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最被高估的皇帝(康熙的几张面孔)

康熙盛世的创建,与康熙本人的品性和品行是分不开的。

不同于父亲顺治的多情、悲观,也不同于儿子雍正的强硬严酷,康熙所表现出的是与众不同的复杂性。

要说“宽仁”,但他杀辅政大臣鳌拜,杀重臣索额图,更是残害明末学者戴名世;

要说“慈孝”,但他对皇太子两立两废,圈禁他一生;

要说“公允”,但他对被解职回籍的士子有偏私之举。

康熙是最被高估的皇帝(康熙的几张面孔)(1)

作为一名封建王朝的君主,除了少年时养成的品性,他受后期错综复杂的外部因素影响至深。

康熙不同于他的父亲和儿子那么鲜明、偏执的品性,而是更接近于“中庸”。

从帝王的品质上说,他是“宽仁”多于“严酷”;从感情的角度上将,他是“有情”胜于“无情”;从情绪的管理上讲,他是“理性”多于“感性”。

在长达61的统治时期,康熙以一种卓越的“勤奋”在孜孜汲汲的前进过程中,不断追求成长、成熟,直至完善。

为了完成“天下为公”的历史使命,他以一个“理学家”的修行标准,去完善自己的修养和品行,并在前进过程中呈现出了自己的多张“面孔”。

1、 孜孜不倦的求学者

首先,康熙持之以恒的学习,不仅是帝王中的楷模,就是在学者中,也是出类拔萃的。正所谓“少而好学,至老而不休,御经筵者四十年,成图书者万数千卷”。

其次,康熙所学习的领域广泛。他“乐于求学,勤于办事。于天文、地理、律历、算术、刑律、农政、满蒙乃至西域和外洋的文书字母……学问,多所通晓。又颇能采用西洋的学问。……他能励精图治,确是实在的。……能俭于用财,也确是真的。”

第三,康熙的学问,不同于徽宗痴迷于书画而怠于政务,他通晓学问,无不学以致用,将知识用于管理和创新中,他更是在兼容并蓄中开拓思维,创新了政策。“所以当三藩平后,国内已无战事,政治亦颇清明,百姓就得以休养生息。”

康熙是最被高估的皇帝(康熙的几张面孔)(2)

2、 “儒学者”的关门弟子

康熙深谙治国之术,马上打天下,但马上不能治天下。他“尊孔崇儒,兴道致治”。

1670年,康熙亲政的第一年,即颁布《圣谕十六条》,作为施政纲领。

康熙以科举和各种渠道选拔儒学人才。

在康熙的身边,围绕着一批汉族大儒,他们作为康熙“经筵”讲师,对每一本的儒家经典诸句研讲。

这些在南书房行走的康熙所尊敬和信任的精英学者,后来都成为康熙的重臣,包括高士奇、陈廷敬、李光地、张廷玉、张英、朱彝尊、王士禛、徐乾学、王鸿绪、查慎行、胡渭、熊赐履、方苞等。

在儒学文化的熏陶下,康熙以“宽仁”治国。他自称“平生未尝妄杀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漠北,皆出一心运筹。”

而康熙的个人修养和道德言行,也可以说是无懈可击。

他几乎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他力求做到“寡虑”、“寡嗜欲”、“寡言”。他“ 知酒色之可戒,小人之宜防,所以至老无恙。”

作为一位知识渊博的人,他认可科学自然的生活常识,更无追求“长生不老”的行为和习气。

康熙是最被高估的皇帝(康熙的几张面孔)(3)

但在“宽仁”治国的施政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酷的个例事件。

亲政前处于劣势的康熙,正处于皇权旁落的危机,为了麻痹鳌拜,批准了鳌拜对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的残酷惩罚,尽管他清楚鳌拜对苏克萨哈的许多指控都是诬告。

这就是政治的残酷性。

当康熙铲除鳌拜后,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苏克萨哈昭雪。这样的自省和纠妄,是他有担当的一面。

3、 理性的领导者

顺治帝从最初的信心百倍,仅十年之余就万念俱灰,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他的感性。

而康熙能在最高统治者的位子上稳坐61年,则得益于他的理性和自制力。

从表明自己的抱负,制定自己的规划之后,康熙都是坚定不移地去推进,那怕这些规划的实施都需要长达数年,数十年。

鳌拜专权势力的清除,历经2年;

三藩之乱的评定,历经8年;

台湾的收复,历经3年;

与沙俄边界争议的敲定,历经6年;

噶尔丹势力的扫平,历经10年;

漕运的治理,历经10年时期;

而河务的治理,则历经他的整个统治时期,还有对汉文化的倡导。

康熙是最被高估的皇帝(康熙的几张面孔)(4)

在任何一件事件的实施过程中,都充斥着不同声音,都存在不同派系的阻力。而康熙都发挥他理性的一面,去寻求成功之道。

在他实施大业的过程中,他既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满族的特权,又努力培植汉族士大夫以赢取他们的的支持和拥戴。

这种平衡之术,基本贯穿于他亲政后的执政时期。因为少年时期皇权旁落的经历,让他刻骨铭心。

康熙的这种理性,还表现在政策管理和官员任用上。

他重用索额图,又启用明珠牵制他;但一旦他任用一位官员,就给予他相应的信任,所以康熙朝的官员,在一个关键岗位上长达10年,甚至20年,都不是个例。

不仅任用人员相对稳定,康熙也保持政策的相对持续。

所以,康熙朝出现了众多杰出的官员。因为但凡一位有能力、有抱负的官员,在这个相对信任和自由的空间里,都有成功的机遇。

康熙是最被高估的皇帝(康熙的几张面孔)(5)

不由的想起宋哲宗年间的朝廷环境,政策翻来覆去,人员朝夕更替,别说国家有治,人心不稳,那有做事的心思!

但康熙晚年,受疾病和立储问题的困扰,理性逐渐削弱,更多受情绪支配,几件大事没有处理好,导致朝廷和社会局势混乱。

结尾语

康熙,作为封建王朝的君王,他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独裁者,也喜欢称自己为“孤家寡人”。

他出生因天花就被养在紫禁城外,从未体味到承欢父母膝下的温馨。8岁父皇去世,母亲患病,在偌大的皇族里,只有疼爱他的皇祖母孝庄皇太后给予他温暖和庇护。

所以,当年龄相当、善解人意的赫舍里氏成为他的皇后之后,康熙深情相待。可惜少年夫妻在浓情时生离死别,也给康熙留下了终身的遗憾。为此,他将对皇后的一腔深情都寄托到他们的儿子身上,在他2岁时就被册封为皇太子。

但“最是无情是皇家”,即便被赞誉为“空前伟大的君主”的康熙也没能破解这个困境。皇太子终于被他亲自废黜,并且是两立两废。

我们相信康熙是想做一位“兄友弟恭,父慈子爱”的完人,但还是留下了遗憾,这是皇权局势所迫,也是封建体制所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