2)

燕太子丹的死,表面的原因是,他刺秦失败,被秦王报复,然后被父亲作为谢罪的理由;深层的原因是:他被情绪支配,失去了理性思考的能力,把自己的命运一步一步拖到这样的境地。

太子丹从小就被送出去充当人质。他虽有太子身份,实际是可以被人随意欺负的质子。这种落差感,让他心理备受煎熬。秦王嬴政的背叛——在丹的心里肯定认为嬴政背叛了他们的友情,更是让他脆弱的心理,雪上加霜。

他想要报复,他要报复的人肯定不止嬴政,应该还有那个保护不了他的父亲,但是他不能报复父亲,只能把所有的不甘和怨恨放到嬴政的身上。

太傅劝他,他听不进去,找了荆轲;荆轲未必真如传言那般厉害,但是他等不及,也想不了太多。如果他能多想想,听听太傅的建议,或再等等,等到荆轲的朋友,是不是可以改写自己的命运?不成为被父亲赔罪的献礼?

02 被同僚和兵痞欺辱的曾国藩,能忍善谋终成一个圣人

曾国藩被皇帝派回湖南老家,训练湘军已抵抗太平天国军队。回到家乡后,因为治理兵痞和征集粮饷问题,他和当地官员产生了矛盾。

一些绿营兵痞,日夜在城里游荡生事,当地文武官员视若罔闻,根本不管。这样一些胆大的绿营官兵开始公然对抗曾国藩,趁乱围攻曾国藩的公馆。

曾国藩的公馆就临时设在巡抚衙门的射圃里,与巡抚骆秉章的办公室仅一墙之隔。曾国藩以为绿营兵胆子再大,也绝不敢武装攻击他这个二品大员。所以被绿营兵包围后,他还若无其事地处理公文。不料绿营兵竟然破门而入,连伤了他的几个随从,连曾国藩自己都差点挨刀。

曾国藩夺门而逃,几步跑到隔壁巡抚办公室门前,不断敲门。但是巡抚装聋作哑,并不理会,最后才装模作样出门,进行调停。他竟然这样对曾国藩说,打仗还得依靠这些绿营的兵,不好对他们治罪。

堂堂朝廷二品大员,奉旨办事,受到兵痞欺辱,竟然还对他们无可奈何,这真算一个奇耻大辱。曾国藩把雪耻的希望放在建设湘军上,只要能训练出能打仗的军队,击败太平天国,得到皇帝的肯定和嘉奖,才是对那些不作为的官员的反击。

刺秦失败缘由深度解析(太子丹被父亲杀死以赔罪)(3)

曾国藩调动全部心力,苦练湘军。他练兵的宗旨是,首战一定要胜。不真正练成,绝不轻易出兵。他说:“剑戟不利,不可以断割;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若仓皇一出,比于辽东自诩之豕,又同灞上儿戏之师,则徒见笑大方耳。必须练百金精强之卒,制十分坚致之械,转战数年,曾无馁志,乃可出而一试。”

然而,咸丰皇帝却不这样想。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后,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北伐。咸丰皇帝十分着急。这个时候,咸丰皇帝手中已经没有什么兵力,他想起了曾国藩,这都半年过去了,曾国藩训练的兵也可以拉出来救救急吧。

于是他给曾国藩下了一道命令,令他率炮船北上增援湖北。

曾国藩考虑到,现在的军队才训练到一半,技能还没有完全掌握,这样的兵去和几十万太平军作战,完全没有战胜的可能。

皇帝的旨意又不能不从,怎么办呢?曾国藩没有办法,只好以“拖”字诀来解决。于是他精心上了一道奏折,说我积极准备出兵,现在正在筹集饷银和购买洋炮,等大炮安上,军饷到手,就马上出发。

曾国藩没有出兵。

又过了几个月,形势又发生重大变化,安徽失守,皇帝再次下令曾国藩出兵参与救援。安徽巡抚江忠源也是曾国藩的好友,私交很深。然而曾国藩再次抗命,拒不赴援,回复皇帝说,他还需要一段准备时间。现在草草一出,很有可能是有去无回。现在他正不惜重金采购洋炮,训练军队,岂能因皇帝的严旨功亏一篑?

曾国藩还是没有出兵。

再过一月,江忠源被围困,亲自写信向曾国藩求救,咸丰皇帝也再一次命曾国藩迅速出兵。曾国藩仍然不为所动。咸丰皇帝大怒,在曾国藩上奏的折子中用讥讽的口吻对曾国藩的行为进行了大肆批评,称曾国藩不过是一个好高骛远、纸上谈兵的书生。

奉到如此严苛之旨,曾国藩毫不害怕,他给皇帝上了一封表面上诚恳、实则强硬非常的回奏,对皇帝指责的内容进行逐条辩驳,并耍赖似地表示:现在就是不能出兵,皇帝您想怎么处置,随便吧。

曾国藩一直等到他认为自己的兵训练好了才出兵。正是因为曾国藩能忍能拖,才让他的湘军得到足够的训练,并取得后面一系列的成功,也让他成为一代圣人。

曾国藩有迫切成功的欲望,但是他从来没有被自己的情绪控制,他一直保持理智的思考能力。

刺秦失败缘由深度解析(太子丹被父亲杀死以赔罪)(4)

03 结束语

韩信当年能忍胯下之辱,之后才会被封侯;项羽兵败,四面楚歌,还没有走入绝境,就自刎于江边。

情绪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一个人在愤怒,悲观,绝望等情绪下做出的决定会和平时大不相同。我们都知道,不要在情绪激烈时做决定,因为那个时候的决定会让自己以后后悔。

但是有些情绪,不像愤怒在短时可以消散,就像自卑和屈辱,也许平时表现不那么明显,但是会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让人不能客观地去思考。

像燕太子丹这种,从小过着屈辱的生活,那种对生活的不甘,对摆布他命运之人的仇恨,一直在影响着他,让他成为情绪下的傀儡,终成悲剧。

随时将自己抽出,以旁观者,以更客观的不带情绪的角度去思考,去行动,人生可以避免更多悲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