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行书成道记,以字入禅淡笔尚书董其昌

我并非书法爱好者,但是在艺术展里第一次看到董其昌的书法真迹时,还是被它的美深深地震撼了。

呈现在我眼前的事物,让人只能赞叹。它的美,是典雅而和谐的,它是丰富和纯粹的结合体,既包罗万象,又空无一物,没有一丝不自在。

董其昌行书成道记,以字入禅淡笔尚书董其昌(1)

董其昌字(苏宁艺术馆(上海))

书法最能反应一个人的心性。同时在展出的还有明朝同时期其他书法家的作品,他们的书法也各具特色,或清瘦俊秀,或张狂乖戾,或坚毅铿锵,或大气磅礴,极具个性。而董其昌的书法,是儒雅平淡、富有禅宗意味的,你很难从他的字迹里看到有任何性格脾气,即便是张狂的行草,也流畅自然,匀称和谐的。这倒并不是说他的书法作品没有辨识度,相反,他的字颇具禅宗之美,和谐、自然,一笔一画,转折行走之间,彷佛什么都包含了,又彷佛什么都没有袒露。

董其昌行书成道记,以字入禅淡笔尚书董其昌(2)

董其昌字

董其昌行书成道记,以字入禅淡笔尚书董其昌(3)

王释登字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生于1555年的松江华亭, 是明代最负盛名的书画大家,他曾官至礼部尚书。董其昌的仕途是通达又坎坷的,他的一生在仕途与隐逸的纠葛当中反复无常,几经沉浮。但真正使他名垂青史的,却不是他的政治成就,而是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

董其昌行书成道记,以字入禅淡笔尚书董其昌(4)

董其昌(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正是出自董其昌。他的仕隐两兼,与多才多艺,正好为他的读书行路做了完善的诠释。

不同于他的政治生涯的是,这位才子的艺术之路还是比较通达的,董其昌的墨宝在他当世时就已经供不应求,人人争购宝之。 到了后世更是连康熙、乾隆皇帝都对他的翰墨爱不释手。

董其昌出生在一个穷困的乡村秀才家中,他们一家只有二十亩薄田,生活的穷困使得董其昌发奋向上,立志走科举入仕之路,从而改变一家人的命运。而他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不仅改变了他,也从此改变了历史的轨迹。

董其昌行书成道记,以字入禅淡笔尚书董其昌(5)

董其昌字

1571年,17岁的董其昌参加松江府举行的会考,以他的学识和文章,董其昌自信可以取得会考的第一名,然而没有料到,当时的主考官嫌董其昌试卷上的字写得不好看,所以没有点他为第一名。反而把文章比他差的,但是字写得比他好的堂侄董原正扶上了第一名,董其昌屈居第二。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吾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

董其昌行书成道记,以字入禅淡笔尚书董其昌(6)

祝枝山字

短短几句轻描淡写地说明了当年那个十七岁的少年学书的经历。青年时代这样咄咄逼人的进取勇气和见贤思齐的向上之心也正是董其昌日后书艺大进的扎实根基。

董其昌行书成道记,以字入禅淡笔尚书董其昌(7)

董其昌书正楷

考场失意的董其昌受大收藏家吴周生的邀请到了徽州莘蔖做了一名私塾先生。吴周生富甲一方,平素酷爱书法,董的到来让吴周生“欲取鸣琴弹”,不再“恨无知音赏”。其实董其昌对翰墨的挚爱程度要远远超过吴周生。坐馆教书之余,董其昌在吴周生收藏的大量的历代名家书画作品中徜徉,鉴赏临摹,浸淫日深,技艺大进。吴董两人志同道合,终日里是谈禅论道,超尘拔俗。当时他的墨迹遍布莘蔖,上到祠堂对联、匾额,下到民宅的中堂、条幅,董其昌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连村民打谷用的稻坞,盛米用的竹篓上都有董其昌兴之所至时留下的笔迹。无论是锦缎帛书,还是草纸点墨,都不失华彩、不显庸俗。

董其昌行书成道记,以字入禅淡笔尚书董其昌(8)

董其昌书正楷

这样过了十年的散淡生活后,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已经34岁的董其昌终于中了进士,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进入翰林院供职的他,终于有机会接触了平时难得一见的晋唐法帖,他如获至宝,心摹手追到废寝忘食。短短几年,董其昌书学大进,开始在京城有些名气了。

当时朝廷内党派之争纷乱,董其昌身为皇长子的老师,即便他本身没有参与任何党派,他的位置还是那么的敏感和特殊。在这场政治的漩涡中,董其昌尽可能小心翼翼,明哲保身,授课之余他从不过问政治。即便如此,董其昌还是难逃这政治的洪流,最终他被同僚排挤离京,调任湖广副使。董其昌深感宦海浮沉,是非难测,干脆称病不去赴任。回到了故乡松江华亭。回到华亭的董其昌不问政事,寄情山水。他常常和好友游目骋怀,即景乘兴,挥毫泼墨。这样闲云野鹤的日子一住就是六年。董其昌的传世之作《戏鸿堂帖》就是在这一时期问世的。

董其昌行书成道记,以字入禅淡笔尚书董其昌(9)

董其昌书正楷

你很难从他的字里看出个人习气,“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楮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这或许和他喜好佛学,钻研禅宗是分不开的。禅宗是佛学的中国化的最高成果。董其昌的字里,透着一些通透圆滑的禅意,“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佛,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自然、和谐、灵性、气韵生动,佛学禅理寄情,彻见心性。

董其昌主张临帖不能死临,他说临摹字帖就好像初识相人,不必把对方的耳目手足头面看个仔细清楚,而应当看他的神情举止,表情语言,掌握神髓。

他的字里,你能够感受到一种与周围环境相互融洽的灵动。

董其昌行书成道记,以字入禅淡笔尚书董其昌(10)

董其昌字

行走人生半途,董其昌或许已经明白,政治并非他此心安宿处。然而就在此时,朝廷的一道圣旨又将他拉回政坛,派他出任湖广提学副使,是一个和教育考试有关的官职。然而,此时的董其昌已无心仕途了。在担任主考官期间,有一回考试,考试的前一天,董其昌就在自己官署门前贴了个大告示,上书“明日不考文”。到第二天考试的时候呢,学生们都坐好了等他出题。可是左等右等,董其昌都没有出现,于是就派出代表去请这位考官,董其昌就说了,我昨天已经把考题出好了贴在外面了,明日不考文,那就是我的考题呀。董其昌的这种做法,学生觉得有点太轻狂,有点愚弄学生的意思,那些学生很气愤,董其昌得罪的那些官员们就教唆学生起来闹事。

在这次出事之后,在湖广任职一年的董其昌重新返回故里过上了自由艺术家生活,反倒落了个无事一身轻。

这位不苦逼、不拼爹的皇帝收割机,政治没有为他创造一个时代,他却为书法艺术创造了一个时代。艺术是永恒的,美是永恒的,它们超越了政治,超越了一个又一个时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