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学无忧的绝学(绝学无忧)

绝学无忧。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意思是,抛弃所谓的“圣贤仁义智慧”之学,就没有忧患了。

曾仕强先生解读

绝学无忧。世俗的人都认为,一个人有才能,有知识,就可以无忧无虑。可是我们看到很多很有才智的人,比没有才智的人还痛苦,因此老子要我们超越这些世俗的学问,才能做到真正的无忧。

所谓绝学,并不是老子拒绝学习,不看重学问,不希望我们学东西。他的意思是,我们学了以后,既不要认为自己是饱学之士,更不可以高人一等。“绝学无忧”,其实是一个可以与无为而治互相交换的用词而已。

圣凡同。第二十章,老子用很清楚的现象,告诉我们圣跟凡是怎样表现的。圣凡之分,在于行道的功夫。其实在老子的心目当中,圣凡是一同的,叫做圣凡同。

圣凡怎么会同呢?其实很简单,当你见山是山的时候,你不知道是圣还是凡,可是当你见山不是山之后,又能够回复当初的见山是山,你就是圣了。所以同样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就看你有没有经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那种历程。就算经历了,如果不能返回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那你就是假的圣人,不是真的圣人,差别就在这么一小段变化而已。

绝学无忧的绝学(绝学无忧)(1)

傅佩荣先生解读

绝学无忧”,不要追求太多的知识,这样就会减少烦恼。

人的很多烦恼和忧虑都是从识字开始的。从一开始识字,就会做区分,区分之后,各种偏差的欲望就会涌现,接着就是烦恼和忧愁。所以说绝学无忧,如果不用深入地探讨,反而过得比较轻松自在。

学习知识要会掌握要点。绝学无忧,“学”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活之道,让你懂得怎么处事,怎么自处,这是没有问题的;二是学习各种知识,通常是我们在学校学的大部分的知识。我在耶鲁从大学读书时,耶鲁的图书馆藏书700多万册,每次经过的时候我都会觉得:“绝学无忧”还是有道理的。

老子说,如果想把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减少外界的干扰,减少不必要的知识。因为问题不在于你没有知识,而是担心知识太多,泛滥无所归,学到最后吸收了很多信息,但无从判断真伪,反而造成生活上很多困扰。

学习如何掌握要点。英国诗人艾略特的诗《岩石》中有一句话:“我们在信息里面失落的知识到哪里去了?我们在知识里面失落的智慧到哪里去了?”这两句话把信息、知识、智慧三个词用上了。

在价值观方面,有时候各种观念是相对的。某个时代的社会的价值观,不见得适合每一个人。所以在十九章里,人们以为有利的东西,老子反而持保留的态度并加以批评。如果像老子一样能够绝弃,可能更容易进入一种自由自在的心态。

学习老子《道德经》要有辩证的观点,即任何说话都有正面反面,我们了解之后,扬弃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往上提升,综合正反双方,到合的程度。到了合的程度,就可以从双方的优点做一些选择。老子正反合的辩证法是由比较长远的时间、长久的角度来判断的。有些有利的东西最后可能造成负面的效果,老子在“知”方面的三个层次(区分、避难、启明)能够说明这点。

绝学无忧的绝学(绝学无忧)(2)

南怀瑾先生解读

“绝学无忧”做起来很难。绝学就是不要一切学问,什么知识都不执著,人生只凭自然

汉朝以后,佛学从印度传入中国,佛学称成了道的大阿罗汉,为“无学位”的圣人,意思是已经到了家,不需再有所学了。其实,严格而言,不管是四果罗汉,或者菩萨,都还在有学有修的阶段,真正“无学”,那已经是至高无上的境界了。

古人有言:“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就是说真理只有一个,东西方表达的方式不同。佛学未进入中国,“无学”的观念尚未在中国宏扬,老子就有“绝学”这个观念了。后来佛家的“无学”,来诠释老子的“绝学”,颇有相得益彰之效。

修道成功,到达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难都解决了、看透了,“绝学无忧”,无忧无虑,没有什么牵挂。这种心情,一般人很难感觉得到。

老子要我们“绝学”,丢开书本,不要钻牛角尖。“绝学无忧”真做到了,反能以一种清明客观的态度,深刻独到的见解,服务社会,利益社会。

《道德经》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沌沌兮,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