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现存书名(创作伤寒杂病论的前前后后)

张机便生活在兵锋四起,瘟疫流行,东汉王朝濒临灭亡的年代,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伤寒杂病论现存书名?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伤寒杂病论现存书名(创作伤寒杂病论的前前后后)

伤寒杂病论现存书名

张机便生活在兵锋四起,瘟疫流行,东汉王朝濒临灭亡的年代。

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大约生于公元一五○年(汉桓帝刘志和平元年),死于公元二一九年(汉献帝刘协建安二十四年)。张机出生在地主阶级家庭,小的时候有条件读书,当地读了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后,深为扁鹊起死回生的高明医术所感动,因此,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立誓学医,济世活人:

“大战之后,必有疫年”。由于烽火四起,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俄殍遍野,疫疠蔓延,家家户户都有病人天天都有病人死去,景象十分凄惨。张机的家族二百多人中,不到十年,也死去三分之二,其中百分之七十都死于“伤寒病”。年轻的张机,目睹现状,更增强了学好医学的决心,他发誓要当一名高明的医生,去济世活人。

勤奋刻苦,虚心好学:

南阳地方有一位很有名望的医生,叫张伯祖,是张机的同炭叔叔,张視就想拜他为师。张伯祖见他聪明灵利,善于学习便慷慨应允,并把所有的学识都传授给了他。

张机勤奋刻苦,虚心好学,进步很快。他在医疗实践中,很善于运用和发展前人的至验,辨识疾病十分细致,用药简练,组方严谨,价格便宜,疗效显著,群众都愿意请他看病。

治病灵活善变,效如桴鼓:

张机在洛阳、修武一带行医的时间最久。洛阳在当时是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当地伤寒病很多,张机在治疗中灵活善变,效如桴鼓,如在疾病的早期阶段,依据病证的不同,辨证施治,有的投麻黄汤治疗,有的服桂枝汤治疗,有的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治疗,有的施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规行矩步,十分严格,绝不马虎。张机对于古人保留下来的经验方剂,运用自如,得心应手,救活了不少的病人,深受群众的爱戴,大家都尊称他为“经方大师”。

小故事:猿仙求药

有一部研究古琴的书叫《古琴琉》,里面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张机有一次到桐柏山去采药,正在深山之中薬缘采集的时候,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请他看病。张机间完了病情,为他诊脉,十分惊讶地说:“为什么你出现兽脉呢?”老人如实地告诉他说:“我是深山之内的老猿猴,确乎不是人”。张机闻罢,给了老猿两粒丸药,老猿吃了药,病便好了。第二天,老猿仍然变做老人,抱了一根桐木,送给张机并说:“这是一根一万年以上的古桐树,是人间很难得的啊送给你做个纪念”。后来,张机请制琴技师用古桐做了二张琴,一张叫“古猿”,一张叫“万年”。这个神话故事,当然是不存在的,但它却反映了张机高明的医疗技术和群众对他的颂扬,至今人们还尊称他为医圣。

有病早治,无病预防:

张机的医疗实践十分丰富,他既重视理论研究,也十分重视对疾病的预防,他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的保健措施,并提倡按摩、气功等锻炼身体的方法。他对疾病预后的判断也很正确,据记载:张机和他的徒弟卫汛、杜度游历了当时曹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许昌,结交了许多政治家和文学家。当时有一位文学家姓王名粲,字仲宣,年方二十多岁,与张机交往甚笃。在交谈中,张机依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发现王粲患有麻风病,便劝他及早服“五石汤”治疗,并预言如果不抓紧时间治疗,到四十岁左右,就会眉毛脱落,危及生命。王粲当时并无不舒服的感觉,没有听张机的话,不肯吃药。二十年后,王粲的眉毛逐渐脱落,又过了一段时间,王粲便死去了。王粲死亡的消息传来,张机十分难过,他愈感到“有病早治,无病预防”的重要。他谆谆告诚他的学生说:一个高明的医生,应注重疾病的预防,使人不得病万一得了病,就应当早期治疗,不要延误时机,如果渴了才挖井,打起仗来才铸造兵器,那不就晚了吗?

弃官研医:

张机在东汉灵帝刘宏时,曾被推举为孝廉,到汉献帝建安中期,做过长沙太守,他不安于名利,便辞退官职,专门从事医学的研究。关于张机是否真正做过长沙太守,在历史上是有争议的。考长沙太守中并无张机之名,只有一个张羡。张羡也是南阳人,因而有人怀疑张羡即张机,但张在建安五年(公元二OO年)就病死了,继任的是他的儿子张怿,同年即被刘表攻并。据《伤寒论》自序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因此,《伤寒杂病论》著书之时,张羡可能早已故去。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张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收集大量医学资料,总结一生的医疗经验,他打破当时保守机密的陈规陋俗,把他的经验总结公诸于众,表现了崇高的品德。张机一生的著作很多,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要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口齿论》一卷,《五脏营卫论》一卷等,可情均已失传。传留于世的只有《伤寒杂病论》一部。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最优秀的著作之一,奠定了中医辨证医学的基础,和《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一起被誉为中医学中的四大经典著作。历代关于注释、阐发《伤寒论》的著作,有二百五十种之多,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作者寄语:

如仍有疑问,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交流,如果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收藏,如果喜欢我的创作内容,欢迎关注我,每天都会为大家分享健康知识,谢谢大家的耐心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