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把你说话当耳旁风(为什么孩子总把你的话当做耳边风)

全文共3800字,读完预计5.7分钟。

为什么孩子把你说话当耳旁风(为什么孩子总把你的话当做耳边风)(1)

作为一名老师,我经常会听见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自己苦口婆心的“循循善诱”在孩子那完全成了耳边风——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为此,好些家长经常垂头丧气,说到委屈处,甚至忍不住哭出来。

也有一些文章认为“孩子不听话”不仅不是坏事,还是好事,因为叛逆是孩子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信号灯,不听话,说明孩子慢慢有了自己的主见,慢慢开始独立思考问题。

为什么孩子把你说话当耳旁风(为什么孩子总把你的话当做耳边风)(2)

非非认为,面对孩子“不听话”这个客观事实,家长还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解读孩子行为的同时,看到自身的问题所在。

叛逆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独立性急剧增强,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会开始“抵抗”父母的安排。

但是,孩子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叛逆,大多时候可能是家长的沟通方式,引发了孩子的不满或疑问,孩子才本能用自己的方式“对着干”。


为什么孩子把你说话当耳旁风(为什么孩子总把你的话当做耳边风)(3)

针对因沟通方式错误导致的孩子“不听话”现象,家长朋友是可以逐步改善的,这篇文章将分享亲子沟通中经常踩中的两个雷区,供家长朋友们自检改善。

一. 随意给孩子贴标签&主观消极解读孩子的行为

标签,在我们的常识里一般是应用在商品上,用来标明商品的成分、用途及价值。商品上的标签很大程度影响着我们是否会购买一件产品。

而标签效应对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标签效应。

标签效应: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 标签效应 ”。

心理学家克劳特曾在1973年做过实验来证明标签效应:

找来一批人,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作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另一些被试者没有用标签法。 后来再次要求他们做捐献时,标签就有着使他们以第一次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作用。 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标签为“慈善的”人,比没有被标签过的人捐得要多。 那些第一次没有捐钱被标签为“不慈善的”人,比没有被标签过的人的贡献更少。

标签效应在成年人身上适用,在孩子身上的应用效果还要更明显一些。也就是说,如果你老批评孩子不听话,你的孩子可能会真的越来越叛逆。


为什么孩子把你说话当耳旁风(为什么孩子总把你的话当做耳边风)(4)

在我四年级的数学培训班上,有一个小男孩叫浩浩,跟着学习了一年,却没有大的进步。但浩浩本人却也从来不着急,还经常逃避思考。

在某一次课后留下来过关,我给浩浩单独讲题的时候我才了解到,浩浩非常心平气和地接受了自己学不好的事实,理由就是:“妈妈在家里也老说我脑壳笨”,在他的理解里,既然自己“脑壳笨”,那学不起,学不懂,就是很正常的。

一个“脑壳笨”的标签就扼杀了一个孩子挑战数学的热情和勇气。

我相信浩浩妈妈的本意也并不是想数落孩子,而是着急 生气,迫切希望孩子“用心一点”、“认真一点”、“多多思考”。但是由于表达方式不对,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导致更进一步降低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呈现给家长的结果就是“孩子不听话”,花了那么多钱和时间,却不用心学习,也进一步加剧了家长的委屈和着急情绪。


为什么孩子把你说话当耳旁风(为什么孩子总把你的话当做耳边风)(5)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比起天赋,更重要的是勤奋和多多练习,用心学,一定是可以学好的。面对孩子学习困难这件事,比起数落孩子不用心,或者给孩子贴上“笨”的标签,家长多多观察孩子的学习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鼓励孩子,可能会更好地帮助到孩子进步。

除了贴标签之外,还有一个雷区是大多数家长容易踩中的。

二. 拿孩子和别人进行比较

“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丹·格林伯格

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成年人,是孩子最先崇拜的对象,所以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喜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重要。

前段时间有一首小诗爆红网络,诗的名字叫做《挑妈妈》,作者是福建的一名三年级小学生。

为什么孩子把你说话当耳旁风(为什么孩子总把你的话当做耳边风)(6)

小诗引起了无数妈妈的热评,都说被感动哭了。有妈妈评论道:

“看的泪流满面……

想起来女儿说“妈妈,虽然你老是揍我,但是我还是最爱妈妈”

总是控制不住脾气,老是吆喝孩子,以后真的要忍忍”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对爸爸妈妈的爱是纯洁的,并不受外界价值判断的影响,不管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成功还是平凡,在孩子眼中,爸爸妈妈都是最好的爸爸妈妈。

正是因为这一份纯洁的爱,很多时候治愈了我们成年后世俗的心,让我们觉得温暖有力量。

而如果,我们因为世俗的价值判断,就随意地拿孩子的弱点和其他孩子的优点进行比较,首先,这无疑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其次,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大的打击。


为什么孩子把你说话当耳旁风(为什么孩子总把你的话当做耳边风)(7)

若家长批评比较的是事实,孩子可能会觉得很难受很受挫;

若家长批评比较的不是事实,过于夸大或者过于主观,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厌烦和抵触,就会进一步出现叛逆、不听话、不愿意跟家长沟通交流的情况。

不论你比较的是不是客观事实,对孩子来说,都没有任何好处,只有或浅或深的伤害。

有一则关于第33任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母亲的小故事特别智慧,给家长朋友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一天,一位记者来拜访杜鲁门总统的母亲。

记者笑着对杜鲁门的母亲说:“有哈里这样的儿子,您一定感到十分自豪。”

杜鲁门的母亲微笑着说:“是这样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他同样让我感到非常的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呢!”

杜鲁门的弟弟是一位农夫,但是,母亲并没有认为这位做农夫的儿子是无能的。对她来说,每一个孩子都令她感到自豪,无论儿子是总统还是农夫。


为什么孩子把你说话当耳旁风(为什么孩子总把你的话当做耳边风)(8)

杜鲁门总统母亲的智慧之处在于:她接纳每个孩子自身的价值,只要健康正直地活着,就是最好的事,并不以孩子的职业或能力来吹捧或贬低任何一个孩子。

三. 停止“贴标签”和“比较”,接纳孩子是良好沟通的第一步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合适的生活方式,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家长有责任去引导孩子的成长,帮助孩子去发现和发展自己,但绝不是以家长的个人意志、价值判断或个人喜好为导向来打造孩子的人生,更不应该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去进行简单粗暴的比较。

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不爱彼此的家人,但多得是无法准确表达爱的家庭,多的是相互误解的家人。


为什么孩子把你说话当耳旁风(为什么孩子总把你的话当做耳边风)(9)

面对这两个常见的雷区,家长可以使用些小技巧来帮助自己避开:

1.多观察,客观具体地描述事实,而少评价,少主观揣测。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这句话虽然简短,但是非常有力地给我们揭示了人们沟通的真相——人总是会在不知不觉中作出评论,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不容易做到的。

比如家长会对孩子说“你对学习太不认真了”这就是一个评论,而“你这3天放学回家,都是先打开电视看2小时,再开始做作业,好些题目只写了答案,没有解题的过程“就是一个观察,比起评论孩子的行为,如实地说出自己的观察,更有利于找到问题的关键,再进行沟通和解决。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奥克学校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先对小学1~6年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为智力测验。 然后,在这些班级中随机抽取约20%的学生,并让教师认识到“这些儿童的能力今后会得到很棒的发展”,使教师产生对这一发展可能性的期望。 8个月后又进行了第二次智力测验。 结果发现,被期望的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被期望的学生, 比其他学生在智商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倾向,在智商为中等的学生身上表现得较为显著。 而且,从教师所做的行为和性格的鉴定中可知,被期望的学生表现出更有适应能力、更有魅力、求知欲更强、智力更活跃等倾向。

这一结果表明,教师的期望会传递给被期望的学生并产生鼓励效应,使其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变化。反之亦然,若教师或家长所给孩子传递的是不信任、轻视、不认可的感觉,孩子也会大概率真的朝这个方向发展,这也是负面标签的可怕之处。


为什么孩子把你说话当耳旁风(为什么孩子总把你的话当做耳边风)(10)

少说评论,多说观察,可以避免标签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同时帮助孩子不断修正自己不好的行为,培养发展好的行为。

2.停止比较,找到问题背后的真实需求,适当示弱,直接提出请求

没有人喜欢被比较被命令被指责,所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适当的示弱,清楚地表达我们无意强人所难,更有利于他人平和地回应我们的请求。

告诉对方,为了改善生活/提升学习,你需要对方做些什么,尽量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是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当你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解释的越清楚,你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写道: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经常遭受父母打击的人,常常容易自卑,并且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不可自拔,严重时还会患上心理疾病,导致许多极端行为。”


为什么孩子把你说话当耳旁风(为什么孩子总把你的话当做耳边风)(11)

比如一场考试下来,孩子做过的原题都丢了分,导致成绩不理想,此时比起羡慕满分的同学,比起数落孩子,帮助孩子分析原因(错题本未整理/整理的质量不高/未及时复习等),再进一步借由这一次的失利,和孩子一起制定更合理的学习方法会更容易让孩子接受,更好地激励孩子之后更认真努力。制定方案以后,家长若能够严格地执行,建立高效的反馈机制,慢慢好的习惯养成了,家长便能够逐步放手,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四. 结束

几米的《我不是完美的小孩》中写道:当我变得和你期待的不一样时,请爱我原来的样子,疼我原来的样子,赞美我原来的样子。

每个孩子,都在内心深处,渴望被接纳,被认可,无论优不优秀。

如果家长在和孩子的沟通的过程中,不注意方式方法,很容易对孩子使用了“语言暴力”而不自知。

同样一份爱,不同的表达方式可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贴标签”和“拿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较”这两个雷区,千万不要触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