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之思(墓地之思)

在川北乡下老家,有一块墓地,那里埋藏着我的家族先人每年清明,作为后人的我们都要来到此地扫墓,示敬孝贤之礼在坟头陪上一些新土,上些供品,烧一些纸钱,表达我们无尽的追祭之思,以此来缅怀先人们对宗族繁衍、族脉兴旺等方方面面所做的贡献,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故土之思?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故土之思(墓地之思)

故土之思

在川北乡下老家,有一块墓地,那里埋藏着我的家族先人。每年清明,作为后人的我们都要来到此地扫墓,示敬孝贤之礼。在坟头陪上一些新土,上些供品,烧一些纸钱,表达我们无尽的追祭之思,以此来缅怀先人们对宗族繁衍、族脉兴旺等方方面面所做的贡献。

我家那块祖坟墓地,坟茔样式都很一般,简单而朴素,坟头基本是用石块堆砌而成的,大多数坟墓上长满了荒草或树木,从这些野草和树木的多少和茂盛程度看,略可推测先人逝世的时间远近。这片墓地里没有一块豪华墓碑,多数碑石上只写了逝者名字和立碑人姓名而已。我也没有见祖上哪块墓碑上刻有墓志铭,不仅先人们辈份、功劳等信息无处可考,他们又是如何庚续族脉继世传家也难觅其踪。由此可见,我家祖辈代代都是些庶民百姓,无功名显赫者。尽管如此,我们作为后继来人,祭拜时还是要慎终追远,叩首跪拜,态度虔诚,念念有词,历述世功,以求子德归厚,继往开来。

长大后,远走他乡,见过各式各样的墓地。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要数十三陵、秦始皇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皇家陵墓。这些皇家墓地多处风水宝地,山势逶迤曲转,层峦叠嶂,峰峦环抱,山林葱郁苍翠,景色优美,环境独秀,与大自然浑然一体。这些皇家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甚是气派,彰显了皇家的恢弘气度。徜徉在这些皇家陵园,无数波澜壮阔,宏大辉煌历史烟云就会扑面而来,让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我感受到的是中华历史的渊源流长和积厚流光,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与浩浩荡荡。

我也去过广州的黄花冈、南京的雨花台、重庆歌乐山、石家庄华北革命烈士陵园。我还到过誉为“一座八宝山,半部革命史”的八宝山革命公墓。这些地方都是为新中国革命献身先贤英烈的最后归宿地。漫步烈士陵园,或是惊心动魄、峰回路转的革命往事历历在目,在增加无穷敬意之时,又深深受到革命烈士们英雄主义洗礼,信仰更加坚定,会平添为我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

皇家陵墓和革命烈士陵园让我追思历史载负,那些简陋无名墓地也会引发我心生慨叹。自己会去想墓中的人他是谁,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和故事。虽然往往自己的这种追问和探寻没有结果,但每每遇上一座坟墓,总是爱这样去想一阵子。内心常常会被空无的墓冢攫住,因为我知道,对于墓中的人来说,墓是实实在在的,自己的荒冢就是自己漫长或短暂生命的最后归结之地。墓中人生前有过的付出和牺牲再也得不到报偿,自己的悲哀和痛苦也不会再有人理解,曾经落在自己身上的冤屈自己再也不能说出,曾经有过的深爱再也得不到表达,这于墓冢中的人而言最为惨痛。想到这里,觉得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在内心就好像有所亏欠一样。

推而广之一想,我们将来的某一天,也许我们会像眼前墓中的人一样,成为生者面对的一个“空无”的符号,所以对一个意义“空无”的墓地,我们有可能凭吊的就是自己。

我认为墓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文化,西方人修坟,是为了留住那份记忆。在电影里,我们看到西欧的墓地,宽敞而庄严,十字架和雕塑,以及极具设计感的墓碑。好像走近的不是墓地,而是一个露天雕塑馆,一个安静的园子。鲜花常开不谢,尽职的守墓人打点着这里的一切,难怪在墓园里有阅读的人,有踏春的人,有散步的人,有恋爱的人,他们在此流连,沉思,把此当成灵魂的休憩地。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去了德国,祭拜伟大哲学家黑格尔墓地后,他就写道:其实,世间智者的归宿处,正是后人静坐、静读的好地方。紧靠着伟大的灵魂消闲半日,即便默默无语,也会使人们的生死观变得更加健康。可惜我们中国的殡葬文化缺少这种境界,常常使长眠者过于孤苦,或过于热闹。他的这种观点我很是认同。

中国人修墓,多是为了保佑自己、荫庇子孙。过于功利地对待“死亡”,也是中国墓园文化乏善可陈的重要原因。皇陵,在社会意义上不是一句话可以概括的,如果仅从审美的角度去看,则也有许多可圈可点的,比如南朝墓前的辟邪,沉着雄奇,博大宏阔,那毕竟是中国古代艺术家的杰作,那是一种墓地的艺术品。从中人类可以获得历史烛照,吸取经验。普通人大修其墓,我认为大可不必。因为人生在世,需要独自修行,自我完善,才能获得行走天地的能力。所谓福荫子孙,宏扬祖先之精神可也。

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天,抛下世界的喧嚣热闹,回归尘土。到那一天,我们会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会用什么样的文字作为自己的“结束语”?于是世人发明了一种方法就是写下墓志铭,因为墓志铭,是逝者一生的高度浓缩。

所以,萧伯纳写下的墓志铭:“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写过《老人与海》的作家海明威,则风趣地写道:“恕我不起来了”。可见他们认识到了生命的自然规律,找到自我,遵从本心,体现了人类先哲生死观的豁达。中国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聂耳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影响中国音乐几十年。他的墓志铭写成“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中国近代作家沈从文,则写下了:“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他俩位大师的墓志铭更多地蕴涵着对人生指引,给我们活着的人提供了生命向度。

小时候,大人是不允许我们独自去墓地玩耍,说怕鬼魂附体。在清明这样的节日,那是必须由大人陪着去的。长大了,我敢独自去墓地,并没有见过什么鬼魂出没,只是对一个不可知世界的莫名恐惧,像被时间悬置,像音乐没有地址,不知道身处一个什么样的时间之中,有“前不见古人”的那种怆然。其实仔细琢磨这种恐惧和怆然,那是自我意识的一种醒悟。当你默默然注视着一片墓地,你才会觉得只有在墓地上人们才能真正感受生命的况味、真昧。墓地不仅是死者栖息地所在,也是生者澄清思想,修补灵魂的好地方。在那里,你的心灵归于平静,娇艳欲滴的野花开放在手边也不会产生诱惑,你的心灵归于旷远,你总能站在世界的边缘,站在生与死,自然与人类,宇宙和我们小小的星球之间来俯瞰一切,因此,所有的东西,似乎都可以释怀。

墓地是需要形式主义的,需要设计、装扮。现在城市周边都有了公墓,虽然只是斗尺见方一块小地方,但都有一个个标志性很强的墓碑,这里常年有园丁来修剪花木,也有雕塑家的灵感在此遍地生花。不论你走进哪里的墓地,你都会感到墓地是那么宁静,少了人间的喧嚣,少了人间恩怨,少了人间争斗。所以,我们不仅要在清明、冬至之日来到这里,四季中的任何一日,我们都可以到这里来。就像我们去图书馆,公园,植物园一样。我想,如果你生活中遇到了不顺心之事时,你可选择到墓地走走,这样也许可以增加我们生命的韧性,重新认识你没有认识到的东西,也许那些不顺心之事会灰飞烟灭,自然消隐,那些让你要死要活的事再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了。从此,你会重新上路,轻装前行,迎接生活的繁琐瓜葛,对许多人生问题迎刃而解。

现在,某些地方一些“先富起来”的人又在修坟的事上攀比斗富,我看是典型的农民意识和“穷人乍富”的表现。陆游说得好“死去原知万事空”,精神不朽其实是一场不朽的玩笑,在没有壮烈的死,没有赴死英雄的年代,死亡意味着真正“生活在别处”。想想,当你拥有一座豪华的墓地又能怎样?你能感知死后的幸福吗?

俗话说好死不赖活着,活着可能意味着一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