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心大意的结果解析(粗心大意的成因分析)

生活中常看到一些粗心大意的人,尽管做事时十分认真和努力注意,依然逃脱不了丢三落四的现象,这给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想改变这种状况,还得从分析其形成原因入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粗心大意的结果解析?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粗心大意的结果解析(粗心大意的成因分析)

粗心大意的结果解析

生活中常看到一些粗心大意的人,尽管做事时十分认真和努力注意,依然逃脱不了丢三落四的现象,这给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想改变这种状况,还得从分析其形成原因入手。

那么,我们人类做一件事的整个过程是:接收并传达信息——神经和大脑处理——反馈信息发出相应的指令——反应到我们的行为。很显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出现错误或者不准的行为后果。下面在身体机能都正常前提下分析各个环节。

环节1,在接收信息时,传达的信息错误或者不准确,如视角和其他感知的错误就会导致信息错误、同时接收多种不相关的信息造成干扰、情绪(不接收)或性格影响(急性或者惯性思维)获取信息不全等等。

环节2,神经系统的处理过程中,不好的思维方式(逻辑能力、顺序、严谨),认知能力有限(判断力),不好的习惯(造成思维定势),急躁性格(处理问题的时间不够)等等都会造成后面错误信息输出。调查表明,不好的思维定势——思考很少就动手做事的人,在遇到比平时更难的事反倒比容易的事更不容易出错。

环节3,信息反馈并发出指令时,有环境干扰,情绪影响(紧张、悲伤、开心、恐惧、愤怒)不发出部分指令。

环节4,行为反应时,个人意愿不强烈(不做反应),习惯性拖延(部分过了实效性)。

由此可以,粗心大意的形成主要体现在前两个环节,具体主要总结为六个方面(以儿童为例)。

(一)“注意力”分散

注意力分散是粗心的直接原因,在环节1,“知觉”把收到的信息传递到大脑进行分析时,信息会受到干扰,就容易出现错误、遗漏或遗失,从而导致粗心问题的出现。

从生理层面分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可以追溯到0-6岁的早期教育。研究表明,大多数在走路前没有充分爬过的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学习中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身体的协调性差,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行动,妨碍了他们从外部世界获取有用的信息,许多感官信息未能传递到大脑,从而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

(二)“知觉”能力

“知觉”不是知觉,“知觉”是指眼睛看到的信息,而“视知觉”是把眼睛看到的信息传递到大脑,对看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如“视知觉”能力指眼睛能否作定点、动点的跟踪(视觉集中),能否清晰的辨认出两个相似的字(视觉辨认),能否迅速记住刚刚所看到的数字(视觉记忆),在下笔时手眼是否协调(视动协调)。每一个人的视知觉能力是不一样的。

知觉能力是内在因素,影响环节2。

(三)不良性格

不良的性格如急躁,缺乏责任心,不认真的态度,是粗心的心理基础,其结果必然导致粗心大意。比如在没弄清条件之前就急于解决问题,带有一定盲目性,忽略了一些隐形的条件而判断出错。

不良性格在环节1、2和4都有影响。

(四)情绪干扰

情绪干扰是粗心的主要原因。情绪是非智力因素,积极的情绪具有激发、维持和促进的作用,消极的情绪能消弱、妨碍和中断活动。消极的情绪有焦虑、紧张、担忧、烦躁等等会使人误看信息,干扰认知。此外骄傲自满也会让人忽略和误判一些信息。

情绪干扰在环节1、2、3都有影响。

(五)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形成心理条件。定势是有先前的活动形成的思想准备,他有决定同类后续心理态势的一种趋向。在不良环境中,这种定势经常使人知觉有误。也就是以往多次错误的经验形成了认知定势,歪曲了客观事实。比如,第一次接受的知识一般很容易成为以后的认知。

思维定势主要是习惯和过往认知所致,在环节2影响大。

(六)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思考方式和认知方法。冲动性认知和思维的人比稳定性不易讲究策略,不讲逻辑和顺序,急于求成,赶速度忽略质量,忽视了看似简单实在重要的信息,容易出漏洞。

思维方式可以通过培养习惯,学结而得。这主要影响环节2和4。

那么,据此,我们是否可以根据以上分析和个人的情况找出适合自己改进粗心大意状况的方法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