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是在五台山出家的吗(顺治帝有没有在五台山出家)

事实上,顺治皇帝从未到过五台山,灵骨也并非安置在镇海寺。其子康熙皇帝先后五次“携蒙古诸王”朝拜五台山,根本目的在于利用五台山佛教“柔服蒙古”,并不是找什么父亲或游山玩水。所有关于顺治皇帝出家五台山的传说,虽说事出有因,但查无实据,因而它并不是历史事实

  顺治有没有出家五台山,历来是民间争议的话题,不过在北京八大处风景区的西山天台山慈善寺,俗称魔王庙,说是曾有顺治帝的题壁诗:

  兔走乌飞东又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伐夏,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辈,南北山头卧土泥。

  恼恨当年一念差,龙袍换去紫袈裟。

  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江山坐到几时休。

  我今撒手归山去,管他千秋与万秋。

  这首诗更牵引出满清宫廷四大未解之谜~顺治出家之谜,这也曾是清廷宫史的一大疑案。人们传说:清人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福临即顺治,在自己心爱的董鄂妃去世后,为情所困,悲伤过度,心情极度悲哀,情绪异常消沉,随之笃信佛教,进而看破红尘,心灰意冷遁入空门,以求解脱,出家当和尚去了。

  史书也记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贵妃董鄂氏薨。世祖福临哀悼殊甚,为之辍朝者五日。旋即下谕追封为皇后。董鄂氏仅仅是个贵妃,为什么要这样滥加谥号,并在谥号上同大臣们计较不休,直到把谥号增加到十四个字,又下令追封她为皇后——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才肯罢休。

  据传董鄂妃原来是顺治的弟弟博穆博果尔的福晋,在进宫问候孝庄太后时,顺治对她一见钟情,坠入狂热的爱恋,之后,顺治经常请董鄂妃进宫,不久,闹出一场绯闻来。这件事被博穆博果尔知道了,就狠狠地训斥董鄂妃。董鄂妃把这件事告诉了顺治,顺治立即宣布博穆博果尔入宫,他一来,顺治就把他打了一顿。博穆博果尔回家后,感觉自己的尊严丧失殆尽,不久怨愤而死,年仅十六岁。博穆博果尔一死,顺治就宣董氏入宫,封她为贤妃。不久顺治又晋升董鄂妃为皇贵妃,还为她举行了册封大典,并大赦天下。

  董卾妃曾为顺治生下皇子。子因母贵,据说顺治准备将他立为皇太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三个月后,这位皇子不幸得天花死了,由于董鄂妃跟她孩子走得很近,也染上了天花,卧病在床。事过不久,她也因忧伤过度玉殒香消。顺治伤心欲绝,据汤若望回忆录中也说,顺治竟为此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护他,使他无法自杀。而顺治为了使董鄂妃在另一世界有人服侍,竟下令将十三名宫女太监赐死陪葬。并按照满族习俗,将两座宫殿和其中珍贵的陈设,连同皇妃的遗体一起被焚烧。

  尽管顺治以种种特殊的礼遇来对待死去的宠妃,却也无法使他哀痛至极的心情得到慰藉,此后,他的情绪日益消沉,身体日益孱弱,不久便去世,年仅二十四岁。

  然而,顺治出家也非空穴来风,传说并非没有根据,顺治生前信佛,笃信佛教,爱佛入迷,曾请浙江报恩寺主持玉林诱入宫,为他受戒,并取法名‘行痴’,还制了个‘痴道人’的玺章,董鄂妃死后,无比哀痛的顺治确实曾落发为僧,为此还害得剃度师兄险些被火化,顺治帝不忍加害于人,只得再蓄发还俗。

  未曾生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来时糊涂去时迷,来去昏迷总不知。

  不如不来亦不去,亦无欢喜亦无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空在人间走一回。

  顺治帝出家一说并没有历史依据,所以对于这个说法纯属坊间传说。据史料上记载,顺治帝是因患天花,医治无效而驾崩于养心殿。

  顺治帝是个多愁善感又任性的一个人,他有着天子的命,却没有天子的福,在他的最爱董鄂妃死后刚过百日,“多情的天子”顺治帝就驾鹤西去了。

顺治皇帝是在五台山出家的吗(顺治帝有没有在五台山出家)(1)

  有人说顺治是在接二连三地受到情感上的打击造成的,皇子的夭折,爱妃离去,极度忧伤的顺治帝曾一度想要出家,可是最终却未能如愿,为此顺治帝郁郁寡欢,原本就染上天花病的顺治皇帝,就这样身体一天一天的胯下去了。

顺治皇帝是在五台山出家的吗(顺治帝有没有在五台山出家)(2)

  顺治帝染天花确有其事,绝不是空穴来风,是有历史记载的,据《王熙自定年谱》上描述:当年正月初二日,顺治帝病危时,召清朝的翰林院清孝陵掌院大学士王熙进殿,奉旨给皇帝起草诏书,也就是遗诏。当时的情景,顺治已经是病入膏肓,持续到初七晚上,王熙写完遗诏经过三次进览,顺治三蒙钦定后,顺治皇帝既在当晚就驾崩了。

  顺治帝临终前留下遗言说:“祖制火浴,朕今留心禅理,须得秉炬法语……”。顺治帝的意思就是说他生前一心向佛,最终未能如愿。死后要求火化自己遗体。

顺治皇帝是在五台山出家的吗(顺治帝有没有在五台山出家)(3)

  顺治帝有没有在五台山出家?

  按照顺治遗愿,由溪森禅师主持,在景山寿王殿为顺治遗体举行了秉烛火化。后来溪森禅师作古后,在他的门徒撰写的《敕赐圆照溪森禅师语录》中,详细记载了此事。

  所以说顺治皇帝是真的病死的,并没有在五台山出家。

  我个人觉得出家做和尚的可能性不大。

  第一,清代皇帝地位基本上是子承父制,也就是说,老子不干皇帝了,儿子来接任老子。但是老子如果在世,那么皇帝儿子的地(帝)位可能就比较尴尬,大臣们到底该听谁的呢?政令如何合理地实施呢?万一哪一天皇帝老子反悔了呢?这些都是问题。那么如何顺利地把皇权交给儿子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原本的皇帝老子死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政治的权利更好地传承。换句话说,顺治极有可能是死了,而不是出家了。

  第二,清代的国家宗教其实不是佛教,而是教。顺治作为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他不可能违背祖宗,去归顺一个由汉人创立的宗教(佛教源自于古印度,在汉朝时传入中原地区,早已本土化)。

  第三,就算顺治出家了,那么皇帝出家可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保密,也不可能对外宣布他到底在哪里出家的,因为要保证他的人身安全。明末清初,社会上还是有很多汉人不满清朝的统治的嘛!尤其是多尔衮颁布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一道政令,的确在当时汉人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众怒,这一不小心汉人知道清朝皇帝在哪出家,他们可不管你到底愿意不愿意当皇帝,找来就宰都有可能。

  你说,顺治到底有没有在五台山出家?别被小说给蒙了。

  清朝的顺治皇帝是否在五台山出家?这个问题为清宫四大谜案之一,多为民间、演义之中的说法。

  下面为百度百科中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摘抄如下: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清世祖福临好佛,宫中延有木陈、玉琳琇二禅师,尊礼备至。世祖钤章有“尘隐道人”、“懒翁”、“痴道人”等称号,又谕旨对木陈有“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旅庵相待”云云。世祖信佛是事实,谁也否认不了的。

  其次要说,世祖死去前几个月,适值孝献皇后董鄂氏之丧,世祖哀痛过情,为世所叹异。因而就有人认为世祖是由悼亡而厌世,终于脱离尘网,遁入空门。从此传为“万古钟情天子”的一段佳话。这是与历史事实不符合的。不错,由于世祖好佛,他死前确实有过要求祝发为僧的念头。但事实上在他死去的前几天,只是叫他最宠任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今北京市广安门内法源寺)削发,他本人也曾亲自前往观看过。这里还说明世祖当时并无大病。那么,世祖是怎样死的呢?据当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谱》载:“奉召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张宸《青王周集》亦称:“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两人所记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证。这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世祖既死于出痘,那么,遁入五台山祝发为僧的说法,就并不可信了。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对于这个故事也取了顺治出家五台山,顺治出家后,孝庄为了降低对皇室的影响,就下令宣布顺治帝驾崩了。

  历史已然过去,谜最终还是个谜。野史不能信,正史也不一定全是真,只有加以甄别,才能探出历史真相。

  顺治皇帝是否出家到现在都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团,但是,在史料上的记载,顺治的确是一个痴迷佛法的皇帝。顺治皇帝的父祖都信奉佛教,尤其是他的母后孝庄,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到现在都有孝庄礼佛的画像传世。

顺治皇帝是在五台山出家的吗(顺治帝有没有在五台山出家)(4)

  史料记载,顺治皇帝从顺治十四年开始,与许多得道高僧保持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憨璞性聪、玉林琇、茆溪森、木陈忞四位高僧。有史料记载,顺治皇帝确有出家的年头,甚至都给自己取了法号,而且还差点就给自己剃度了。在其母亲孝庄皇太后的极力反对下才没有得逞。

顺治皇帝是在五台山出家的吗(顺治帝有没有在五台山出家)(5)

  这里顺治似乎是没有出家成功,但是接下来的顺治皇帝,突然患上了天花。没多久就英年早逝了。这时候加上之前的出家风波,民间就开始传言,顺治皇帝没有死而是出家了。我个人认为,顺治皇帝的确是死于天花,并没有出家,想想看顺治最喜欢的妃子就是死于天花,天花又是高度传染的,顺治怎么可能躲得过去呢?所以,顺治并没有在五台山出家。

  顺治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在24岁时,患天花而亡故。顺治帝在五台出家只是坊间传闻而已,并没有任何事实依据,根本不靠谱。福临的确是崇尚佛,佛缘极深,但是,福临是没有出家,没有做僧人,确确实实是因病而死。

  清太宗之子,名福临,即顺治帝。六岁时承继大统,初由其叔多尔衮摄政。顺治元年(1644)多尔衮率师入关,击破李自成之部众,迎帝定鼎燕京。其后,平定明裔福、鲁、唐、桂诸王,统一天下,奠立清代基业。顺治十八年崩,年二十四,庙号世祖。依《宗统编年》卷三十二载,顺治十四年至十七年间,世祖曾先后诏请憨璞性聪、木陈道忞、玉林通琇等人,于万善殿内结制、说法、问道。顺治十七年亦曾特设皇坛,以通琇为戒师,选僧一千五百受菩萨戒。此外,民间相传,帝曾出家。据史学家陈垣之考证,帝曾有意出家,且曾剃发,然以其母后之阻,乃未能如愿云云。

  ◎附︰陈援庵〈顺治皇帝出家〉(摘录自《现代佛学大系》

  顺治出家问题,系出于一种传说,早为大家所知道的。不过这种传说的由来,实与董妃有关,与帝后火葬问题亦有关。关于这些问题,我曾有两篇文章发表于《辅仁学志》,现在只想作个简单的叙述。

  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中有︰‘王母携双成,绿盖云中来。’又有︰‘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

  ‘千里草’为董,‘双成’系用《汉武内传》王母侍女董双成故事。加以顺治孝陵所葬,并无棺椁,为尽人所知。后人不察,把这两种原因合拢起来,遂有顺治因董妃的缘故而消极出家之传说。后康熙帝又频奉母后游五台,遂更有顺治出家五台之说。

  顺治的好佛,确是事实,其原因实由于皇太后之接近宗教。汤若望《回忆录》说,太后曾拜若望为义父,故顺治称若望为‘玛法’,‘玛法’犹汉语之爷爷也。至顺治十三年,帝年十九岁,渐渐由接近基督教转而信佛。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皇四子(董妃所生之唯一皇子)卒,帝最消极,遂广购佛像并由南方召来许多僧徒,其中最著名的为玉林通琇与木陈道忞诸人。(‘通’字和‘道’字,是行辈,普通只称名号,号在前,名在后,如玉林琇、木陈忞)木陈忞著有《北游集》,记入京后与顺治往来事迹颇详,中述顺治有自愿出家之意,经木陈劝慰,帝意稍为抑止。

  《续指月录》〈玉林琇传〉说︰玉林二次到京(时为顺治十七年,第一次到京为十五年),闻其徒行森为上剃发,即命众聚薪烧森。上闻,遂许蓄发,乃止。

  《续指月录》着于康熙十九年,时玉林卒未久(玉林卒于康熙十四年),著者又与玉林极熟稔,其说本可信,不过《玉林语录》未提此事,《■溪语录》也不见记载,殊属可疑,故吾初认《续指月录》所说,究系孤证。后来《玉林年谱》所载︰‘十月十五日到皇城内西苑万善殿,世祖就见丈室,相视而笑。’帝并再申明仍愿意出家之意,经玉林力劝,帝意乃决,此即《续指月录》帝许蓄发之说,所谓相视而笑,自然是一个光头皇帝与一个光头和尚的缘故,因为顺治虽允蓄发,此时尚未长起,便觉可笑。

  迄前年本校杨丙辰先生以所译《汤若望回忆录》示余,里边有记顺治此时情形云︰‘此后皇帝便把自己委托于僧徒之手,他亲手把他的头发削去,如果没有他的理性深厚的母后和若望加以阻止时,他一定会充当了僧徒的。’以《汤若望回忆录》与《续指月录》一对照,则顺治削发之事,完全证实。因为两家史源,皆各有根据,不是彼此抄袭的,这些证据在身份上是‘兄弟证’而不是‘父子证’,其事实自是可靠。此后,顺治不久即死,一般传说之顺治出家问题,如认其果有其事,固属不可,若谓其绝无根据,似亦不妥。故吾人可说︰‘顺治实曾有意出家,只是出家未遂耳。’至于顺治决意出家的时间,总是在十七年八月董妃死后与玉林二次到京之前。

顺治皇帝是在五台山出家的吗(顺治帝有没有在五台山出家)(6)

  河南省的民权县有一座白云禅寺,民权县史志办工作人员在白云寺周边搞文物普查的时候,从一户村民家里发现了两张两位高僧的画像古画,其中一个细节让人大吃一惊,高僧坐得是张龙椅。

  高僧脚下穿的竟然是一双朝靴。朝靴是大臣们上朝时才穿的,不该穿在一位和尚的脚上。

  工作人员向村民打听起了画像里老和尚的名字。据保存画的人说,这是从前的醒迟大和尚。“醒迟”同顺治皇帝的法号“行痴”是谐音。

  醒迟长老,生活在清朝康熙期间,其出生年月不详,康熙49年圆寂,终年73岁。

  

顺治皇帝是在五台山出家的吗(顺治帝有没有在五台山出家)(7)

  

  康熙49年即醒迟长老圆寂之年,康熙帝御赐其白云禅寺一块石碑,碑文为“当堂常赏”四个大字,其在碑上的布置如同古代铜钱上一样,上为“当”字,下为“堂”字,右为“常”字,左为“赏”字。

  这每个字都有个和尚的“尚”字头,底下分别是“田、土、巾、贝”。“当堂”是上下写的,“常”在左,“赏”在右。也许还可以念作“常赏当堂”。

  “堂”是指父母高堂,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康熙的高堂不是顺治那还能是谁?

  所以,专家推断这块“当堂常赏”碑是在顺治圆寂后写给白云寺的。

  

  工作人员在寺院里的旧仓库里面发现了一些让他们惊奇的物件,当初被拆的大殿的琉璃瓦上面,竟然有一条条飞舞着的五爪蟠龙。

  五爪龙是皇家独享的瑞兽,建筑上能够使用五爪龙图案装饰的即便不是皇宫,那起码也得跟皇家有关系的地方。白云寺能用上这样的建筑材料,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皇家寺院。

  为了确定这一点,工作人员又跑到白云寺边上的白云村找老辈儿人打听一番,还真有好多老人都知道醒迟长老,而且他们都信誓旦旦地说,醒迟长老就是顺治皇帝,都说康熙为找父亲还来过二、三趟呢,并还有銮驾呢。

  他们还说,寺里那座鎏金宝塔、还有五爪金龙琉璃瓦,那都是康熙皇帝赐给白云寺的宫廷御用之物。据说,顺治一直活到了康熙四十九年,直到七十三岁才圆寂于此。

  

  位于白云禅寺内后侧有一个精致的小院落,小院门里有个闪门,两边刻有两条龙,这个闪门从古至今,只有皇帝才能出入,所以这个闪门已经有几百年没人从这里出入了。大雄宝殿背后墙有康熙皇帝亲笔御书“朲置”二字(同音“认知”),意思是殿堂要保持安静,严守戒规。清朝时文武百官到这里,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顺治皇帝是在五台山出家的吗(顺治帝有没有在五台山出家)(8)

  

  如果顺治出家确有其事,那也该在五台山啊,他怎么就跑到河南来了呢?

  工作人员猛然想起在研究白云寺历史时得知,第二代方丈行兴和尚圆寂后葬回了老家甄城县郭水坑村,那里有行兴和尚的坟墓,并还有墓碑,从那碑文上看到行兴和尚和顺治以及康熙的渊源:

  按上面的记载,行兴长老不但多次被康熙召到北京大加封赏,而且,皇帝还特批过白云寺可以享受皇家的仪仗和排场。

  虽然墓碑上没有明说康熙为什么特批白云寺享受皇家仪仗,也没明说醒迟就是顺治,可除了这种可能,还有什么事情能让一座并不算出名的寺庙得到如此的特殊待遇和殊荣?

  

  佛定,后被世人尊称“三大神僧”,号 “南济公、北圆通、中佛定”。圆寂后河南布政使牟钦元亲自为他写了塔铭。

  据民权县地方志上记载,在明末清初时,黄河决口,不但夺去了无数百姓的性命,还把白云寺给冲了个一干二净,为了重建这座千年古刹,民权县的善男信女于康熙二十六年远赴山西五台山,请佛定活佛出山主持白云寺的重建工作,而在五台山修行的顺治正好就是佛定活佛的追随者。顺治对佛定和尚非常敬仰,就跟随佛定和尚来到了中原。

  有了佛定这样的得道高僧,当然,更因为有了顺治这样的特殊人物,白云寺不但很快重建了起来,而且迅速成了香火旺盛的中原名刹。此后,佛定在白云寺当方丈一直到圆寂,而他忠实的追随者顺治也一直留在了白云寺。直到康熙四十九年73岁时终老于此。

  我不知道,顺治没有告诉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