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专业需要哪些素质(传媒教育需要多途径培养具备专业精神的创新人才)

采访者:本刊记者刘胜男 传媒教育的变与不变,一直是传媒类院校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也是本刊关注重点业界急缺大量具有新媒体思维和眼界的跨学科融合型人才,学界则面临学科边界、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及知识体系再造等诸多挑战究竟如何看待业界与学界、理论与实践、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如何协调传统教学与变革创新间的关系?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传媒专业需要哪些素质?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传媒专业需要哪些素质(传媒教育需要多途径培养具备专业精神的创新人才)

传媒专业需要哪些素质

采访者:本刊记者刘胜男

传媒教育的变与不变,一直是传媒类院校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也是本刊关注重点。业界急缺大量具有新媒体思维和眼界的跨学科融合型人才,学界则面临学科边界、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及知识体系再造等诸多挑战。究竟如何看待业界与学界、理论与实践、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如何协调传统教学与变革创新间的关系?

本期,《中国传媒科技》“传媒教育论坛”专访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文化传媒学院院长陈少志教授, 希望给我们以更多启示。

陈少志

传媒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严重脱节

《中国传媒科技》:您对未来5年传媒业及传媒教育发展趋势的看法

陈少志:在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背景下,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4.0时代席卷全球,在改变获取信息方式的同时,也使整个信息传播生态链发生巨变。自2009年起,国家先后出台系列文件,鼓励以党报党刊、电台为主体的传统媒体,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政策引领,是加快传媒产业融合发展的前提条件与启动力量,而行业推动,更是推动传媒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力军与执行者。目前经济实力较雄厚、传统媒体影响力、传播力较强、体制机制灵活的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等发达地区少数媒体已经走出各自的媒体融合特色道路,进入了跨界融合、跨行业融合、跨资本融合阶段。未来五年,将是传统媒体大变革、大动荡的五年,也可能是传统媒体浴火重生的五年。在互联网 时代,对媒体的未来趋势过度悲观和过度乐观,都是有害的。

互联网在颠覆几乎所有传统行业的同时,也使整个传媒业发生了激烈的动荡。传媒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技术的竞争,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竞争。据统计,目前互联网从业人员的数量高达500万。而从全国开设与传媒相关专业的高校来看,按照每年3万人的培养速度,也远远满足不了传媒行业的需求。面对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传媒人才培养滞后甚至脱节产业发展的严酷现实,站在为行业产业发展服务的角度,树立新媒体人才培养理念、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新课程体系、强化教材和实践基地建设,建构全新的人才培养与培训模式,不仅是当前传媒教育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更是未来广大高教与行业企业同仁共同努力完成好的根本任务。

纵观国外传媒教育,还是有值得我们借鉴的特色。比如在教育理念上,注重培养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思维和理论素养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在专业设置上,注重体现新媒体教育的学科交叉特征,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综合素质、基本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在师资建设上,注重教师业界背景,在教学模式上,注重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等等。

业界精英担任导师注重实训操练

《中国传媒科技》:贵院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实验室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对外合作及科学研究等方面有哪些变革思路及举措?

陈少志:媒体融合发展对新闻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传统媒体人才的知识能力被解构了,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不能完全满足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未来传媒人才还应该具备新闻媒介素养加媒体技术,是更高站位、更宽视野的新闻人才。新闻专业素养、新媒体技术、新闻媒体经营管理和营销,以及完成新媒体传播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课程体系。

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地方本科院校占比在90%以上,是传媒行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为地方本科高校,我校早在10年前,就成立了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有学界专家,传媒业领导、一线记者、编辑。每年召开专门研讨会,对传媒人才的核心能力逐一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以保证所设课程与相关的核心能力相对应。为防止课程与业界所需脱节,每学期都聘请业界精英或主讲1-3门课程,或开展学术讲座,并共同编写教材。几年来,先后编写出版了《消息鉴赏》《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等多部教材。同时结合课程教学,业界专家还会亲自带领学生去现场教学;课程结束后,还负责安排学生到业界实习,这种做法,现已经常态化。

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与业界始终保持良好关系,实行业界导师与校内导师联合培养学生的“双导师”制,逐步形成了“教室与岗位贴近、教师与导师贴近、学生与员工贴近、作业与作品贴近”的“双岗位、双教师、双身份、双成果”的“四双”机制。依托校内《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校外的行业、企业单位,共同搭建了“内外协同,校企协作,仿真与全真交叉衔接”的校内外产学基地群,形成了协同创新的“四双”机制。即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协同研发综合性教学研究项目,协同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协同指导学生参加职业资格鉴定和学科竞赛,协同编写教材,协同管理和评价学生的实习成果。目前与我们合作的媒体单位有省内的党报、都市报、专业报、电台、电视台、网站、出版社、文化传播公司等20余家。我们的专业教师也积极到业界进行顶岗实训,实现双方共赢。

学院设有2个实训中心。传媒实训中心下设5个实验室,即多媒体实验室、新闻采编实验室、报刊信息流程实验室、数字报发布实验室、数字影像实验室;出版印刷实训中心下设3个实验室,即图书编校实验室、传统印刷实验室,数码印刷实验室。

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我们与业界共建4个工作室,即网站建设工作室、影像制作工作室、出版印刷工作室、编校工作室,希望通过实操演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领悟媒介素养、学科知识有多么重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