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拔3003000米的想象(星期特刊海拔)

关于海拔3003000米的想象(星期特刊海拔)(1)

关于海拔3003000米的想象(星期特刊海拔)(2)

海拔 5072米

——记巡逻在青藏线上的武警西藏总队那曲支队执勤三中队官兵

山高人为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而登高望远的人,他们的人生注定“一览众山小”。

——题记

4月初,和煦的春风已吹绿了大江两岸,鹅毛大雪中的唐古拉山却似乎仍在沉睡。上午10点,武警西藏总队那曲支队执勤三中队巡逻车组来到刻有“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5072米”字样的纪念碑前,下车、整理着装,官兵们列队面向石碑敬了一个军礼,随后拿出毛笔和油漆细心地为变淡的碑文描红……

关于海拔3003000米的想象(星期特刊海拔)(3)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创造了线路最长、海拔最高、速度最快、环境最恶劣等多项“世界第一”,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实现了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千年祈盼。

截至2021年7月,这条神奇的“天路”已安全运行超5000天,累计运送货物超6.16亿吨,累计运送旅客2.58亿人次,成为内地连接西藏最为重要的“生命线”。在这些数字的背后,离不开铁路巡护人员和守护官兵数年来夜以继日的坚守。

2008年7月,那曲支队的40余名官兵背上行囊,翻过唐古拉山口,踏上海拔5072米的巡逻路,从此扎根在“生命禁区”,成为这个无人区中的“天路”守护群体之一。

逆 行

数亿年前的中生代,羌塘地块向北与欧亚板块碰撞而褶皱隆起,唐古拉山脉由此露出海面,此后,受新生代造山作用的数次影响,最终形成如今这长约700公里、宽约150公里的山体。

和雄伟的唐古拉山脉相比,中队的营区只是深山之中的一个小点,但这个小点所处的位置却十分重要:全长3922公里的109国道和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从营区两侧穿行而过,每日频繁响起的火车汽笛声和往来车辆时常会让人产生身在闹市的错觉。

传说成吉思汗和他战无不胜的蒙古大军意图借道青藏高原挥师南亚次大陆时,就被唐古拉山挡住了去路,大批人马的死亡让他不得不望山兴叹、败兴而归,所以在蒙语中唐古拉山也被称为“雄鹰都飞不过的高山”。

“过了昆仑山,两眼泪不干。到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五道梁得病,唐古拉送命……”一句句俗语,记载了过去艰难行走在高原上的人们心中的恐惧。

时至今日,一些高海拔带来的不便还没能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解决,自来水管道仍然没有接上中队的水龙头。官兵们日常生活用水来源于营房后的两口井,一旦遇上雨雪天气,从井里打上来的水就十分浑浊。这个时候,官兵们就需要联系青藏铁路公司,请他们在为工区人员送水时捎带着给中队送些水。长期使用富含矿物质的高山井水洗漱,也成为除了高海拔之外,造成这些年轻官兵脱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些洗面奶的卖点是富含火山泥,我们的洗脸水自带雪山泥。”已经在此服役9年的班长谭廷兴见证着唐古拉生活的进化,他是目前中队最老的兵,中队里没有人比他对唐古拉的生活更有发言权。2013年,中队只有一部座机电话,每个官兵一周有一次与家人通话的机会,但需要通过支队的总机转接。2015年,谭廷兴和父母通话时,需要高举手机四处寻找信号。2018年,在第四代移动信息系统普及5年之后,官兵手机上终于出现了4G的符号。

虽然网络的发展方便了官兵与世界的联系,但从地理位置上看,这里仍是一座“孤岛”,因为它距离南边最近的城市有300多公里,而到北边的城市则是600多公里。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情况也让中队没有了“节假日外出”这一福利,上级每年照常下发的“外出请假条”一本本整齐地摞在仓库里无人问津。所以,中队流传着一句话:“踏入中队的大门,就是走进了两年的‘与世隔绝’。”通常义务兵在服役的两年时间里,能看到的景象只有营区和那条138公里长的巡逻路。

这条巡逻路处在青藏铁路雁石坪站至安多站之间,尽管近年来铁路沿线的设施设备逐渐具备了红外热成像和动态捕捉等功能,正在向着大数据、智能化方向不断发展,但这些设备显然还不能在年最低气温低于零下40摄氏度、降雪多达180多天的唐古拉完全取代人的工作,所以中队的巡逻分队每天都会出发,检查铁路沿线的设施。

关于海拔3003000米的想象(星期特刊海拔)(4)

长期在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40%的地方生活,对中队官兵身体的伤害往往是慢性和不可逆的。研究表明,人长期在超过3000米的高海拔地区生活,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等均有影响。所以,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高原心脏病在中队老兵的身上十分常见,而新兵则往往需要学会应对强烈的紫外线侵袭。他们大多都买过“SPF(防晒指数)50 ”的防晒霜,后来发现,这并不能抵挡住唐古拉紫外线的威力,索性就都不搽了,任由两片“高原红”逐渐爬上已经黑不溜秋的脸颊。

一位年轻战士在选取警士后得到了探亲休假的机会,休假前他专门网购了几顶帽子寄回家,在休假的两个月时间里,除了睡觉以外他从没摘下过帽子,因为他羞于让别人看到自己明显升高的发际线和稀疏的头发。

但是对中队官兵来说,最具挑战性的还是初到中队时的高原反应。尽管已经做足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谭廷兴当年下队时还是遭受了强烈的高原反应袭击,加之当时保障条件较差,他在床上昏睡了整整两天。不过谭廷兴还算幸运,不少战士刚下队时都会因为急性高原反应引发肺水肿而被送下山救治。此后,每次休假归队时,谭廷兴都会被迫“重温”一次高原反应的感觉。

对于这一点,藏族新兵洛松旺堆深有感触,土生土长的他体验到高原反应正是去年下队那天。尽管氧气管道已经接到了中队的每一张床上方,但持续几天的头晕头疼和恶心反胃,还是让他这个本地人对唐古拉原有的轻视荡然无存。

洛松旺堆来自昌都市类乌齐县,小时候他经常看见穿着迷彩服的官兵们为自家和乡亲们提供帮助。从那时起,他的心里就埋下了参军的种子,不仅是为了报答这份恩情,也是他自己想要成为帮助别人的人。

而中队目前年龄最小的战士于智龙则是因为想要“端着枪冲锋陷阵”才选择了参军。来到唐古拉后,他发现这里与自己想象中的军营生活有天壤之别。“天上连鸟都难见到,更不要说拿着枪杀敌了。”日子在巡逻、站岗中一天天流逝,于智龙在经历了消沉、抵触之后,慢慢适应并喜欢上了这里的生活,“这种空旷孤寂的地方,最适合修炼内心,战胜自我。”

于智龙的父亲是一名驻藏老兵,常把“老西藏精神”挂在嘴边。来到唐古拉亲身体验好长一段时间后,于智龙思想上才渐渐触及父亲话中的真正含义。唐古拉军营的生活让他想到了清代诗人袁枚的那首《苔》,诗中那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或许是对唐古拉生活最恰当的写照。勇敢逆行到这个海拔5072米的地方,踏上一条截然不同的成长道路。

坚 守

近年来,尽管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热衷于从109国道自驾进藏游玩的游客仍络绎不绝。因为在这片因为高海拔而保持着原始生态的藏北高原上,人们能看见罕见的美景。

排长宋佳龙两年前刚来中队时也曾惊叹于唐古拉的美景——绵延的雪山点缀在一望无际的羌塘草原之上,触手可及的云朵让人心旷神怡。

“坚守极地、挑战极限,不怕极苦、不畏极难”的“唐古拉极地战斗作风”标语牌摆放在中队营房正面最为醒目的位置,这是中队一茬茬官兵在唐古拉坚守的精神提炼,也是每名新加入中队官兵的“打卡第一站”。

中队巡逻组日复一日出发,到达安多县城后再返回,全程近300公里。每次出发前,巡逻组长都会仔细检查组员们携带的装具,除了正常巡逻所需的装备之外,每次出发前还会带上“四件宝”——劈好的柴、中队蒸的馒头、装满热水的壶、简易修车工具。“即使天气好,完成巡逻也需要大约15个小时。”已经300多次踏上巡逻路的谭廷兴说,“有时在路上遇到需要帮助的牧民,这些东西就能派上用场。”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巡逻组会来到中队那面高高飘扬的国旗下,敬礼、宣誓,“铁路卫士,恪尽职守,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确保铁路安全畅通”的誓言回荡在营区上空。

为什么会用看起来有些破旧的国旗?中队长霍增铭解释说,这里的风太大,每年8级以上大风天气超过160天,国旗升起来没几天就会被刮得面目全非。破了,大家就用针线缝起来,实在太破了就收起来珍藏,换上新的国旗。如今,中队荣誉室里已经存放了厚厚的一摞国旗。

说是巡逻路,其实就是之前铁路建设者们在泥潭、沼泽、河流遍布的草原上摸索出来的一条便道,路况可想而知。

在内地需要一整年的季节转换,在唐古拉只需要几个小时。早上出发时,裹挟着强烈紫外线的阳光从云层中钻出来,稍稍走几步路战士们的内衣就被汗水浸湿了,脸也被晒得火辣辣的疼,如果不戴上护目镜,雪盲的症状很快就会出现。到了下午,鹅毛大雪从天空飘落,却又马上被凛冽的寒风吹得七零八落,高领的冬季作训服也抵挡不了往脖子里猛灌的风雪……

刻着“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5072米”字样的纪念碑矗立在巡逻路起点不远处。这座纪念碑高两米,碑上用汉、藏两种文字详细地记载了青藏铁路修建的过程和其中牺牲的108位英烈名单。巡逻官兵每天路过这里时,都会下车面向纪念碑敬礼,并把周围打扫干净。对官兵们来说,这个仪式既是缅怀,更是宣誓:他们会守护好先辈留下的每一寸土地。

关于海拔3003000米的想象(星期特刊海拔)(5)

巡逻组需要对沿线重点目标进行检查,共有30余处重点巡逻的目标、5个需徒步巡逻地段和300多处需查看的桥梁机站、涵洞。沿线的每一个围栏,都要用手去摸摸看是否被动物或者风雪破坏,沿线的每一个电路设施,都要仔细检查是否有异常情况。

宋佳龙第一次带队巡逻时是冬日的一天,巡逻车还没到18号桥梁,漫天大雪就把便道盖得严严实实,前方仿佛到处都是“路”,但是他们却又找不到“路”。宋佳龙只能带着一个战士在齐膝深的雪地里蹚路基,巡逻车跟在他们身后缓缓前行。

当再次回到巡逻车上时,宋佳龙已经被寒风吹得完全麻木,裹着大衣很久才缓过神来。好不容易到了18号桥梁附近,他们再次被积雪挡住了去路。看着约150米外的桥梁和前方不知深浅的积雪,宋佳龙只得带着两个战士手拉着手从雪地上爬过去检查。

后来,在并不算长的服役时间里,宋佳龙曾亲眼看见100多公斤重的车库大门被硬生生刮倒,看见新营区的临时岗亭直接被掀翻,也看见过正在井边打水的年轻小战士被狂风卷起摔出几米远……

就是在这样“不是在冬季,就是大约在冬季”的环境下,中队官兵14年来巡逻累计行程140余万公里,连起来可绕地球赤道35圈半。

中队驾驶员陈飞在这条巡逻路上跑了整整8年,唐古拉的脾气已经被他摸得清清楚楚。只要看一眼天空,他就能说出等会儿是晴天还是雨雪天。长时间的驾驶让陈飞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这是中队驾驶员的常见症状,所以,每次巡逻都会配备两名驾驶员,两人轮流开车,以缓解他们因压力过大造成的腰部不适。

和驾驶员们的腰同时接受考验的,还有中队的巡逻车。巡逻车的减震弹簧、后轮处的钢板等部件大概2个月就要损坏一次,从开始巡逻至今已经跑坏了1500条轮胎。

“爬冰、卧雪这些我们早就习惯了,再恶劣的环境和天气我们都能克服。”陈飞说,“但我们就怕巡逻车经不住唐古拉的考验半路‘罢工’。”陈飞曾多次遇上巡逻时车辆抛锚的情况,大多数时候,他都能用自己丰富的经验解决故障。然而,一旦无法重新启动车辆,那么就意味着危险的来临。

有一次巡逻时,路面已经结冰,巡逻至90公里处时,车辆出现了无法简单修复的故障,由于天气原因,中队也无法前来救援,他们一行人只得弃车徒步到13公里外的唐古拉北火车站寻求帮助。

在零下27摄氏度的风雪中,他们艰难跋涉6个多小时,到达车站时都已筋疲力尽,膝盖以下已经结冰。虽然用酒精擦洗和生姜水烫脚,但最终还是给他们留下了寒冷天脚踝疼痛的后遗症。

“我从来没后悔过。”陈飞说。在大家眼中,这位老兵虽然被刻上了重重的高原痕迹,但脸上却总是笑呵呵的,遇上再困难的事,也不会说出抱怨的话。他总说:“有什么好不高兴的,放眼全中国,哪里还能找到这么美的风景?退役回家我一定去考个C6驾照,到时开着房车带上老婆孩子,好好来一次西藏自驾游。”

乐观,就像唐古拉的阳光一样,温暖着官兵们在这极寒极苦之地的生活。

向 阳

其实,留在官兵头脑中印象最多最深的是唐古拉的阳光。

指导员李明辉的老家在大山里,一年里能见到阳光的天数屈指可数。所以,来到中队后,他最喜欢的就是5072米海拔高度带来的那些温暖的阳光。

2018年,他在阳光下给妻子戴上结婚戒指。从那之后,他每天都会在太阳升起时眺望远方,那里有自己的亲友,脚下是守护的祖国领土。

2021年夏天,第一笔家属荣誉金发放到了李明辉的银行卡上,他用这笔钱给妻子买了她“种草”很久的化妆品。驻守在离家几千公里外的高原,李明辉一直感觉亏欠了妻子。但如今对军人和军属越来越好的政策,正逐渐打消他和战友们的这种顾虑。“前几天妻子生病,到部队医院看病没有花一分钱。”李明辉说,“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

和李明辉一样,特别喜欢阳光的还有中队的种植员闫海涛。每天清晨,闫海涛就会一头钻进大棚里,研究起他管理的那片在唐古拉难得的“绿洲”。别看这里面积不大,但蔬果和花草一应俱全,不仅丰富了官兵们的餐桌,还承载着中队一茬茬官兵的憧憬。

受自然环境限制,过去中队并不能自产蔬菜。官兵吃的蔬菜水果都是每隔几天到山下的安多县城去拉回来的,成本高、不便保存,一旦遇上大雪封山还会断供。但长期食用罐头和干菜,官兵们会出现缺乏维生素的各种症状。

2012年,支队帮助中队建好了两个大棚后,官兵们如愿吃上亲手种的新鲜蔬菜。

那之后,中队就有了个不成文的规定——休假归队的官兵带蔬菜种子回来。大家想尽办法把自己带来的蔬菜种活。到了收获的时候,餐桌上,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兵吃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菜,大家相互介绍起自己家乡菜的种植方法、烹饪方式,那热闹劲好像过年。官兵们说,能在唐古拉吃上“家乡的味道”,内心灿烂而温暖,扎根边疆的信念更加坚定。

再后来,有官兵另辟蹊径,带来了十几种花种子,有薰衣草、樱花、玉兰花、鸢尾花……温室里十几种花儿在阳光下竞相开放。在一茬茬官兵的努力下,如今的温室,已经成为中队官兵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里不仅有温暖的阳光,还有一抹唐古拉难得一见的缤纷色彩。

向阳而生,逐光而行;心有暖阳,无惧风雪。

中队在青藏公路雁石坪镇至安多县之间的路段赫赫有名,荣誉室里那摞厚厚的感谢信和挂满墙的锦旗就能说明一切。而这些主要源于竖立在中队门前那块写着“有困难,找武警”的大牌子。

2016年年初,唐古拉山降下多年难遇的特大暴雪,连续十几天没有出太阳,109国道唐古拉山段大面积结冰,造成长达30多公里的严重堵车,上千人被困。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天气中,许多人都陷入了绝望。中队官兵及时给大家送汤送药,拿出本就紧缺的蔬菜水果提供给被困人员,并把出现高原反应的人员请到中队吸氧,鼓励大家坚持着等待阳光出现……

关于海拔3003000米的想象(星期特刊海拔)(6)

指导员李明辉认为,为往来人民群众尽可能地提供帮助,是对另一块写有“人民武警为人民,人民武警爱人民”的牌子最好的诠释。3月初的一天深夜,一对自驾进藏投奔亲友的夫妻敲响了中队的大门,说自己带的氧气吸完了,想在中队补充一些。在查验了身份证明和核酸检测报告后,中队官兵利用先进的制氧设备迅速为他们补充了氧气。“没想到这么偏远艰苦的部队也有这么好的保障设备。”这对夫妻有些惊讶地说。李明辉介绍,在上级的关心爱护下,这些年,中队的保障条件越来越好,不仅大大改善了中队官兵的生活条件,也能为往来旅客提供更加完善便捷的帮助。

唐古拉把人类的渺小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唐古拉的阳光却又把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温暖无限放大。

每当高原进入短暂的夏季,唐古拉终于露出了它温柔的一面,巡逻路会相对好走,巡逻的时间也会大大缩短。但中队官兵们此时会面对另一个棘手的问题——从漫长冬眠中醒来的西藏棕熊。

西藏棕熊体长约1.8至2.1米,肩宽约1米,最大体重超过400公斤,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每年6月,饥肠辘辘的棕熊从冬眠中醒来,守护在这无人区的中队营区自然就成了棕熊寻找食物的目标之一。

“在唐古拉,每个生命都值得敬畏。”李明辉说,所以每到夏天的晚上,中队官兵都会为营房的大门挂上三根粗大的铁链,以防棕熊破门而入。除此之外,中队养的犬也是抵御棕熊的一道坚固屏障。

下士刘超在得知自己被分配至唐古拉服役时就听说了棕熊的故事,从那时起,他就期待自己能够亲眼见识一下棕熊的威力,但当这个大型生物出现在离自己不足20米的地方,刘超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

2020年8月的一天,正在站大门哨的刘超亲眼看见铁栏杆在棕熊掌中像面条一样被折断,高2米的围墙被看似笨重的棕熊轻松越过。中队的“大黄”及时冲出,一阵搏斗后赶走了棕熊,“大黄”自己却再次身负重伤……

14年前,“大黄”是和第一批进驻唐古拉的官兵一起来的,可能是它的妈妈第一次看到这个无人区升起了炊烟,便把它叼过来放在中队门口,大概是想给它一个更好的生活。然而,那位“狗妈妈”没有想到的是,这一送,就把“大黄”送成了一名唐古拉的“忠诚卫士”、一个武警中队的“功臣”。“大黄”身上的那些伤疤,那被棕熊一掌拍塌的半边脑袋,都是那些战斗留给它的“军功章”。

这么多年来,中队的一茬茬官兵早已习惯了每天和“大黄”玩耍,习惯了每天晚上它出现在围墙下的身影,也因为那里多出的这个“哨兵”而更有安全感,睡觉更安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大黄”就是坚守唐古拉的官兵的缩影:官兵们守卫“天路”,“大黄”就守卫这些官兵。

困难的另一面是克服困难的勇气,艰苦的另一面则是苦中作乐的豪气。唐古拉的阳光见证着中队官兵们多年来无私无畏的守护。2021年夏天,中队搬进新营房,营房围墙也修缮加高,中队官兵彻底摆脱了棕熊的袭扰。那之后不久,13岁高龄的“大黄”却把它的生命永远献给了唐古拉。中队官兵在营区后山给它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在明媚的阳光下,那用木牌做成的简易墓碑上的字十分显眼——我们的战友大黄,忠诚的唐古拉卫士。

成 长

下士刘超来自山东,家境优越的他起初只是想“来部队锻炼两年”。为了得到更加充分的锻炼,他不顾父母的反对,一咬牙在全国征兵网上选择了“到艰苦偏远地区服役”。但他没想到,自己被分配到了全武警部队环境最艰苦的单位之一。

刘超刚来时,并不理解大家为什么要在火车经过时停下来向火车敬礼。因为既没有规定说他们需要这么做,坐在疾驰而过的火车里的乘客也不太可能注意到远处的士兵。谭廷兴告诉他:“哨兵每次向往来的火车敬礼,都是在向祖国和人民汇报:在唐古拉山深处,有一群穿着橄榄绿的年轻人守护着这条‘生命线’的安全畅通。火车司机鸣笛回礼,则是在向坚守的官兵致敬。”

“那时候,我并没有完全理解班长那些话的意思。”刘超说,直到他在巡逻路上度过2021年的除夕。当列车疾驰而来时,刘涛和战友们再次站在风雪之中,庄重地举起右手,一遍遍高声大喊:“祖国平安,阖家欢乐,家人安康。请接受,军礼是我们最好的表达!”那一刻,刘超热泪盈眶,“在这敬礼与回礼的过程之中,蕴含的是我们铁路守护官兵最能体会的深情。”

正如同歌曲《边关有我》中唱的那样:“肩负使命,我从唐古拉走过,风雪和雄鹰陪我一起巡逻……放心吧妈妈,边关有我。”在这海拔5072米的地方,大家更能体会到“使命”这个词语所蕴含的意义。

义务兵服役期满后,刘超决定留下来,继续当一名守护铁路的战士,但不知道应该怎样将自己的决定告诉父母。那个假期,他在家中不停忙碌,以前从不做家务的他把家务活全部揽在自己身上,父母知道拗不过儿子的心思,假期结束那天,父亲说:“别丢人,干出个人样儿来。”母亲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受不了就给妈打电话。”刘超在归队的列车上偷偷哭了一场。

如今,刘超当上了班长,面对国旗、面对藏族同胞、面对行驶的列车敬礼时,他也会指着自己的胸口告诉新战士什么是家、什么是国,为啥要穿军装、为啥要敬礼、为啥要在无人区巡逻。

雪山见证着战士们的坚守,也见证着他们的成长。和刘超一样,大多数官兵都在唐古拉收获了自己的成长。新兵牛硕入伍前沉迷网络游戏,是某网络游戏里的“最强王者”。入伍前,他非常担心自己无法适应部队的生活,但他没想到自己不仅成功戒掉了网瘾,还对与父母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前几天母亲生日,他拿出自己攒下的津贴给母亲买了一台按摩椅。虽然母亲嘴上说着“不要浪费钱乱买东西”,但是他能感觉到母亲言语中难掩的幸福感。

去年,武警部队“万里边疆数字文化进军营”建设项目在中队落地。经过近一年的建设,VR体感设备、数字化图书阅览室和数字电影厅等富含科技感的设施进驻军营,大家都非常开心。列兵许栋梁说:“连在家都没体验过的VR设备,我们先在军营里体验了一番。”

现在,中队每周都会举行一次读书分享会,李明辉总会挑那些性格腼腆的战士们和大家分享读书心得。洛松旺堆第一次站上讲台时支支吾吾半天讲不出一个字来。后来他一有空闲就钻进阅览室的朗读亭里,读书、练普通话、谈读后感。前不久,他在分享“西藏文化”时,不仅语言流利通顺,而且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大家纷纷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调任中队指导员前,李明辉曾担心自己能否胜任本职,但后来他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年轻战士们的责任感得到了充分激发,并不需要“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2020年6月15日,在离中队2000多公里外的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中印双方发生冲突。消息传来,中队一些年轻的战士问李明辉:“我能不能上前线?”看着面前这些稚嫩的面庞,李明辉想到了陈祥榕烈士生前写下的那句话——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去年年底,在唐古拉服役12年的战士张凡退役了。在纪念碑前,中队为他举行了隆重的退役仪式。“敬礼!”张凡最后一次向驶过的火车敬礼,眼泪夺眶而出,那是他到唐古拉之后第一次流泪。

回到氧气充足的家乡后,张凡因为“平原反应”不舒服了好一阵子。“一日戍边,终生卫国。”张凡说,每当听到火车鸣笛的声音,都会不自觉地想抬起手臂敬礼,“人生有几个十二年,我在自己家里都没待过这么久,我还是更加习惯在唐古拉的生活,部队、雪山和铁路早已成了我第二个家。”

张凡退役后不久,唐古拉山迎来了又一批新兵,中队在纪念碑前为他们举行了下队仪式。不远处,火车汽笛声响起,在悠长汽笛声的见证下,这条离天空最近的巡逻路,又完成了一次接续传承。

评 论:

清澈的初心

李海林

当你来到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会发生什么?

不仅身体会因为高原反应出现各种不适,你可能还会发现,包里的零食因气压差而胀袋甚至爆开,打火机也因缺氧而点不着火……此时的你仿佛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你甚至会担心一会儿见到的官兵们会愁眉苦脸、会叫苦连天、会负能量爆棚。

但很快你就会发现,自己多虑了,因为迎接你的是一张张写满阳光的黝黑脸庞。境随心转,相由心生。他们眼神的干净源自于精神的清澈、内心的纯粹和对党对国对使命的无限忠诚,雪域高原恶劣的环境没能撼动他们的执着与坚守,这群年轻的官兵,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数字影院、VR体感设备、时下最流行的影视剧和网游……走进并不高大雄伟的营房,目之所及和言谈话语间,你会发现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遥远,他们也只是一群充满阳光和活力的普通青年……

或许是因为稀薄的空气过滤掉了那些浮躁和畏惧,只留下最清澈最纯粹的那份爱与初心。深入探寻他们的精神世界会发现,他们中的不少人会写下如烈士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般“大”的战斗口号,但你丝毫不会感到任何矫揉造作;考上军校、选取警士、荣获一回“四有”优秀个人、站好每一班哨……更多人的目标并没有多么远大崇高,但你却坚信这群90后、00后官兵一定会脚踏实地。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中国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我们感恩所有映照在高原清冷月光下青涩稚嫩的脸庞,他们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最孤冷的边疆,把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了最纯粹的理想。这便是新时代的青年官兵,最纯净的灵魂、最炽热的心、最清澈的爱!

伟业虽巨,不行不至;岗位虽小,不为不成。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摈弃杂念、荡涤杂质,慎始如终、不改本色,保持最清澈的初心,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强军事业积聚起磅礴力量。

文字:蒋国语

供图:石亚浩、朱侯儒、安晓惠

来源:人民武警报·星期特刊

监制:刘凤桥、张红卫

执行监制:张金岭

主编:姚洪华、王文

值班编辑:别特、王燕婷、周帅

邮箱:wjxinmeiti@16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