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是靠几代人努力出来的吗(谈谈你身边的富一代)

我在资本圈,咨询圈和互联网圈见过很多身价不菲的富一代,往年没有疫情的时候都会组织各种行业峰会和交流沙龙,因为审核要求很严格,审核环节又不对外公开,所以我慢慢看到了很多富一代的品质,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富二代是靠几代人努力出来的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富二代是靠几代人努力出来的吗(谈谈你身边的富一代)

富二代是靠几代人努力出来的吗

我在资本圈,咨询圈和互联网圈见过很多身价不菲的富一代,往年没有疫情的时候都会组织各种行业峰会和交流沙龙,因为审核要求很严格,审核环节又不对外公开,所以我慢慢看到了很多富一代的品质。

我看到很多答案说到运气、能力、出身,对此我不否认,但同样具有这些优势的普通人更多,而且野心和欲望并不弱于豪门阶层,却为何依然卡在底层上不去?

  • 普通人以为的富人:出身一定很优渥,或出身至少书香门第但天赋极高,毕业于顶级名校,气场十足玉树临风,毕业后就进了大企业,而且是各行业Top3级别,结婚时搞定了豪门家族的名媛,满眼都是利益和裙带,在资源的帮衬下获取内幕信息,进军暴利行业上下游,在富贵的外表下充满着赌徒心态,靠投机取巧打通权钱交易网络,动辄往跨国公司和政府部门安排个高层眼线,平时不是出入高端商务场合就是沉沦于各种奢侈的娱乐享受每天在觥筹交错的酒局前日进斗金。
  • 真实的富一代:出身一般,父辈可能是农民、手工业者、落魄小官僚或二三四线城市打工人,哪怕第一学历还算ok但也并不顶级,在社会上吃过不少亏,也曾想过放弃和躺平,但曾经残酷的底层生存状态又让他们恐惧不已,索性贪婪地寻求谋生手段,也根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原始边界,靠着社会阅历和那股子觉悟认知不断颠覆自身的过往经验,踩中了时代红利/迎合了国家政策/挖掘了流量密码/进入了资源池,用血汗脱胎换骨迎来鸿运,并用第一桶金投资自己寻求贵人交纳投名状,在各方利益和山头间灵活腾挪,最终被高阶层相中成为“利益共同体”,从棋子变成驭手,实现资本和资源的变现。

富人见多了以后,我发现他们都有一种天赋:能忍受壮士断腕的痛苦抛弃落后的思维,哪怕经受背叛、打压、欺凌、委屈、戏弄,也能坚持去吃时代的红利。用Facebook COO 桑德博格的话形容,就是学会尽快”坐上火箭“。哪怕坐上火箭时会付出点代价。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与不少富人结缘,他们在子女教育、企业战略转型、企业上市环节和我有一些合作,比如广告行业的鼻祖,北方某能源企业掌门人,帝都互联网新贵、沪上风投圈巨子&女王、文化传媒生态版图的缔造者、卫生领域知名主刀、高新科技领域技术带头人,这些人的原生家庭很少大富大贵,一小部分曾经一贫如洗,绝大多数都是工薪或中产。但是讲起自己起家的过往,都一定有这么一段故事:

曾经相信好好学习就能有出路成功跳出了老家,进入了城市求学企图努力进入体制,进入大企业,或某个领域的dream company生不逢时遇到了裁员、下岗潮、公司危机,还有人甚至因为轻信他人被骗的倾家荡产。总之在事业、婚姻、财运上遭遇重大挫折家庭一般,父母帮不上,只能自己一个人扛不得不找资源,找渠道,找方法让自己活下去

这些困难,其实在2022年的中国,包括全球不少发达国家,都有很多年轻人正在经历。但普罗大众只知道低头干活,本分顺从、勤劳质朴、心怀感恩,偶尔有一些钻研却只停留在“术”的层面,但跋涉到食物链顶层的富一代们往往能灵活地自我颠覆过去错误或不合时宜的认知,把自己的优势迁移到不同领域,最后吃到时代的红利。

PS:大部分国人其实都没有吃行业红利的欲望,或者说没有意识,有少部分人意识到了却没有人告诉他们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吃到红利,所以都在盲目出卖体力和时间换取收入。

比如有个身价数十亿的风投公司老总,在圈内算个名人。年轻时立志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机械工程师”,但很遗憾这是个天坑专业,在设计院和工厂里干苦力不说,性格直率且能说会道的他被领导认为“不懂事不听话”,他那个时候经常感叹自己一个搞技术的快要饿死街头了,机缘巧合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小公司的机械加工设备申请到了国际专利,恰好和他的背景相符,为此他撰写了一篇技术分析报告交给了对方,希望得到一份工作。殊不知这家小公司背后站着来自新加坡和日本的两家投资公司,对方恰好需要一位“懂技术且口才了得”的分析师,于是英语良好 口条优秀的他顺利入职,把自身对技术钻研的劲头和能说会道的天赋发挥到极致,几年功夫就在资本圈打出了一番天地。

另一个我在洛杉矶推荐过的大二学子,她原本非常希望进军咨询行业,在咨询公司找个实习。但可惜case怎么练也练不出来,导致错过了招聘季,但长期练case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做PE类case时特别有灵感,而且也发现几家小PE公司与麦肯锡有合作,于是申请了某PE的实习岗位,不出意外地被录取了,很快就在实习中遇到了一位清华的学长,靠着自己对行业前景扎实的分析赢得了这位学长的信任,被邀请加入了学长的初创公司,半年不到就拿到了600万美元的融资。以至于当KKR和麦肯锡邀请她加入的时候,她果断把offer拒绝了。

富二代的情况更复杂多变,我不多说,但富一代们除了具有普通人的追求卓越、奋斗拼搏、不怕吃苦等特质外,都懂得怎样灵活地在不同赛道切换自己的优势,并把优势转化成资源,完成资源整合。因为不管是富人还是普通人,资源都是抵抗命运和逆境的护身符。不要相信所谓人人致富的经验,那些教你X年就能财务自由的秘籍,都是收割韭菜的游戏。也不要觉得“资源整合”听上去高大上,每个人其实都有资源。

PS:在我的猎头公司,战略咨询公司或者纽约投行里,我面对客户时都会首先和对方分析“他们手里的资源”有哪些,这些资源如何被管理,被优化和被整合。很多人其实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资源到底有多丰厚优质。究其原因,就是自身根深蒂固的“做题家思维”(我看到别人的说法,引用在此,没有恶意)

我知道读者中很多人正在读书,那我就用读书举例:我接触985和211学生的时候发现,大家总觉得自己既然能凭借“个人努力”考上好学校,就也一定能“再次凭借个人努力”赚到第一桶金。但其实用“资源视角”审视下就会发现,考上985 211这件事确实是实力的证明,但这是一种错觉。能考上好学校,难道没有地域因素?教育资源因素?天赋因素?家庭因素?这些资源的合理搭配,才能诞生出金榜题名的幸运者。

可偏偏就是根深蒂固的“做题家思维”,很容易滋生“赌徒心态”,这一点很多人都没意识到。让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掌握着哪些别人寒窗苦读十二载都未必能搞定的资源,比如名校的校友文化。我身边来自金融,互联网,能源,大消费和咨询公司的董事,总监,MD和SVP们不止一次地抱怨过,“为何学弟学妹们总是拒绝我们的帮助”?虽然人脉的本质是交换,但如果你不尝试把自己手中的牌交换出去哪怕一张,又怎能完成自己第一桶金的积累?

很多人私信我,询问自己确实有主动入圈的意识,但就是搞不定资源,平时连送礼都找不到门。其实这背后的逻辑是“ 因为你的心态反映了你的思维和能力,让人无相信你能管理好资源,所以不愿意给你,也不想教你”。

我接触过很多优秀的打工人,他们谈吐ok,逻辑老练,思路清晰,也有自己宏大的职业规划,单凭说话和沟通本身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却总给人一种“已经触摸到天花板”的感觉。一旦到了具体的合作面前,瞬间原形毕露:

在一个月薪小几万的职位上, 出头的概率依托于执行力和自身的软实力,但当有一天价值上千万的渠道和客户资源出现时,刻在骨子里的“算计”和“势利眼”便让他们不再坚守那份工作信仰,而是毫无顾忌地动歪心思,琢磨如何绕过合同的条条款款,凭小聪明让合作者出局,这就是很多人哪怕接触到了资源也无法脱颖而出的原因。接触资源后该如何管理好资源?如何用A置换B并赢得C的青睐?和气生财并不是表面的友好,在强者的眼中,接纳新人不难,难的是如何信任他们。而富一代在起家时,往往能很轻易把这个痛点解决。

所以虽然很多人的开局不低,或者说靠着自己的努力走到了一定的高度,但瞬间就因为自己对资源的错误管理,认知陷入个人事业的天花板。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事业爬升阶段,很大概率根本没有样板可供参考,所有的一切,都要解决“如何让别人愿意陪我们玩”这个问题。稍有不慎,就会踩雷,而富一代之所以能爬出泥潭,都源自他们融入资源,争取贵人信任的方式。毕竟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东西是恒久不变万年永存的,最智慧的生存方式永远是让自己在爬坡时被更高段位的人接纳。

PS:我曾在一次面向年轻人的峰会里现场模拟,让10个出身普通的人在规定的时间里和现场的HR和总监们互动交流,方式不限,看最后哪些企业老总愿意为这些人内推机会。最后的结果令人绝望,有五个人直接放弃了,表示“自己的专业课没教过,不知道快速取悦对方的沟通模板是啥”。

这个时代之所以越来越残酷,不是因为阶层固化不给任何年轻人机会。机会一直存在,但信息爆炸的背景下,时代给予每个普通人的试错空间越来越小。越是学历优秀,靠自己努力咬牙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来的普通人,身上的“做题家思维”越浓厚,他们除了爱找标准答案以外,就是喜欢互相抱团取暖,却又互相算计,因为长期热衷于寻找标准答案,他们容易放大别人的善意,却又对商业世界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无能为力,只得机械性把“学业”的成功和“能赚很多钱”划了等号。殊不知学习属于技术性努力,但“赚钱”却有很多非技术因素(行业机遇、身体健康程度、贵人帮扶、个人情商、历史进程),想成为“富一代”,却抱着“做题家思维”和“赌徒心态”的话,那注定是缘木求鱼,在暗涌流动的江湖中迷失自己。

想从富一代身上学点什么,在我看来需要学习三点:

  • 把知识商业化:不同公司对学历虽然有要求,但需要你把知识体系商业化。有些公司是技术驱动的、有些公司是资源驱动或者产品驱动的,你的专业所学能否在这些公司商业模式中灵活切换? 很多打工人其实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在整个商业大环境里到底处于怎样的位置,这导致他们对自身资源的评估很不客观。写代码的永远看不上产品经理;做运营优化的看不上做战略的;做产品经理的不明白品牌对于公司发展的意义,这种认知非常影响个人积累资源;
  • 打造跨界能力:我自己做上市并购和投资的,还有一家战略咨询公司负责给企业做转型和业务优化,在我的圈子里,我不会专门和另一家PE的老大聊投资细节,也不会和互联网高管聊产品设计,更不会和麦肯锡的大Par沟通项目细节,我们的沟通更多是听听彼此对于某个领域的流量趋势怎样看待,企业文化的打造,生态网络的重塑。政策和地缘政治的变动对行业前景的影响。越往核心圈层发展,大家越会变成复合背景人才。如果你身在学校,或已经身在职场,其实拓展自己能力边界才是最需要做的,而不是一味地钻研已经很熟悉的领域;
  • 构建资源网络:资源不等于认识一些人。你能否获得人家的信任?能否让对方为你背书?是否能在不同圈子里获取价值信息并交叉验证?并在取舍之间做出优质的减法。这个资源网络的搭建对普通打工族来说不容易,因为他们要先放弃低效的做题家思维,掌握和不同圈层沟通的能力,找到自己的贵人,用高维的认知管理好不同行业的资源。

这个世上有很多辛苦拼搏却因为认知不够而无法改变命运的人。而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关乎到人生方向的取舍,渗透着对商业逻辑的理解、再到对行业对资源的看法。等你真正见识了资源的威力、圈层信息的震撼、贵人帮扶的效果、高薪酬的刺激,你就会发现自己原来的底层认知,错误的生存方式都会不知不觉消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