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三大原因 屈原投江并不明智

每到端午必思屈原,屈原是一个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也是一位才华能力突出,品行高尚,非常优秀的一个人物。今天中国很多地方的端午节活动都是跟屈原有关系的,比如赛龙舟是为了寻找投江的屈原,包粽子是为了驱赶江中的大鱼,避免吃掉屈原的身体。

屈原的伟大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他怀石投江而死,固然惊天地泣鬼神,也已经被后人怀念了数千年。只是后人很少知道的是,其实屈原之死并不明智,作《离骚》而至满腹怨念,也多半是咎由自取。生前有渔夫“何故于此”的疑问,死后有贾谊“以彼之材,游诸侯何国不容”的叹惜。

屈原投江三大原因 屈原投江并不明智(1)

屈原

为何说屈原之死并不明智,一则是屈原所忠之人并非其人,所忠之国也并非其国。这话怎么说呢,就好像一个姑娘为爱情忠贞而死固然令人感动叹惜,只是姑娘所爱之人其实并不值得她做出如此牺牲。

屈原的忠贞品质毋庸置疑,只是他所忠的楚怀王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昏君和庸主,听信谗言而弃用屈原,利令智昏而被秦国张仪数次戏耍,昏聩无能而至丧国失地,愚昧被骗而身死他国,可以说楚怀王就是战国时期的一大笑话。

而屈原却至死都在期盼着这么个昏庸之主能够大彻大悟,重用自己,恢复楚国雄风,抛开爱国的情怀,纯粹从理智上来说,屈原的期待无异于缘木求鱼,痴人说梦,执此固念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屈原投江三大原因 屈原投江并不明智(2)

昏庸的楚怀王

况且屈原也完全不必执着于楚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只是诸侯国,真正的国家名号是周王朝,所有诸侯国名义上都是属于周王朝的领土,周王朝才是道义上所有人应该忠贞的对象。

像圣人孔子一生就只忠诚于周王朝,至于去哪个诸侯国做官从政,孔子则是一视同仁,心里并无芥蒂,也不觉得违反君子之道。所以屈原如果离开贵族昏庸执政的楚国而去,也并不违背他的忠贞信念,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楚国而满腹哀怨,以至于最终投江自尽。

屈原之死不明智的第二个原因,则是如汉朝政治家贾谊在《吊屈原赋》中所说:“以彼之材,游诸侯何国不容”,屈原才华横溢,办事能力也是一流,辩才无双,内政外交无所不通,如此大才之人,到哪个国家会混不好,却独独吊死在楚国这棵歪脖子树上,如此才华就此浪费,着实可叹可惜,所以贾谊从才尽其用的角度,说屈原之死不明智也是非常有见地的。

屈原投江三大原因 屈原投江并不明智(3)

贾谊剧照

至于为何说屈原后来在楚国遭受排挤,以至于自己满腹哀怨多半是属于咎由自取,主要是因为屈原自己的性格偏执导致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从史记中记载屈原跳江前与江边渔翁的对话中可以窥见一二。

屈原披头散发准备跳江,被一个渔翁认了出来,渔翁见屈原满脸哀怨于是问道:“夫子何故于此?”屈原回答道:“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翁听后劝说道:“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何故怀瑾握瑜而自见放?”

这段对话是什么意思呢,渔翁问屈原为何要如此放弃自己,屈原说因为别人都不理解我,我是最好的,而别人这么差却还非议我,所以我才如此绝望。渔翁听后劝说到,圣明智慧的人都懂得变通,别人不理你,你可以是适当地调整自己,让大家都可以和谐相处,众人皆醉,你为何不能少喝几杯,融入交际氛围,自己不要喝醉就好,何苦处处标榜自己独立而得罪于众人。

屈原投江三大原因 屈原投江并不明智(4)

孔子一生只忠于周王朝

由此可见屈原遭人排斥,受人非议并不是仅仅因为优秀而遭人嫉妒这么简单的,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自己的性格偏执造成的,做人做事不懂得圆润变通,处事刚烈而自视清高,这样为人又怎能受到老板和同事的欢迎,如果遇上小人,那就更是首先打击报复的对象了,所以说屈原到最后被楚国上下君臣抛弃,以至于自己悲伤绝望,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自己刚烈清高的性格造成的。

当然屈原之死也并不仅仅只是因为哀伤抱怨,如果是这样,屈原就不会为后人久久怀念了。正如屈原在他临终之前所作的《怀沙》赋里最后一句话所说:“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将以为类兮!”我内心志向坚定,死又有何畏惧,我之所以要这样死去,就是要告诉世上的君子,我屈原是为了忠贞爱国而死去的,我要成为世人永远的楷模。

屈原投江三大原因 屈原投江并不明智(5)

后人纪念屈原

此语一出,感动千秋,屈原固然有其固执而不明智的一面,也有其性格清高而刚烈的一面,但论爱国,论忠诚、论品质、论才华屈原不愧为华夏千古贤良,能够为千秋后人敬仰学习也是名至实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