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读之论语(德艺双馨论语绎读之一五二)

7子曰:“志于道,据于德①,依于仁②,游于艺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每日一读之论语?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每日一读之论语(德艺双馨论语绎读之一五二)

每日一读之论语

7子曰:“志于道,据于德①,依于仁②,游于艺③。”

【注释】

①据:《说文》:“据,杖持也。”《中庸》:“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依此,“据”当训为守弗失。

②依:《说文》:“依,倚也。”朱子《集注》:“依者,不违之谓。”《里仁》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此为朱注之所本。按,不违即离,不违与倚靠两训非但不冲突,实则“依”义之正反两面而已。又《里仁》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倚之故“安”,安之故不离。那么,“依”当训为安居不离。

③游于艺: 游,游刃有余之游,意为习之精熟,得心应手。 艺,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

【翻译】

孔老师说:“以道为旗,以德为阵,以仁为工,以六艺为武器。胜利属于我们!”

【绎读】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 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 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礼记·学记》

按,上引《学记》文可与本章同参。所藏者,道也;“志”为内,故曰“藏”。所修者,德也;德者得也,修者治也,不修焉可得?不得焉可“据”?所息者,仁也;息者止息,止于至善,譬若床几,倚之方可安息。所游者,艺也;以兴为发端,以乐为结获,欣然悠然,优自得。

“志於道”,志者,心之所之之謂。道,則人倫日用之間所當行者是也。如此而心必之焉,則所適者正,而無他歧之惑矣。“據於德”,據者,執守之意。德者,得也,得其道於心而不失之謂也。得之於心而守之不失,則終始惟一,而有日新之功矣。“依於仁”,依者,不違之謂。仁,則私欲盡去而心德之全也。功夫至此而無終食之違,則存養之熟,無適而非天理之流行矣。“游於藝”,游者,玩物適情之謂。藝,則禮樂之文,射、御、書、數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闕者也。朝夕游焉,以博其義理之趣,則應務有餘,而心亦無所放矣。此章言人之為學當如是也。蓋學莫先於立志,志道,則心存於正而不他;據德,則道得於心而不失;依仁,則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藝,則小物不遺而動息有養。學者於此,有以不失其先後之序、輕重之倫焉,則本末兼該,內外交養,日用之間,無少間隙,而涵泳從容,忽不自知其入於聖賢之域矣。——朱子《集注》

朱子已经讲很到位,但后人对“先后之序,轻重之伦”仍有误会处,请再绎之。

误会之一:“道”、“德”、“仁”三者本为一事,说者多析之为三,未免太机械。夫子三言之,不过是为了凸显或强调道之为本,德之为质,仁之为体,而艺之为末,为文,为用而已。

误会之二:今人多以为夫子主张以艺入道,也即学习当以六艺为先。如钱穆说:“若教学者以从入之门,仍当先艺,使知实习,有真才。继学仁,使有美行。 再望其有德,使其自反而知有真实心性可据。然后再望其能明道行道。苟单一先提志道大题目,使学者失其依据,无所游泳,亦 其病。”(见《新解》本章注文)钱氏其言貌似甚辩,其实非也。首先强分仁、德、道三者高下,已属鄙,能成仁还不叫有德,还不算闻道,这太无厘头了!其次,按之《论语》,夫子何曾说过先艺后由艺入道的话?反倒是一再讲过相反的意见,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行有余力,可以学文”,“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等等。德行先于知识,内重于外,道高于器,此乃夫子一贯之理念坚固之信条,把先练本事后修道德当作孔老师的“教导”,岂不是厚先圣?

回到正题,在夫子看来,道,德,仁三者为一,此为本为质为内;艺为末为文为外。进学之阶,先道德而后艺术,以进于“本末兼該,內外交養”之境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言以蔽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艺双馨,又红又专的革命事业接班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