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和我母亲的往事(回忆我的父亲和母亲)

文: 凡人凡事泛阅读

回忆我和我母亲的往事(回忆我的父亲和母亲)(1)

一、博学多才的父亲 我的父亲原籍是山西省怀仁县何家堡乡全福寨村人,这个地方系平原地区,位于县城西南,紧跟县城相连。 父亲曹宏廉(原曹鸿)出生于1924年农历二月廿四日(属鼠),兄弟姐妹五人,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三个弟弟,父亲是老大。据我的长辈们讲,父亲从小就聪明过人,奶奶(寡居,在父亲刚满岁时就因病离)当时把希望全部寄托于父亲身上(因父亲是家里的长子),而父亲也不负奶奶的期望,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也是现在人们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一直从私塾念到大同中学,一路成绩优秀。就在这时赶上了抗日战争,加上当时家庭经济的紧困和无依无靠等,不能继续升学。迫不得已父亲只半路辍学回家。(假是赶上现在的好时代,父亲定能考上大学继续读书学习光宗耀祖,为国争光。)在这段时间,父亲在我叔伯三大爷(曹鸿章,后为工作需要改名曲日新,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在西安做工人群众工作,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先后任中央社会部科长,晋绥军区调查局科长等职,在晋西北一带打游击、战)的引领下,父亲曾多次掩护和帮助过领导山西省大同、怀仁、左云县的革命工作人员李滋润等人在敌占区做地下工作,顺利地完成任务,没有发生过一次意外。 李滋润和我叔三大爷曹鸿章(曲日新,建国后,任北京市公安局行政处、保卫处处长等职。)是革命战友,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奶奶家住过。奶奶家是作为掩护革命者秘密开展革命工作的场所。此后的岁月里,父亲在与老朋友、老同事、家人的交谈中,每谈起此段经历时, 特别自豪 ,好像在说:“我曾经也是一个小八路” 。 解放战争时期,李滋润出任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任县长时,经他介绍父亲结识了怀仁县委书记马浩天和其它地区党委和行政的领导李登灜等人。在此期间,李滋润和父亲一直保持着公开与不公开的联系。他和父亲密约以番号代替姓名(李是135,父亲是246),除一般联系外,必要时还互相传送“鸡毛信”。他们有时还密告父亲(相当于通讯员)到宋家村、吴家窑、羊圈沟等处参加会议,父亲一人步行去,一次也没误过。作为通讯员父亲为当时的县长李滋润等革命者传递信息。听说, 有一次在送文件时面临着生命危险,被父亲机智勇敢的化险为夷。 在国共两党拉锯式的军事形势下,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做了不少有益于革命的工作,包括搜集情报、转送情报、收发传单,以及参加宋家庄、吴家窑、羊圈沟秘密会议等,还积极完成了会议布置的各项任务……那时父亲虽没有正式加入革命组织,但始终做着一个革命者的工作。 每当忆这段光荣的岁月,父亲眼里总会闪耀着无比自豪的神情。 山西省雁北地区解放后,李滋润是雁北专署的第一任专员。他后被调离工作岗位,至此和父亲失去了联系。(注:李滋润于1981年7月30日给父亲寄来了他们失去联系后的第一封信,并告诉他离开后的一些情况,从那次联系后,便一直与父亲有书信来往。)

1951年父亲为了生计 ,来到了内蒙古乌兰察布商都县,在那里先后当过小学教师,教导主任,中心学区教师进修学委会主任,县教研室视导员,县教育工会委员等职。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53年县政府授予“模范教师”奖状,期间父亲多被县政府授予“模范教师”奖状。并于1957年,被县教育工会和县教育科联合提名作为模范教师参观团赴外地参观游览。当时父亲担任组长,刘瑞福担任副组长,带领商都县小组成员(七人组成)参加河北省教育工会组的教师参观团,到塘沽新港和天津市内主要轻重工业工厂参观,受到市教育党政领导和学生群众的欢迎接见及各工厂领导的热情招待。返回时,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前合影留念。1958年在审干肃反中,他因历史问题(剥削阶级家庭—地主),被开除公职,送河北省张家口专署劳教所劳教。期满后又返回家乡居住,过着非常艰难的日子,且身患数病。

回忆我和我母亲的往事(回忆我的父亲和母亲)(2)

回忆我和我母亲的往事(回忆我的父亲和母亲)(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落实政策平反,父亲于1979年恢复了公职。但此时父亲因身患数病,不能执教,不得不离开他多年热爱的教育事业。先病休,后退休。

1983年乌盟盟委和盟公署给父亲颁发了三十年以上教龄荣誉证书;1985年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也颁发给父亲同样的荣誉证书。拿到证书时,父亲激动的老泪纵横,而且还特意去照相馆照了一张照片,以作纪念。那时,父亲虽然生活贫困却不看重金钱;相反,对自己的荣誉却特别重视。那一天,是父亲此生最开心的时。此时的父亲还惊喜地收到前面提到的老朋友李滋润同志的来信和家照,知道李滋润在四川省己晋升为省级干部,对父亲还是那样的热情、友谊。之后的岁月中,他们之间互叙离别之后的友情和肺腑之言,并一直保持着书信来往,父亲感到无限的欣慰。

回忆我和我母亲的往事(回忆我的父亲和母亲)(4)

追忆起属于父亲生活的那个时代,社会动荡,时局不稳,因而他这一生流离颠沛,生活一直处于困窘状态。年老以后,国家虽给平反恢复了工作,而此时父亲也疾病缠身,父亲的一生,没有享受,只有默默地付出。 父亲写得一手好字,每逢过春节期间,都会帮周围的邻居、亲朋好友、单位同事,写春 ; 退休后,父亲由于身体原因,虽然不能做重体活,也并未闲着,仍在为社会、为单位、为他人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如节假日义务帮助他所在学校(商都县春明小)收发报纸、杂志,并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列出表格填写好,等开学时交给负责人。

回忆我和我母亲的往事(回忆我的父亲和母亲)(5)

父亲喜欢博览群书,常常把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都用于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订阅报纸、刊物上。 父亲通过自学略懂一医学知识,经帮助周围的亲朋好友和家人通过针灸、推拿、按摩,解决生活中遇到普通病。记得最清楚的是,村里有个小女孩得了湿疹,到处寻医问药也没有治好。来找我父亲,父亲每天耐心地帮这个小女孩针灸、推拿按摩,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这个小女孩的症状逐渐好转。 女孩的父母过意不去,要答谢父亲,被父亲婉言谢绝了。 父亲爱好看书、读、作笔这个良好的习惯从未间断过。退休后自己制订作息时间,合理安排每天的日常生活。每天早晨起床后先进行自我按摩,再在我家小院里走上几圈,然后进家洗漱,吃完早饭,就开始把小炕桌搬上来,读书、看报,学习一小时左右;下午午休后也要学习一小时左右,再散散步(如果期间家里需要买菜、买生活用品,父亲就在小院散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间断过。父亲于1998年撰写了《家族回忆录》和曹氏家谱。

回忆我和我母亲的往事(回忆我的父亲和母亲)(6)

懂事就一直很崇拜父亲,在我心里,父亲一直都是什么都会,无所不能的。写字、唱歌、画画、讲历史、通天文、晓地理…… 父亲确也是这样一个人。记得小时候,我只要看见书上自己喜欢的图,就缠着父亲,让他画下来;父亲在我的软磨硬泡下,拿起铅笔在一张白纸上很快就画好了,父亲画的和书的一模一样;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马上把父亲画的 放进我的铅笔盒;第二天去学校向同学们炫耀,每当看到班里的同学露出羡慕的神情时,我心里就非常高兴,还略显得意。每学期学校给发下新书,我拿回家马上就让父亲给包好书皮,写上名字、班级,因父亲写得一手好字。父亲闲时,我缠着他给我讲各类故事,有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父亲总是讲得绘声绘色,时而逗得我哈哈大笑,时而又引得我泪流满面…… 父亲非常重视知识,重视对我的培养教育,经常对我,不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全心全意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一个“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的人。父亲把我培养成了一名人民教师。他经常教育我,要做一名当之无愧的人民教师,为祖国培养好下一代。 我在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一直践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初心与责任。我深深的明白要想给孩子们一杯水,自己必须有比一桶水更多的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行。 教学中,我一丝不苟地传道授业解惑,力争把我所教的每个孩子都培养成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使他们能在不同领域,不同工作岗位,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 在我的心里,父亲永远是那个意志坚定,勇敢智慧,目光远大,是非分明,胸怀宽广、知识渊博的人。他对我的爱如山一样高大巍峨;如阳光一般,让我的心灵即使在寒冬也会温暖如春;父亲的爱是迷航的灯塔,指引我前进的方向;父亲的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到!

回忆我和我母亲的往事(回忆我的父亲和母亲)(7)

二、善良的母亲 母亲(李秀梅)生于1922年农历一月十一(属狗),母亲兄弟姐妹五人,只有母亲一个女孩。虽然不识字,没读过书,却是一位善良、贤惠、勤劳、乐于助人的人。母亲比父亲大两岁,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做得一手好针线活。母亲过日子十分节俭,喜欢收收拣,裁衣剪下的边角料,五颜六色的布头,一根麻,一段线,一粒扣子……她都会拣来收起,这些被废弃了的,不起眼的小东西,到了母亲的手中,便有了用处。说不中啥时候,就会派上用场,变废为宝。母亲是一位地地道道勤劳朴实的家庭妇女,深得同辈以及小辈们的敬重。 母亲的手特别灵巧,她能把剪好的花样儿,描摹在布面上,做出各种新颖的衣服给我穿,穿上母亲做的衣服心里甭提有高兴、有多自了。母亲给我和父亲做的鞋垫,放进鞋里,不大不小正合适。有一年冬天,母亲给我做了一副绣着梅花棉手套 。我蹲在母亲身旁专注地看着母亲在熟练的穿针引线,母亲边做针线边回看着我,爱抚地说,有了它,这个冬天就不会冻手了。我戴在手上,美在心里,暖在心里。长大后我想,大概那母亲希望我日后做人,应像梅花一,谦虚谨慎、畏严寒,不怕困难,折不,坚强独立吧!母亲做的这副手套,不仅温暖了我的双手,还使我明白了,做人应有梅花一样的秉性。母亲用一针一线为我和父亲缝制着数也尽的温暖。 她从来都不闲着,不是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就是为我们一家人的一日三餐而忙碌;要不就是打扫院子、收 拾、整理家, 反正从未见母亲闲着,手里总是在不停的做着营生。 父亲与母亲一直相敬如宾,他们在最困难的时期患难与共,同甘共苦,相互扶持,走过了风风雨雨几十年。 父母亲从来都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 老俩口无论走到哪里 ,住在哪里, 都乐于助人。 因此不论是亲朋好友、左邻右舍 ,还是长辈、晚辈 ,只要是和他们有交集的人,都 愿意和他们相处。 母亲的善良还体现在帮助他人方面,只要遇到人有困难她都会尽力去帮忙,即使自己生活也很困难的情况下,也会伸出援手帮助他人。她总认为能帮多少算多少,起码是自己的一点儿心。 成年后,我想:“也许在母亲心中,始终认为能够帮助他人,是一种乐趣。”母亲还经毫无报酬帮婚丧嫁娶的人家缝衣(棉衣、棉裤、做被子),锁扣眼儿,生豆芽等,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母亲为人朴实,她从不斤斤计较,不论家里家外总是先想到别人,然后想到自己。 母亲始始无怨无悔、不离不弃陪伴在父亲身边,照顾着多病的父亲。临终前还在惦记着父亲,并一再嘱咐我,千万要照顾好多病的父亲。母亲由于长年累月、积劳成疾,于1992年冬永远的离开了我和父亲。母亲的离开对于我和父亲来说,真像天塌一样。我和父亲很长时间都沉浸在失去母亲的悲痛中。父亲由于对母亲的思念,也在七年后,于1999年冬走完了他曲折坎坷的一生,去陪伴和他曾经患难与共,相伴一生、携手一生的母亲。 纵观母亲一生,是那善良、贤惠、任劳任怨、乐于助人。我的母亲— 一位平凡而 伟大的母亲;一位把自己一生全部心血、精力,都给了我(她唯一的女儿)与她挚爱的老! 每当夜深人静时,我的脑海中经常会浮现出父母亲,那慈祥的面容和对我疼爱有加的诸多画面,使我泪湿衣巾。父母亲,虽离开我多年,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从未离开过我的记。他们的善良、勤劳、无私、乐于助人好品质,一直影响着我,我会将它继续传承下。写于2022年正月十八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