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最美家风记录表(矢志不渝只为坚守)

探索最美家风记录表(矢志不渝只为坚守)(1)

探索最美家风记录表(矢志不渝只为坚守)(2)

她10岁开始绣花,是汴绣的第一代传人。1958年,她带着工人苦干3个多月,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搬到了缎子上去,作为了国庆十周年的献礼。使命让她坚定信心,要绣一辈子。她就是被誉为“汴绣皇后”的王素花。王素花有着怎样的刺绣人生,她的家庭,又有着怎样的家风故事呢?7月24日晚 21:15,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明办、河南广播电视台主办,河南卫视承办的大型季播正能量访谈节目《我家好家风》就带大家一起聆听王素花的家风故事。

汴绣是她一生的所爱 一生的追求

探索最美家风记录表(矢志不渝只为坚守)(3)

王素花老人小的时候家里穷,看到大户人家的小姐天天刺绣,她心里也想绣,可没钱买线。那个时候,她就在心里有一个愿望,等长大以后,她要买很多很多的线,很多很多的布,天天坐那儿绣。1957年,王素花进入绣花合作社,开始了人生绣花的第一步。

探索最美家风记录表(矢志不渝只为坚守)(4)

1958年底,王素花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搬到缎子上去,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在那个时候,王素花才有两年多的刺绣技术,只会绣枕头、台布和被面等简单绣品,但作为车间主任,她没有被吓倒,毅然挑起了这个重担。半年后,王素花和十五个姐妹们一起,克服种种困难,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绣成了《清明上河图》。为了完成这个任务,王素花三个半月没有踩过家门。

探索最美家风记录表(矢志不渝只为坚守)(5)

1959年,王素花代表河南省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观礼会,并受到毛主席的接见,王素花说绣花能绣到人民大会堂,这是她一生最难忘的一天。

退休后自主创业 全家齐心渡难关

探索最美家风记录表(矢志不渝只为坚守)(6)

王素花退休后,想自己办个刺绣厂,可资金是个问题,当时家里只有八百块钱。王素花就请几个朋友喝酒,把办厂需要资金的事给他们说了,第二天,四个朋友就帮她凑齐了办厂的钱。钱有了,王素花就带着家人开始干了起来,培养大儿子装裱,培养二儿子学画,培养三儿子学绣,全家全员都行动了起来。后来刺绣厂绣出来的画被一个台北人看上了,当即交了三万元定金。挣到钱后,王素花马上把借给她钱的几位朋友叫到一起,连本带息的把钱还给了他们。

探索最美家风记录表(矢志不渝只为坚守)(7)

王素花说自己不仅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刺绣的手艺,还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她小的时候,妈妈就叫她不要占便宜,教育她吃亏是福的道理。王素花老人这一辈子都是这样做人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同时,王素花也把手艺和这些做人的道理传给了自己的子孙。

以爱帮困又助残 无私奉献人人赞

探索最美家风记录表(矢志不渝只为坚守)(8)

在王素花的二儿媳妇石玉霞眼中,婆婆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母亲,也是一个对工作、对家庭负责任的母亲。

探索最美家风记录表(矢志不渝只为坚守)(9)

王素花的孙媳妇潘洁说她有一个叫宋瑞的朋友,是大家常说的“玻璃人”,生活很困难,王素花就让她跟着潘洁一起学习刺绣,现在宋瑞不仅有照顾自己的能力,还养活起一个家庭。王素花的工厂在招工的时候,就特别关爱困难群体,很多工人都是残疾人,王素花的刺绣厂里管吃管住管培训,不用这些残疾工人出一分钱,现在这些工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了。

探索最美家风记录表(矢志不渝只为坚守)(10)

王素花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心一意做好人的家风,在她的大家庭里,十五口人相处非常和睦,彼此之间没有红过脸。如今,他们家的第四代成长起来了,并且也都特别喜爱刺绣,王素花老人的刺绣事业也是后继有人了。在汴绣行业,王素花教过的学生有2000多人,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王素花的学生们都说,跟着老师,不但学到了手艺,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做人,她善待社会、热心助残;她上善若水、德艺双馨,她是当之无愧的“汴绣皇后”!

探索最美家风记录表(矢志不渝只为坚守)(11)

如果您也被王素花老人的家风故事所感动,就请拿起手机,把这份感动分享给大家,把这份正能量传播出去。更多精彩家风故事,欢迎您收看7月24日河南卫视21:15播出的《我家好家风》。

内容总监:徐辉 韩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