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思柳岸水鱼欢(静夜有声松花江上)

静思柳岸水鱼欢(静夜有声松花江上)(1)

山川河流稻香,乡关家国故园

一首首经典旋律的底色,是爱国

【静夜有声】上线

福建新闻广播献礼建党百年

特别策划百首红歌印象系列

《红色旋律里的百年芳华》

听歌声中蕴藏的时代力量!

百年芳华,筑梦中国!

静思柳岸水鱼欢(静夜有声松花江上)(2)

红色旋律里的百年芳华

《松花江上》歌词

作词作曲:张寒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一堂?!

静思柳岸水鱼欢(静夜有声松花江上)(3)

红色旋律里的百年芳华

歌曲《松花江上》是业余作曲家、戏剧家张寒晖在1936年秋作词、作曲的一首抗日救亡歌曲。歌曲虽名为《松花江上》,却并非创作于东北的松花江畔,而是在千里之外的古城西安。当时,张寒晖是西安一所中学的教员。

九一八事变后,众多东北军将士被迫转移至西安。同在西安的张寒晖,耳闻目睹了东北军的思乡心切与国恨家仇,于是一挥而就创作出《松花江上》。据了解,西安事变前夕,去临潼请愿的西安爱国青年在面对驱车赶来劝阻的张学良将军时,同声高唱《松花江上》。很快,西安事变爆发。从某种程度上说,《松花江上》对西安事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据资料记载,周恩来当年曾屡次领唱《松花江上》,并撰文提到:“成千成万的青年人无家可归,无学可求,尤其是东北的青年朋友,一再地漂泊流浪,一再地尝受人世间的惨痛。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伤心的人断肠。”

《松花江上》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一经面世便唱响古城西安,而后传遍中华大地。它如诉如泣、壮烈低回的情韵,激励着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可以说,《松花江上》是抗战期间流行最广的歌,也是至今仍然激荡在人们心中的一首不朽之歌。

静思柳岸水鱼欢(静夜有声松花江上)(4)

静思柳岸水鱼欢(静夜有声松花江上)(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