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后无中华 崖山之后无中华

公元1279年,崖山战败之时,南宋亡国之始。崖山一战,十万浮尸,血染海水,曾经由汉族统治的王朝一朝覆灭。“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言论流传至今,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崖山之后无中华 崖山之后无中华(1)

内藤湖南

近代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就是这一言论的忠实拥护者,比起汉族统治者,他显然更加欣赏宋代之后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借此观点企图分裂团结的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上造成打击,这种文化阴谋,到底是如何流传起来的?“崖山之后无中华”到底是真是假?

崖山战败,南宋覆灭

崖山位于今天的广东省新会县向南约80里的地方,它毗邻海岸,两岸立有奇山,海面平静无痕。公元1279年,居住在崖山的就是被迫逃亡的南宋统治者,宋朝王室在崖山建立起了行宫,但是一味地退让并没有让敌人放弃进攻。很快,崖山的平静被打破,兵戈相碰,战士怒吼,响彻云霄。

崖山之后无中华 崖山之后无中华(2)

对于崖山的了解,世人所知的少之又少,但是这场战争却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它作为一场空前的海战,血淋淋地见证了中国历史。

公元1277年,南宋一度向元朝发出求和的信号,希望能够免除战争。元朝正值强盛期,扩张自己的地盘势在必得,所以元朝统治者无视了南宋的请求,调兵遣将直攻临安。

崖山之后无中华 崖山之后无中华(3)

面对强势的蒙古铁骑,南宋毫无还手之力。公元1278年6月,宋朝皇室迫于局势,决定迁至新会崖山,将原本的都城拱手相让。迁到崖山后,宋朝皇室才真正认识到如今已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在当地建起了行宫,派人建造船只。

而另一边,将临安收入囊中的元朝尚不满足,集合了兵力准备进攻崖山,想要以绝后患。崖山临海,而元军久居内陆,水性欠缺。在元朝军队刚抵达崖山时,因为士兵不熟悉海战,常常出现眩晕的症状,一时劣势尽显。

崖山之后无中华 崖山之后无中华(4)

然而宋军却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当时军中有人提议,应当先掌握海湾出口,以此保证可以向西撤退。这一建议很快就受到了当时军中将领张世杰的否定,如今宋朝人心惶惶,一旦接受了这个提议,难免士兵不会逃跑。

他选择了一个现在看来有些愚蠢的决策,将所有舰船用铁链连在了一起,围在了崖山海域。接下来的发展就很容易猜到了,正如《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连船一般,元军就是用了这个方法,攻破了宋军的防御。

崖山之后无中华 崖山之后无中华(5)

宋军节节败退,而元军则攻势正猛,从三面发起进攻,直逼崖山。双方交战十分激烈,仅十日,浮水之尸十余万。南宋的统治在一片血红中走向了灭亡,此时的南宋已经无力抵抗元朝,长达几十年的抗元战争就此宣告结束。在元朝统治者掌权后,实行民族分化政策,肆意压迫汉族人,导致汉族人逐渐沦为最下等的人民,屈从于元朝铁骑的政权之下。

内藤湖南的“崖山之后无中华”之论,就是刻意放大了这一点。虽然在当时汉族人民饱受压迫,但是他却忽略了历史的进程也包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文明融合,逐渐同化

崖山之后无中华 崖山之后无中华(6)

钱谦益

细究“崖山之后无中华”的出处,其实是出自钱谦益的《后秋兴》一诗。

诗中所写“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这句话直接被内藤湖南曲解。实际上,这首诗是以崖山之战来比喻没落的南明,对明朝的覆灭感到悲痛,但是内藤湖南和他的支持者们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在南宋之后,中国文明发展就此中断。

崖山之后无中华 崖山之后无中华(7)

的确,宋朝在发展进程中,一直向重文轻武的方向靠近,南宋的天下掌握在文人手中,以至于在元朝统治者进行侵犯时,偌大的南宋竟没有多少可用的武将之才。在元朝占领南宋之后,可以说是尸横遍野,一直到元末明初,汉人的数量还仅仅不到700万。

不可否认,当时元朝统治者的入侵的确对当时的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中华文明并没有因此断裂。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一直离不开的就是精神力量,即便元朝统治者抑制汉族文化的发展,但是当时的“崖山精神”却传承了下来。

崖山之后无中华 崖山之后无中华(8)

“崖山精神”是什么?其实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当时南宋残存的人民意识到自己难逃一死,将士为了不让舰船为敌人所用,凿沉了船只。剩下的人,上到皇帝下到平民,都选择了保留自己的尊严,投海自尽。

蒙古统治者在军事力量上的确强于当时的汉族,但是他们的文明却不及我们,这就注定了他们终究会被汉化。一个高度的文明一定能征服一个野蛮的文明,在历史的进化过程,所有的民族都是向着更高度的文明前进。

崖山之后无中华 崖山之后无中华(9)

元朝统治者逐渐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在全国各地兴办书院,其中所传承的大多是南宋时期的理学观念。再加之元朝大儒对理学的推广,元朝的统治思想很快被理学所取代,这在一定意义上也说明中华文明并未中断,而是一直在被延续。

内藤所指代的中华文明断裂,看似有理,实则无迹可寻。中华文明始终是有高度包容性的文明,朝代可以更迭,但是文明却永远不会终止,思想的继承和延续才是一个文明真正存在最有力的证明。

中华文明,从未断裂

崖山之后无中华 崖山之后无中华(10)

如果说内藤湖南的无中华之论,仅仅是依靠汉人丧失统治权为依据,那就过于狭隘了。

随着历史的前进,民族融合的历程也逐渐加快。蒙古人能征善战,开疆扩土,为了便于管理和传递信息,元朝设立了驿站。而驻扎在驿站的人员并非像现在一样,一天之内就可以到达多个省市。由于路途遥远,不少人都居住在了那里,并且与当地民族通婚,这也就导致了元朝时期人口流动频繁,民族通婚,多种文化融合。因此,与汉族的融合也是必然,此时仅靠血脉民族来划分中华文明,未免有些可笑。

崖山之后无中华 崖山之后无中华(11)

各族文化交融,从而也就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众所周知,一个民族之所以能保证文化长久不衰,固步自封是万万不可的,唯一能够让文化发展的方法就是兼容并蓄。

“崖山之后无中华”,难道中华文明是一成不变的吗?不懂变通的文化注定不能长久,放眼世界来看,曾经鼎立的几个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传承至今,且从未断裂。

在蒙古人统治的元朝,更加注重游牧民族的发展,一度导致了中华文明的倒退。但是他们这种较为落后的文化最后还是难抵先进文明的吸引,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族的很多生活方式都受汉族所影响,并且共同创立了极具特色的蒙元文化。

崖山之后无中华 崖山之后无中华(12)

反观内藤湖南的“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观念,很明显,他并没有把蒙元文化纳入到中华文明的范围内,而是将其剔除出去。蒙元文化难道不能称之为中华文明?事实是,蒙元文化不仅属于中华文明,还是组成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

游牧民族和中原民族的结合,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民族文化的交流得以加快,民族之间无法仅仅通过血脉分割开来,中华大地上多民族的共存局面也缓缓开启。

崖山之后无中华 崖山之后无中华(13)

清明上河图

除了中华大地上的多民族交流,元朝时期也拓宽了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从而使得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在了解了这些之后,再回头看一下崖山海战就可以发现,虽然宋朝在这场血战中覆灭,甚至汉人成了底层人民,但是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也因此融合进来中华大家族,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华文明增添了新的活力。

再者,汉族文明并非从宋朝之后就此灭亡,明朝的崛起就是汉族文明最有力的证明。崖山海战带来的难道真的只有灭亡吗?其实不然,崖山的失败不仅没有使汉族人一蹶不振,反而凝聚了更有力的民族力量,刺激了汉族人民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尊心的民族,这种自尊心催促着汉族人民的前进,从而重新建立起了属于汉人的时代。

崖山之后无中华 崖山之后无中华(14)

时代在演进,明清时代的民族政策也都更加追求平等,每个民族都在追求更多的可能性。所以不论是汉族作为统治者,还是蒙古人都是中华民族奋进的结果。

“崖山之后无中华”,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成立的观点。文明的定义并非只是单纯地由谁统治,文明是由多方面组成的,无论是精神还是文化,都是体现一个文明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包容的民族,各民族和谐平等,即便是少数民族也能创造出璀璨的文明。崖山之后,中华文明一直存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