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和七夕节要过哪个(七夕将至相比)

“七夕”将至

中国的“情人节”更具文化内涵

文/ 王伟华

当今一些人热衷于过的每年2月14日的“情人节”,它并不是我们自已的节日,而是西方的“洋”情人节,有些人连这日子是咋回事都没弄明白,就盲目追风。

明明是西方人的情人节,却有许多东方人跟着去过,这不能不说是这些人的一种悲哀。同时,也说明西方文化的确太具入侵性。

其实,我国早就有属于我们自已的情人节,那就是“七夕节”。七夕节的故事曲折而浪漫、崇高而纯洁、感人又启发人;七夕节历经中华文明发展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厚重而独具东方人的特色。

众所周知,我国的七夕节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贺卡、情书等的节日。互有爱慕之意的男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用以表达友情与爱意。情人节的晚歺约会通常代表了情侣关系的发展与升华。七夕节是众多中国帅哥靓女们很重视的日子,因此也被世界各国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

一、七夕节的由来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公立8月中旬),是我国传统的情人节——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智巧节或七姐诞。

据考证,我国古籍中最早文字记栽“七夕”(即: 牛郎织女)故事的是西周时期的《诗经.小雅.大东》,但是文中只说织女和牵牛是天河中相近的两颗星宿,两者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该书一直被人们认为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萌芽和胚胎。然后则是南朝梁殷芸的《小说》、南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和任昉的《述异记》、东汉崔宴的《四民月令》、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后汉书.天文志》及以后的《焦林大斗记》等古书。在文字记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萧统编纂的《文选.洛神赋》。

我国的七夕节,传统而浪漫,坚贞而纯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在古代,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或初七夜,妇女们会在庭院向天上的织女星和牛郎星许愿,希望自已能有智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和美好的姻缘。

七夕节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又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使其成为了我国人民象征高尚、纯洁、忠贞爱情的节日。流传几千年来,对我国各民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萌芽于先秦,渐成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故事框架基本确定。尽管不同的历史时期,故事的细节和具体内涵因时而有变异,但其中蕴涵的对爱人的忠贞不渝的观念却穿越千年,温嗳后人。

“牛郎织女”这一对悲情眷侣,硬是把一份异地婚姻过成了永恒的神话。“牛郎织女”的故事,古典中蕴含着浪漫,更反映了难能可贵的浪漫情怀和矢志不渝的曲折爱情,折射出我华夏子孙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崇尚追求和倾心向往。这和西方人在爱情问题上朝三暮四,见色起意,随心所欲是有很本质区别的。且从时间段上讲,也是西方情人节所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二、“七夕节”与天文星象

“七夕节”(即“牛郎织女”)的传说源于古人天象星宿之说。牛郎织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神话爱情故事,是从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的,是我国民间最早关于星宿故事的传说。当我们说到牛郎织女时,就不得不说古人津津乐道的天文星象。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古代星官体系中,牛宿星官由6颗星组成,位于银河的东岸,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色。不过上面的那个三角形更大、更亮一些。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于黄道上,这几颗星组成了一个头上有两角,却只有三只足的牛,因此古人将其称为“牵牛星”。这头“牛”的南边有9颗小星,组成了“天田”,是牛宿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线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于蓄水灌溉农田。牛宿的东面紧挨着的是“罗堰”3星,是类似于现代水库模样的水利设施。“织女”3星位于牛宿的北部,仅次于“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称为“织女星”。在文文学上“牵牛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星”。

传说织女和牵牛相互爱恋,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不允许两人私自相恋。因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孙女,所以王母就把牵牛贬下凡间,并且命令织女织云锦作为惩罚。

自从牵牛被贬下凡间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一心思念着牵牛。她常座在织机旁不停地织着美丽的云绵,期望着王母大发慈心,让牵牛早日返回天界。

牵牛被贬下凡后,降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不久父母双亡,只留给他一条老牛(天上的金牛星下凡)和一辆破牛车,从此,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勤耕细作,艰难度日。

“七夕节或牛郎织女”的故事,无论是汉代以来的“求智巧”,还是魏晋南北朝以后的“鹊桥会”,都离不开我国古圣先贤对天文星象的长期观测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七夕节”与牛郎织女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人们从小学的语文课本里、神话小说里、电影电视里、地方戏剧里都处都能找到她。故事深刻地反映出了我国人民勤劳智慧和根深蒂固的久远文化。

牛郎织女故事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传说,要数东周早期的农历七月初七,李家村来了一群下界游玩的仙女在快乐湖沐浴,双凤村一放牛姓将其中一个仙女看上了,二人结婚生子,后遭天帝派天兵强行将这对恩爱夫妻拆散的凄凉故事。并由这个故事而衍生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

关于七夕节,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家住河西的牛郎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而天帝的孙女织女则擅长织绵,每天给天空编织彩霞。久而久之,织女讨厌这种重复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寻找自已想要过的生活。

有一天,老牛实然开口说话,要牛郎去附近河岸的树林边,若看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就要和她结为夫妻。牛郎和织女结婚后,过上了很平凡的“男耕女织”、夫唱妇随的勤劳、幸福生活。不久后他(她)们的爱情结了果,夫妻生育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但好景不长,此事却惹怒了天帝,于是下令王母娘娘亲自下凡,强行把织女带回天庭,夫妻俩从此被硬生拆散。尽管如此,夫妻相思之情,却越发的浓烈,甚至发展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老牛见牛郎这个样子,很是于心不忍,于是老牛又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话后不几日,老牛就死了。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拉着自已的儿女,腾云驾雾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条波涛滚滚的天河横在了牛郎织女的中间,牛郎和织女被隔在天河两岸。

由于牛郎和织女相思、相见心切,天帝只好充许他们每年的七月七日(农历)相会一次。牛郎织女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于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会有无数的喜鹊从四面八方飞过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色空中“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从此,喜鹊也就成了人们非常喜爱,经常给人类报喜做好事的喜庆、吉祥之鸟;成了东方人心目中的爱情之鸟。与此同时,每年入秋后的第七天,人们总会看见喜鹊的头顶会突然地秃去,相传这是因为这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的东岸相会,役使喜鹊做桥梁从它们头顶走过去,把喜鹊头上的毛都踩秃了的缘故。

纵观各个版本的故事情节甚至人物名称等虽都各有差异,对牛郎织女最终是否在一起的结局也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如“男主人公与老牛相依为命”、“美丽的仙女重情义,不嫌牛郎贫穷”、“天女下凡洗澡后与男主人公结合”、“婚后男耕女织”、“仙女被带回天界”、“男主人公为爱情与天界斗争”等基本情节框架却都是一致的。

四、“七夕节”的古诗词作与地方戏剧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感天动地,引来历朝历代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而动情,他们纷纷赋诗填词,写下了不少千古流芳的诗词佳作。同时,在诸多诗词佳作中又尤以唐宋时为最多。如 唐代诗人杜牧的《七夕》诗写道: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又如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诗写道: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由于历史漫长的缘故,现有多个版本在社会上流行,尤其是各种地方化版本与戏剧在南方及许多少数民族中更是流传广泛,如湖南湘西苗族有《天女与农夫》、贵州清水江苗族有《牛郎织女的故事》、云南傈僳族有《花牛牛和天鹅姑娘》、广西瑶族有《五彩带》、贵州侗族有《郎都与七妹》等等。在众多地方戏剧中,影响较大的要数安徽黄梅戏《天仙配》和湖南花鼓戏《槐阴记》(又叫花鼓戏的《天仙配》)更为众多戏迷们所喜爱。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卖身》,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1955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根据《天仙配》的舞台演出本,由桑弧重新整理拍摄成电影,石挥导演,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和王少舫主演,获得了极大成功,同时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优秀影片奖。随着影片在全国城乡各地的陆续放影,全国掀起了竞相观看的高潮,《天仙配》可谓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其中的许多唱段唱词,更是戏迷们茶前饭后,休闲娱乐谈唱的主要素材。无论男女老少,高兴时都会哼上他几句。尤其是黄梅戏《天仙配》的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更是深入人心,鼓舞着华夏大地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们,崇尚、忠诚于纯洁的爱情。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随手摘下花一朵

我与娘子戴发间……

总之,东、西方人的价值观不同,婚恋观不同,对事物的认同感就更不相同,尤其是在过节的问题上,国人不应盲目跟风凑热闹。因为,过节事小,国家、民族气节的事大,过节就要过属于我们自已国家和民族的节日,只有这样,通过过节来弘扬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样的节,才会过得有意义。

情人节和七夕节要过哪个(七夕将至相比)(1)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王伟华,系黑龙江省高级法院退休干部,现在南方从事文化旅游产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