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历任皇帝列表(南齐皇帝列表)

南梁历任皇帝列表(南齐皇帝列表)(1)

南梁历任皇帝列表

从武帝开始南梁的历代皇帝如下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后主 萧琮

南齐皇帝列表

1、萧道成(427年---482年4月11日),字绍伯,小名斗将,祖籍东海郡兰陵县(今属山东省临沂市),南北朝时期南齐开国皇帝(479年---482年在位)。西汉丞相萧何二十四世孙,刘宋右军将军萧承之之子。萧道成少时师从名儒雷次宗,性情深沉,通习经史。宋明帝时先后镇会稽、淮阴,累官至南兖州刺史。在平定桂阳王刘休范叛乱后,迁中领军将军,掌握禁军,与尚书令袁粲、中书令褚渊、丹阳尹刘秉号称“四贵”。之后刘宋皇室成员自相残杀,朝权渐集于萧道成。升明元年(477年),萧道成杀后废帝刘昱,立顺帝刘准,被封齐王,总掌军国大权,并诛灭忠于宋室的司徒袁粲、荆州刺史沈攸之、镇北将军黄回等人。升明三年(479年),受刘准禅让,即皇帝位,国号齐,史称南齐。萧道成戒于刘宋灭亡之弊,务从俭约,减免百姓逋租宿债,宽简刑罚。次年,下令扩大清理户籍,并设立校籍官,开始整理户籍。但校籍工作弊端百出,贫苦人民常被误为户籍诈伪而“却籍”,同时也侵犯了庶族地主的利益。建元四年(482年)二月,萧道成身患重病,三月初八日,萧道成在临光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泰安陵。萧道成广览经史,能文擅书,喜爱围棋,曾有《齐高棋图》二卷问世,是史载首位亲自著作围棋书的皇帝。

2、萧赜(440年---493年8月27日),字宣远,小名龙儿,齐高帝萧道成长子,母昭皇后刘智容,南北朝时期南朝齐第二任皇帝,建元四年(482年)到永明十一年(493年)在位,年号永明。建元元年(479年),萧赜被立为皇太子。建元四年(482年),齐高帝萧道成去世,萧赜即位,是为齐武帝。齐武帝在位期间,十分关心百姓疾苦,齐武帝还下令多办学校,挑选有学问之人任教,以培育人们的德行。武帝以富国为先,不喜欢游宴、奢靡之事,提倡节俭。还延续其父萧道成的检籍政策。永明三年(485年),富阳唐寓之为检籍政策起兵叛乱,虽然这次叛乱被齐武帝迅速平息,但检籍的政策依然受到庶族的激烈反对。永明八年(490年),齐武帝被迫宣布“却籍”无效,恢复刘宋升明时期户籍所记载的原状。齐武帝时,与北魏通好,边境比较安定。高帝和武帝的清明统治使江南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社会也暂时安定。永明十一年(493年)八月二十七日,齐武帝萧赜去世,终年五十四岁,庙号世祖,谥号武皇帝,葬于景安陵。总体而言,齐武帝是一个英明刚断的君主。他基本继承了齐高帝的作风,对外崇尚节俭,努力实施富国政策。

3、萧昭业(473年---494年9月5日),字元尚,小字法身,齐武帝萧赜之孙,文惠太子萧长懋长子,母王宝明(追封文安皇后),南北朝时期南齐第三任皇帝,493年---494年在位。齐武帝萧赜病重时,和武帝子竟陵王萧子良相好的中书郎王融想改立萧子良为新君,取代萧昭业,被武帝堂弟西昌侯萧鸾挫败。永明十一年(493年),齐武帝死后,萧昭业即位,改年号为隆昌。同时,由萧子良与萧鸾辅政。他即位之后便原形毕露,不但滥发赏赐,又与庶母霍氏通奸,并且过着十分浪费奢靡的生活,毫无一国之君的姿态,并架空涉嫌夺位的萧子良,赐死王融,朝政都委托西昌侯萧鸾处理。还在丧期,就恢复奏乐。当时中书舍人綦母珍之、朱隆之,将军曹道刚是萧昭业的羽翼,萧昭业的堂叔祖大将军、尚书令萧鸾屡次规劝,萧昭业都不听,萧鸾便诛杀綦母珍之,萧昭业不敢违拗。后来有尼妇进宫,传说异语,萧昭业便怀疑萧鸾有篡位之意,打算把萧鸾安排到西州去。隆昌元年(494年)七月二十日,萧鸾派萧谌、萧坦之等在办公楼里诛杀曹道刚、朱隆之等人,率兵从尚书省进入皇宫发动政变,萧昭业被杀死,终年21岁。萧昭业在位1年,葬处不明。

4、萧昭文(480年—494年),字季尚,南兰陵(治今江苏常州西北)人,齐武帝萧赜之孙,文惠太子萧长懋次子,郁林王萧昭业异母弟,母宫人许氏。南北朝时期南朝齐第四任皇帝,在位仅七十五天(494年7月25日—10月10日在位)。萧昭文初封临汝公,后改封新安王。历任辅国将军、济阳太守、南豫州刺史、中军将军、扬州刺史等。隆昌元年(494年)七月,辅政大臣西昌侯萧鸾弑杀萧昭业,立萧昭文为帝,改元延兴。萧昭文虽然身居帝位,但朝政大权完全掌握在萧鸾手中。萧昭文的起居饮食等事项,统统都要征询萧鸾准许后才可以进行。一次,萧昭文要吃蒸鱼菜,太官令说没有得到萧鸾的命令,竟然不给他吃。延兴元年(494年)十月初十日,萧鸾以皇太后名义下诏,以萧昭文年幼多病,不明政事,难当重任为由,废黜其皇帝之位,降封萧昭文为海陵王。十月二十二日,萧鸾即皇帝位,是为齐明帝。十一月,齐明帝诈称萧昭文有疾病,多次派遣御医前去看视,最终杀害萧昭文,时年十五岁。萧昭文的葬礼依照东海王刘彊的旧例办理,赐谥号为恭王。

5、萧鸾(452年—498年9月1日),即齐明帝(494年12月5日—498年9月1日在位),字景栖,小名玄度,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齐宣帝萧承之之孙、始安贞王萧道生之子、齐高帝萧道成之侄、齐武帝萧赜堂弟,南北朝时期南朝齐第五任皇帝。萧鸾自小父母双亡,由萧道成抚养。宋顺帝时,萧鸾担任安吉令,以严格而闻名;后升职淮南、宣城太守,辅国将军。萧道成在位时封西昌侯、任郢州刺史;萧赜在位时升任侍中,领骁骑将军。萧赜死时,以萧鸾为辅政大臣,辅佐萧昭业。隆昌元年(494年),萧鸾废杀萧昭业,改立其弟萧昭文;不久又废萧昭文为海陵王,自立为帝。萧鸾任内长期深居简出,要求节俭,停止各地向中央的进献。萧鸾晚年崇尚道教与厌胜之术,将所有的服装都改为红色;萧鸾还特地下诏向官府徵求银鱼以为药剂,外界才知道萧鸾患病。永泰元年七月三十日(498年9月1日),萧鸾病死,时年四十七岁,谥号明皇帝,庙号高宗,葬于兴安陵。

6、萧宝卷(483年—501年),字智藏,齐明帝萧鸾次子,南朝齐第六位皇帝(498年—501年在位)。萧宝卷为萧鸾次子,萧鸾的长子萧宝义因残疾,难以承接帝位,所以于建武元年(494年)册立萧宝卷为皇太子。齐明帝萧鸾去世,太子萧宝卷继位。起初萧鸾担心萧宝卷心机不够,将来驾驭不了那些宗室叔伯兄弟们。萧鸾以阴谋手段篡夺帝位后,滥杀高帝、武帝的子孙以巩固帝位,临死之时对要萧宝卷果于诛杀。小皇帝对此牢记在心。登基之后就用一番行为将之发扬光大。萧宝卷危局登基,废杀六位辅政大臣,肃清朝野,政由己出。他平定了将领陈显达和崔慧景的叛乱,但因裴叔业降魏,南齐丢掉了南豫州。萧宝卷平定叛乱之后更加昏暴,派人毒杀平定叛乱最力的尚书仆射萧懿,结果导致萧懿之弟雍州刺史萧衍发兵进攻建康,并且扶植南康王萧宝融于江陵称帝。为了消灭盘踞在雍州的萧衍,萧宝卷使用了刺杀和借刀杀人都没有成功。永元三年初(501年),萧衍在襄阳起兵。萧宝卷整日与侍从、官人们在华光殿前演练军阵,用以取乐,对城外的兵马却不放在心上,萧衍的军队已攻打到城外,当他听到城外的鼓声传来时,竟穿上大红袍,登上景阳楼屋顶看热闹,流矢几乎射伤了他的腿脚。萧衍攻入建康城的那一夜,萧宝卷在含德殿签歌作乐才罢,还没有睡熟,被一名宦官黄泰平、张齐砍头杀死,年仅十九岁。萧衍掌权后,贬他为东昏侯,谥号炀。

7、萧宝融(488年—502年5月2日),即齐和帝(501年—502年在位),字智昭,齐明帝萧鸾第八子,东昏侯萧宝卷同母弟,母明敬皇后刘惠端,南朝齐最后一位皇帝。萧宝融初封随郡王,后改封南康王,历任冠军将军、西中郎将、荆州刺史等。中兴元年(501年),萧衍立萧宝融为帝,并发兵攻打萧宝卷。萧衍攻入建康后,于中兴二年(502年)将萧宝融接入建康。同年,萧宝融封萧衍为梁王,不久,萧衍以萧宝融名义杀害湘东王萧宝晊兄弟,后又杀掉齐明帝其他儿子。不久,萧宝融便被迫禅位与萧衍,南朝齐至此灭亡。萧衍即位后,萧宝融被封为巴陵王,居于姑孰。不久,被萧衍派人杀害,时年十五岁,葬于恭安陵,谥号和皇帝。

南齐君主列表

王俭传【翻译】

王俭字仲宝,是琅笽临沂人,祖父昙首,曾任宋的右光禄。父亲王僧绰,官至金紫光禄大夫。王俭出生时,其父遇害,叔父僧虔收养了他。过了几年,他便袭封爵位为豫宁侯,受封的时候,王俭流涕呜咽。

王俭幼时便很有神采,专心笃学,手不释卷。丹阳尹袁粲知道了他的名声,便说给宋明帝,明帝便把阳羡公主许配给王俭,拜官驸马都尉。皇上因为王俭的嫡母武康公主参与了太初年间的巫蛊事件,不能享受公主的婆婆的名义,要开墓分葬,王俭便通过有关人士向皇上自陈,并暗中以死请求皇上,这事才算过去。

起初王俭任秘书郎,太子舍人,破格提拔为秘书丞。他上表请求校阅古代典籍,仿照《七略》撰写《七志》四十卷,上表献给皇上,此表的辞采非常典雅。又撰定《元徽四部书目》。母亲去世,王俭服丧结束后被任命为司徒右长史。依照《晋令》,公府长史要穿朝服,宋大明以来穿红衣服。王俭上书说应该恢复旧规矩,当时讨论没被通过。

苍梧王暴虐,王俭很忧惧,便向袁粲要求出京做地方官,援引晋新安公主婿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的先例,王俭被补为义兴太守。后还朝任黄门郎,转任带吏部郎。升明二年(478),迁任长兼侍中,他考虑到父亲最后一任也是这个职务,坚决辞让了。

王俭察知太祖(萧道成)为人雄异,便先做了太祖领军府的衣裾,太祖任太尉后,便援引王俭为右长史,恩礼隆重而且亲密,受到专门任用。转任左长史。后来皇上授太祖太傅之职,也是王俭活动的结果。王俭少年时便有做宰相的抱负,人们在谈论时也都很推许他。当时即将举行禅位大典,王俭佐命,所有礼仪诏策,都出王俭之手,褚渊只写了禅诏文,还让王俭参与修改。齐王府开始设置建制时,王俭迁任右仆射,领吏部,当时才二十八岁。太祖曾从容对王俭说:“我现在要以青溪为鸿沟。”王俭回答说:“天应民从,但愿不要有楚、汉争斗之事。”建元元年(479),改封王俭为南昌县公,食邑二千户。次年,转任左仆射,领吏部之职仍旧。

皇上拆掉了宋明帝的紫极殿,用它的材料建宣扬门。王俭与褚渊及叔父王僧虔连名上表谏止说:“我们认为德是立身的基础,俭是行走的车船。晋代将建春台时,公卿们都发议论,汉代要造北宫时,大臣们都来规劝。这二个君主,一个是列国常侯,一个是守文中主,尚且能够乐于接受谏诤,何况陛下是圣哲天子呢。我们这些人的责任重大,愿意就以前的诏令,发表点意见。陛下自从登基御宇以来,简约节省的品德已经照耀天下了。外面建造的乾华殿,朴素简洁,而现在要用紫极殿的旧材料来建宣阳门,我们便有些弄不明白了。我们觉得把心病转到胳膊腿上来,这不是良医的高明;害怕影子脚印便发足奔跑,也不是获得安静的方法。况且农活正忙,田园事多,现在反而停下争取丰收的劳动,来大兴土木之役,这不是宣扬您的伟大品德所该做的。如果说门在宫南,属于重阳之处,年月稍久,渐渐破旧的话,这只要适当修理调整一下就行了,不必大事改作。如果我们的建议有道理的话,就请付诸施行。”皇上手诏表示采纳并予以奖赏。宋朝时京城的外六门设有竹篱,这年初,有人挖到了白虎樽,传说“白门三重门,竹篱穿不完”。皇上鉴于这话,要改建都墙。王俭又谏止,皇上答复说:“我要让后世无以复加!”当时朝廷初奠基,一切制度都在草创之中,王俭懂得旧事,问无不答。皇上曾感叹说:“《诗》中说:‘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现在上天也为我生了一个王俭呀!”

就在这一年,王俭上表请求解除他的吏部职务,表中说:“臣下我考察了古代的身边的君臣关系,发现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得到陛下如此的恩幸。为什么这样说呢?子房碰到汉后,公达逢着魏君,史书上都当作美谈,君子们都称颂他们的高义。二臣都怀有王佐之才,受到这样的待遇也不是什么偏爱,而两位君主专权威武,未免不够宽裕,怎么能够和平常之人,到宽弘大量的对待,同日而语呢?这些我都铭记在心,感戴莫名,即使让我倾家丧命,只要能对陛下有一丁点儿益处,我也应该尽力驱驰,报答万一,岂能允许有一丝儿形饰,碌碌无为?至于选拔各类人才合理任用,这乃是风教的首要工作,玉石朱素,都要同此判定。我不是说我的工作没有一点毛病,但我品裁评定,的确是不曾懈怠。虽然我自南齐书己很努力,但由于识力有限不能称意,如果再让我这样不合适地干下去,彼此都会被壅塞;如果让我专心于本职工作,那还差不多能够胜任。况且前代掌管选官工作,未必其在代来,为什么现在,非我不可呢?我这倾心为国,并不是什么退让,既然我们关系休戚相联,难道需要用地位和职务才能表明亲密么?陛下如果不能根据这个道理满足我的愿望,那么我以后就不敢再希望得到您的特别爱护了。频频冒犯您的威严,甘愿受到您的惩处。”皇上答应了。加王俭侍中,他坚决辞让,又恢复了他的散骑常侍之职。

皇上举行私宴招待几个大臣,让大家各献技艺。褚渊弹琵琶,王僧虔弹琴,沈文季唱《子夜》歌,张敬儿跳舞,王敬则表演了空中接刀的杂技。王俭说:“臣下我什么也不通,只知道背诵书本。”于是跪在皇上跟前背诵司马相如的《封禅书》。皇上笑道:“这是盛德君主的事情,我哪里担当得起。”后来皇上让陆澄背诵《孝经》,从“仲尼语”诵起。王俭说:“陆澄真是所谓博而寡要,我请求背诵。”于是背诵了《君子之事上》章。皇上说:“很好!现在更觉得张子布没什么稀奇的了。”

不久王俭便以本官领太子詹事,加兵二百人。皇上驾崩,在遗诏中任命王俭为侍中、尚书令、镇军将军。世祖即位,配给王俭班剑仪仗二十人。永明元年(483),王俭进号卫军将军,参掌选事。永明二年,领国子祭酒、丹阳尹,本官仍旧。配给鼓吹一部。永明三年,领国子祭酒。叔父王僧虔去世,王俭上表请求解职,皇上不批准。又领太子少傅,本州中正,解除丹阳尹。按照旧规定太子敬待二傅是一样的,到这时朝廷中讨论对待少傅用宾友之礼。

这一年,精简了总明观,在王俭的宅第里开学士馆,把四部书全都充实到王俭家来,又诏王俭以家为府。永明四年(486),以本官领吏部。王俭长于礼学,精通朝仪,每次大讨论,引证先儒言论,没有人能比过他。入坐丞郎,没有谁能说别的。令史来谘事,宾客满席,而王俭应接评判,毫无留滞。十天到学馆一次,监试学生,满院子的读书人,剑卫令史,仪伏排列,场面十分盛大。王俭还设计了解散髻,斜插帻簪,朝野羡慕,互相效仿。王俭经常对人讲:“江左风流宰相,惟有谢安。”言下之意自己就像是谢安那样的风流宰相。世祖对王俭非常信赖,选拔官员,王俭只要奏请没有不批准的。

永明五年(487),世祖让王俭即本号开府仪同三司,王俭坚决辞让。永明六年,又重申前命。此前,皇上诏王俭三日一还朝,尚书令史出外咨询事情,皇上考虑到这样太麻烦,又诏王俭回到尚书下省,每月只有十日出外接受谘询。王俭请求解除自己在吏部的职务,皇上不批准。永明七年,又上表说:“臣下我近年来要求辞去在吏部职务,要说的陛下也都知道了,有关原因也在您身边多次陈述,我的赤诚朝野都晓得,人们在谈论时也没说什么不好,可是陛下您就是不答应。我听人说过智慧还不如明时,这话正像是针对我说的一样。像我这样愚妄平庸之人,无足取用,只是赶上了好机会,遂登上了高位。然而树叶该落了,不必借助风力;太阳该昏暗了,不必等待萤烛的光亮。暗的去明的来,五德交替运行,圣人不是孤立地治理天下,八元一齐放射光辉。我适逢其时,叨得其位,经常总管重要部门,并且负责吏部工作。已经经历了两朝十年。如今人也老了,后辈们也长大了。人物迁移,逝者将半。也没能选择到优秀人才和突出官员。我活着时算不了能官,死后还会招来《大车》之讥。至于珥貂衣衮等礼仪方面的问题,四辅六教等文教方面的工作,虽然自知不很胜任,但只要精简了我的职务,即使责任重大,我还是可以勉力而为的。至于品评人物选择人才,我最害怕堵塞了人才的道路。虽然我夜以继日殚精竭虑,多次尝试,都不成功。我占据这个职位岁月之久,近世很少有人能比。不仅自己满怀愧悔,而且还要影响到国家。如今满朝人物,群才争妍,可以经过广泛选拔授以此职,自古以来便是如此。我冒犯威严陈述这些,希望皇上一定要给予体谅。至敬无文,我就不敢多写了。”皇上批准了。改领中书监,还参与吏部的一些工作。

就在这一年,王俭生病了,皇上亲临探视,去世时才三十八岁。吏部尚书王晏在启文中说到了王俭的丧礼问题,皇上答复说:“王俭年富德盛,志用正隆,岂料暴疾,未有及时救护,便忽然去世,让我痛酷弥深。艰难的时期,他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情义我们永远不忘。想来悲切,不能自胜。痛苦又有什么办法呀?他去了又能有什么办法呀!”下诏命卫军文武官员及中央机关各部门军队仪仗一律停止活动等待举行葬礼。

又下诏说:“慎终追远,是历朝历代的通规,褒德纪勋,更是严格的常策。已故侍中、中书令、太子少傅、领国子祭酒、卫军将、开府仪同三司、南昌公王俭,体道秉哲,风宇渊旷。从少年时代起,便清誉远扬。登朝任职以后,更是万民瞩望。皇业初创时期,他就参与奠基,又协助君主发展和巩固政权;南齐书宏伟的谋略盛大的功德,都将载入史册刻铭勒石。后来协助我统治天下,功绩卓著。他的忠诚和美德,都是光辉的榜样。文化教育庄严肃穆,百官政务有条不紊。他是令人景仰的大臣,我们对他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和重大的期望。正当他正位论道,不断纠正帝王的职责,辅弼大化,襄赞隆平之时。可惜天命不延,忽焉逝世,这让我心灵震恸。特追赠王俭太尉,侍中、中书监、公等职爵仍旧,赐给符节,加羽葆鼓吹,增加班剑仪仗为六十人。葬礼比照已故太宰文简公褚渊的先例办理。冢墓棺奢由官家营办。谥号为‘文宪公’。”

王俭没什么嗜欲,一心扑在国务上,车马服装都很朴素,家中没有留下什么钱财。他的著作手迹,很受当时人看重。少年时撰写《古今丧服集记》并文集,都在世间传播。当今皇上受禅,下诏为王俭立碑,降爵为侯,食邑千户。

本史作者认为:褚渊、袁粲都接受了宋明帝顾命之托,袁粲既已为刘宋死节,而褚渊便经常受到世人的指责。请让我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汤、武的行为,是和尧、舜、伊、吕的心思很不一样的,也不同于稷、契。除了这些人,其他人的风范就不足为证了。自从金、张世族,袁、杨鼎贵,于是尽忠服义,都由汉氏来决定,华美的文词受到重视,便起于这个时代。魏氏君临天下时间短促,沿用前代。也养成了后朝。晋氏登上皇位,跟着干的那帮人,名义上虽说是魏臣,实际上已属于晋氏,所以主位虽改,臣任如初。从此世禄之盛,已习惯为老标准,而羽仪之隆,也受到人们的羡慕,君臣之节,徒有虚名。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至公卿,于是便知殉国的感情是有根据的,而保家的念头最应关切。于是天下迅速变革,宠贵才能到手,陵阙虽然不同,看上去如同一样。中行、智伯,未有异遇。褚渊在泰初时期王业初运时,清正的前途已经显现,数年之间,不愁没有地位。既然是由于民望所归而被引用,当然也可以因民望所归而离开他(宋氏)。给人的爵禄很轻,而要人长期为自己效力,用恩不专,却要人为自己拼命,这便是做君主的共同误会,也是一般人的不足。

赞语:褚公呀褚公,你的道德早已内充。人们的评价虽然不一致,但你的家道照样兴隆。辅世主从容不迫,留下的话柄你可以不听。文宪呀文宪,你有美好的风仪和辅相的资质。你称述霸业王道,理顺了各种典礼。两朝君主都对你寄以厚望,你赢得了宫廷上下的深情厚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