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溪秋漱玉此地涨清澄(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是本人《春江花月夜》系列的03篇文章,本期主题是:月下的分愁与合恨

蓝溪秋漱玉此地涨清澄(何处春江无月明)(1)

蓝溪秋漱玉此地涨清澄(何处春江无月明)(2)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天涯游子的孤帆远棹与楼头思妇的悄然凝伫,让张若虚联想到自己的形单影只。浩浩长空中的这轮孤月,是天涯游子与楼头思妇天各一方的见证者,而楼头思妇同时也是天涯游子最忠实的守望者。〝白云一片去悠悠〞,悠悠白云代表了天涯游子的游踪无定,浮云万里横渡天涯游子与楼头思妇尘世的情路。

蓝溪秋漱玉此地涨清澄(何处春江无月明)(3)

〝浦〞是江水分叉之地,〝南浦〞自古以来便是送别之地的代名词。如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等等。〝谁家今夜扁舟子〞,此时天涯游子已是〝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不知何时才能与楼头思妇乘槎共逐?张若虚笔下象征天涯游子的〝白云一片〞与〝扁舟一叶〞,在古典诗词中似乎成了一对标配意象。如刘长卿〝空余白云在,容与随孤舟〞,程通〝孤舟明月夜,南望白云飞〞,孙伟〝白云久作孤舟伴〞……

蓝溪秋漱玉此地涨清澄(何处春江无月明)(4)

从〝何处春江无月明〞到〝何处相思明月楼〞,已由浩瀚的宇宙意识转到了个体生命的终极归属。中唐诗人刘禹锡〝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明显是受到了张若虚〝潋潋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启发。晚唐诗人张祜《中秋月》〝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明显是受到了张若虚〝何处相思明月楼〞的启发。天涯游子的扁舟一叶与楼头思妇的月梦三更,正在用一种方式漂洗出天各一方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北宋词坛天王级音乐制作人柳永《少年游》〝孤棹烟波,小楼风月,两处一般心〞,天涯游子的孤帆远棹与楼头思妇的风月情浓,就是这种技法的最佳例证。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似乎也开启了现代评书的一种技法――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如果〝白云一片去悠悠〞的〝去〞是分愁,那么〝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来〞就是〝合恨〞。恼人的月光在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这些深闺物件之间久久徘徊,让楼头思妇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天涯游子是否会在异乡攀折〝冶叶倡条〞?每每痴痴遥望梦中的天涯游子,楼头思妇便会思绪万端。

蓝溪秋漱玉此地涨清澄(何处春江无月明)(5)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化用了曹植的诗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楼头思妇貌似在梦幻中演绎生命的节拍,控诉彼此无缘共舞的〝尘缘相误〞,可是挽留的神彩并没有在眉销黛残的遗憾中渐行渐远。楼头思妇并没有以最卑微的姿态去苦心经营流年赋予的错过,而是不动声色地体现了她对天涯游子的果敢与执念。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的笔下并没有让〝明月两乡孤〞,也没有让楼头思妇一人演出、一人谢幕,而是用一轮明月贯穿了楼头思妇与天涯游子的两地相悬。从月下的分愁到合恨,便已不再是一幕〝独幕哑剧〞。张若虚仿佛在扬子江畔穿越时空修好了一块停滞已久的手表,让时针与分针重新有了邂逅的机会。

蓝溪秋漱玉此地涨清澄(何处春江无月明)(6)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这两句诗说明天涯游子的音讯,在汤汤江水和浩浩长空之间已鱼沉雁杳,正所谓〝鱼沉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鸿雁传书与鱼传尺素,自古以来便是音讯的代名词。〝一雁能传寄远书〞,〝鸿雁不来音讯疏〞,【鸿雁传书】与〝白发丹心〞的汉臣苏武有关。〝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便是〝鱼传尺素〞的由来。〝鸿雁在云鱼在水〞,〝鱼来雁去两难闻〞,〝鱼书不至雁无凭〞,〝路长鱼雁信难传〞,以上诗句均用鱼与雁进行意象对举,来形容〝音书无个〞。

海底的鱼龙和天上的鸿雁,尚且还有目之所及的范围,而天涯游子的音讯就像鸿雁与鱼龙的浮光掠影一样,最终只能被〝月点波心〞。此外,〝鸿雁〞还是爱情忠贞的象征,牵系着楼头思妇的愁思惊梦与天涯游子的归思难收,真是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天涯游子与楼头思妇的相偎相依,看来早就成了一种猝不及防的奢侈。非我离月月离我,风情拍肩怕见明月减清辉。此情此景,在张九龄笔下升级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轻辉〞。

蓝溪秋漱玉此地涨清澄(何处春江无月明)(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