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垃圾分类的真相触目惊心)

近日,垃圾分类的硝烟风声四起,打响江南江北一炮又一炮。可谓是听者伤心闻着落泪,每天灵魂三问:它是谁?它来自何方?它又去向何方?

垃圾分类的科普内容已经被洒满华夏大地,无论是湿垃圾、干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的详细“四分法”,还是猪可以吃、猪不可以吃、猪吃了会死、卖了可以卖猪的绕口令,每个段子的背后都是人们拿来调侃垃圾分类的热点,但这真的能激起我们内心的涟漪,达到思想共鸣吗?

那些强制罚款的政策也好,日常督促的大叔大妈也好,在响应垃圾分类的决策下,背后触目惊心的现场,才应该是我们所知道的真相。以下内容,希望大家带着虔诚的心进行观看。

生活垃圾分类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垃圾分类的真相触目惊心)(1)

事实的真相往往都是残酷的

据统计,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每天制造的垃圾就越多。人均垃圾产量最高的是美国,平均每天制造2.5千克垃圾,是中国人的4倍!但即使如此,美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却比中国要低很多。

为什么?因为:国外的蓝天白云,是中国人的命给的。我们自己的土地不但要包容本国垃圾,还要去承担国外垃圾。

大人在垃圾堆中“卖命”,孩子从小在垃圾堆中度过童年,那些对身体产生不可逆的伤害潜移默化的危害着村民,形成众多癌症村、垃圾村。

生活垃圾分类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垃圾分类的真相触目惊心)(2)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处理垃圾后的废水被随意排放,河里再无健康鱼,地下再无健康水,空气越来越刺鼻,疾病来的“理所当然”。

1992年至今,中国共回收了全球72%的塑料废物,当那些可被回收利用的废纸、电子配件、废金属等被分拣出去,成为工业原料,剩下的无用之物或被焚烧、或被掩埋、或堆积成山,对大气、土壤、地下水等造成严重危害。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一身光洁亮丽的你,拿着心头爱的饮品,走在整洁平缓的道路上,点上一份不太便宜的外卖,开启新鲜的一天。而喝剩下的杯子被随意丢弃,步入一条轮回之路。它将冲入大海,然后分解成细小的塑料颗粒,被鱼虾当做浮游生物吞噬,最终随着食物链回到你所谓不太便宜但是感觉干净的外卖。

这是垃圾走向被降解的道路,还有一条未知领域,它将被海洋生物吞食,生命且危在旦夕。

生活垃圾分类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垃圾分类的真相触目惊心)(3)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它们是死是活与我何关?

是的,深海茫茫,你不曾看见它们满肚的塑料袋被活活饿死;你不曾感知它们被尼龙绳生生勒断身体的痛苦;你更不曾体会它们用垃圾喂食被自己的母爱害死的幼崽。

可是你要知道,被你丢弃的垃圾不会随着时间凭空消失,总会有一天以别的形式出现你我的生活中。

生活垃圾分类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垃圾分类的真相触目惊心)(4)

(图片来源于网络)

垃圾的分解时间,大自然不能承载的痛

事实上,垃圾自然降解的速度是非常慢的,比如:一个易拉罐,需要200年,一个玻璃瓶,需要200万年的时间;还有我们平时吃的外卖,产生的外卖盒,包装袋等等,一个塑料袋,它的使用寿命可能只有几个小时,但是它需要450年才能被降解。

这些数字离你尚可遥远,但是你为之饱腹的食物却时刻告诫着你。

在淡水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大量未经过处理或处理后未达标的工业污水、城市生活用水直接排放到水源中,这些灌溉的水源污染在农产品中日积月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中,你认为这些蔬菜洗的干净吗?

土壤本是储存和过滤水,改善粮食安全功能性土壤在供应干净的水及抵御洪水和干旱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当它面临严重威胁时。

生活垃圾分类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垃圾分类的真相触目惊心)(5)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年导致250-400亿吨表土流失,导致作物产量、土壤的碳储存和碳循环能力,养分和水分明显减少,侵蚀造成谷物年产量损失约760万吨,预计到2050年谷物总损失量将超过2.53亿吨,相当于减少了150万平方公里的作物生产面积,土壤中盐分的积累导致作物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你认为你还可以吃什么?

中国土壤面临的现状

长三角地区:至少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据调查南京郊区有30%的土地遭受到污染,浙江省17.97%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普遍存在镉、汞、铅、砷等重金属污染。

华南地区:部分城市有50%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有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其中10%属严重超标,华南地区主要存在铜、砷、锌、镍、铅、镉、汞等重金属污染。

东北地区:存在着严重的Pb,Hg,Cd,As,Cr污染,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污水灌区、旧工业区及城市郊区。

西部地区: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属汞、镉、砷、铜、铅、铬、锌、镍等,其中云南,四川,甘肃白银市市、内蒙古河套地区污染较严重。

云南地区:单个元素超标率在30%以上的达到37个县。

采矿、造纸等人为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未经处理或不达标排放,进入土壤和水,造成土壤和水重金属超标。导致人体内重金属的蓄积量不断升高,不可逆的危害严重影响着我们的健康。

土壤才是农业发展的基石

土地纵然有千万法子也保护不了我们恃宠而骄的心。

迎面吹来的风、日常喝到的水,以垃圾为食的猪牛羊生产的肉类奶制品,在垃圾填埋场上种起来的有机蔬菜水果,你看见的生活远没有你想象中的美好。

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如今,政府对垃圾分类的重视不言而喻,但从推行到试点,再到全面落实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垃圾分类是大势所趋,上海首当其冲,其他城市也是指日可待。大众回应号召,贯彻落实,可是怎么走如何走成了大众看官最大的疑问。

我们所制造的生活垃圾改如何分类?

这是门大学问,古人云:做事怎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将追溯分类源头,让垃圾处理变简单。

拿玉米举例。透过现象看本质,玉米是谁?

玉米粒、玉米棒、玉米须、玉米叶,本是同根生,分类大不同。

生活垃圾分类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垃圾分类的真相触目惊心)(6)

它们都是什么垃圾?官方给出答案:

玉米棒属于湿垃圾;

玉米粒和玉米须也是湿垃圾。

从湿垃圾和干垃圾的定义来看,玉米叶子应该也是湿垃圾。因为湿垃圾是指日常生活产生的容易腐烂的生物质废弃物,而干垃圾是指除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废弃物。

但是!划重点!玉米外壳、玉米叶子却是干垃圾。

类似玉米叶子这种,许多人以为是湿垃圾的干垃圾其实还有不少。椰子壳、榴莲壳、核桃壳、粽叶、甘蔗皮等硬果壳,以及榴莲核、菠萝蜜核、西梅核等硬果实列为干垃圾。

可是明明是能降解、腐烂,为什么它们属于干垃圾呢?

据了解,仅从垃圾的性质、特征等来判断其属于哪类垃圾还不够全面,还需要结合末端垃圾处置的实际情况。以玉米叶子为例,它的确是能腐烂的生物质废弃物,经过处理后能最终变成土壤肥料、有机介质等。

但在实际处置过程中,玉米叶子质地相对较硬,且有韧性,大量进入处置设备,可能会损伤设备,又或者缠绕关键部件,影响设备正常运转。同理,榴莲壳、椰子壳等的“杀伤力”也不小,它们会经常卡住刀头,同样也会对设备产生损伤。

在湿垃圾厂的前端设有过滤网,专门用来筛除各种杂质,这其中就包括上述这些“很像湿垃圾”的干垃圾;至于“漏网之鱼”,在末端还会有一道细筛程序,把还没有变成“肥料”的玉米叶子、粽叶、榴莲壳、椰子壳等分拣出来。

所以,把玉米叶子等视为干垃圾,真正的原因在于它们目前不适合作为湿垃圾进行处置。

吃完的玉米不要扔,等等看有大用

那么湿垃圾最终到底被运去了哪里呢?它们主要会被用来堆肥以及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发电。其中,堆肥是最主要的湿垃圾处理方式。

因为要做肥料,给林业用地的土壤提供养分,所以我们湿垃圾的定义才是:易腐垃圾,是指食材废料、剩饭剩菜、过期食品、瓜皮果核、花卉绿植、中药药渣等易腐的生活物质生活废弃物。

生活垃圾分类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垃圾分类的真相触目惊心)(7)

因此,在分类湿垃圾的时候,可以首先思考它是否易于腐烂,可以做肥料;

其次再去考虑它是不是坚硬、不易粉碎。

只有明白了背后的逻辑,我们在垃圾分类的时候才能够不纠结,这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垃圾分类小case。

大家对于垃圾分类最初有一些怕麻烦的抗拒心理,于是吐槽成为了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其实,了解了分类背后的逻辑,是不是垃圾分类就没那么难了呢?

和平年代更需忧患心理

我们制造的垃圾,可能在我们几代人的时间里,都没有办法完全消失。它们会被直接填埋,渗入了地下水;它们被焚烧,污染了大气;它们流入大海,终究也会还回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去人类为大自然带来的痛苦我们无法弥补,但是未来保护理应从当下的每一秒开始!

垃圾分类后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这场人与垃圾的战役中,人们把垃圾从敌人变成了朋友,最终收益的是这片土地、这个国家、这里面的你和我,因此这场“垃圾分类”战役非打不可,且须严打紧打!

我诚然相信,以一种危机性的心态去对待垃圾分类会得到更好的结局。

关于巴问壹号社群

生活垃圾分类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垃圾分类的真相触目惊心)(8)

生活垃圾分类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垃圾分类的真相触目惊心)(9)

生活垃圾分类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垃圾分类的真相触目惊心)(10)

生活垃圾分类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垃圾分类的真相触目惊心)(11)

生活垃圾分类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垃圾分类的真相触目惊心)(12)

生活垃圾分类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垃圾分类的真相触目惊心)(13)

入群方式——添加巴哥wei信:simba-2012我们期待你的加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