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新气象新希望)

新气象,新希望西安 / 赵 明,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最新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新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新气象新希望)

最新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

新气象,新希望

西安 / 赵 明

如果要列出高考关键词,"作文命题"应当是首选。

考生苦思冥想,字斟句酌,生怕跑题写砸了;老师反思作文教学是否到位,担心学生能否正常发挥;媒体记者把触角伸向任何一个敏感之处,不放过一丝制造新闻的机会;某老师某杂志宣称自己猜中了某道作文题而欣喜若狂;家长焦虑不安却又无可奈何,竟至发出"不管考得怎么样妈妈都等你回家吃饭"的呼唤;大妈们不跳广场舞穿着旗袍到考场门口作秀搞什么"旗开得胜";段子手把调侃幽默挥洒到极致,陶醉在自己的狂欢节里;作家、评论家、大学生、好事者手痒难耐急冲冲跳下水一试身手--这不,语文阅卷刚刚开始,"满分作文"就上网流传赢得数十万点击量……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真真假假,是是非非,全都是为了那道作文题!

2017年的全国卷Ⅲ作文题要求考生以恢复高考40周年为契机,谈自己的感受及看法。对于关注高考作文的老师和研究者来说,回顾和审视一下恢复高考40年来的作文命题,倒是一件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事情。鉴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仅以40年高考作文试题为背景,重点探讨2017年作文试题的成败得失,以供写作教学改革和高考作文试题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参考。

以往,大家更多关注的是高考作文试题的命题形式--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甚至像改写、扩写、缩写这样的技法,都曾经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费尽思量,伤透脑筋。不但要反复演练当年的试题样式,还要预测来年可能出现的新花样。于是,怎样审题?怎样运用材料?怎样切入话题?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怎样才能形式新颖而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明年会出哪种形式的作文题?如此种种,竟成为许多人的研究课题,并且有洋洋洒洒的著作问世。其实,高考作文试题的命题形式不过那么几种。40年来,河东河西,来回轮转,走不出命题形式的基本样式,要说创新还真不容易。君不见,曾经一统天下、红火多年的话题作文,也有潮水退去、日渐式微的一天。话题作文在限制与开放之间游刃有余,在突破命题作文的局限上具有较大优势,比较适合考场作文的需要。所以,话题作文的走红是有道理的。但是,话题作文的过度开发和审美疲劳,又促使它失去往日的光彩而走下神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话题作文失去存在的价值。相反,它依然是高考作文可供选择的命题形式之一,在式微之后还会有"偶尔露峥嵘"的必然。

材料作文可以说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常青树"。材料作文是跨界的,既可以是命题作文,也可以是话题作文。所谓"新材料作文"不过是没有实质变化的一个概念而已。就命题材料而言,有虚构与真实之分、清晰与模糊之分。虚构和模糊的材料会造成审题障碍,无谓地增加考试的难度,也降低了考试的效度--本来是要考写作的,结果阅读却横插一杠子,考生先得花很大力气去解读材料的含义。

关于高考作文的体裁,似乎不应该有什么问题。都"文体不限"了,干吗还要纠结于体裁呢?其实,"文体不限"不过是个美丽的"陷阱"。"不限"不等于"不要";"不限文体"不是说随便怎么写都可以。有的人误解了,掉到"阱"里去了,写出个"四不像"的文章,当然就拿不到高分了。中学语文教学,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强调三大文体,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是传统的老说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文章分为:记叙性文章、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常见应用文以及虚构性文学作品。估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会沿用这样的说法。高考作文的体裁也将在这个范围之内找到它的归宿,而不会因为"不限文体"而允许考生自作主张,随便乱写。

大家都去关注形式了,内容却被丢在一旁不受待见,最不应该忽视的作文试题的内涵被忽视了。内涵,就是主旨,是底蕴,是思想,是灵魂。形式是有形的,起码有个抓手,一抓还可以立竿见影。内容是无形的,不好抓,也很难立马见效。当急功近利成为一种时尚的时候,作文试题内涵被忽视也就再正常不过了。没有内涵,没有底蕴,没有灵魂,而想要写好高考作文拿到高分,则无异于缘木求鱼、水中捞月了。

以上是我们"围观"高考作文试题的几个视角。透过这几个视角,我们来看看2017年的高考作文试题。2017年高考有10道作文题闪亮登场。包括全国卷三道题,北京卷两道题,上海、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卷各一道题。这些作文题让我们看到了新的气象、新的希望,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和思考。

一、突出特点

1.命题形式

属于命题作文的有北京卷("说纽带""共和国,我为你拍照")。

属于话题作文的有全国卷Ⅲ("恢复高考40年")、上海卷("说预测")、天津卷("重读长辈这部书")、江苏卷(以"车"为话题作文。有人把它归为材料作文,其实题目并没有给出什么材料,只是有关"车"的一些提示语)。

属于材料作文的有全国卷Ⅰ(围绕关键词作文)、全国卷Ⅱ(围绕名言名句作文)、山东卷(24小时营业书店)、浙江卷(读三本大书)。

需要自拟题目的有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自拟正标题)、上海卷、山东卷、浙江卷、江苏卷、天津卷。明确规定文体的只有北京卷(一道题要求写议论文、一道题要求写记叙文)。2017年基本没有出现"不限文体",而代之以"明确文体",提醒考生必须考虑文体特征,写什么就要像什么,不能"四不像"。10道题目中,北京卷是"二选一"。这一方面增加了考生的选择余地,另一方面会让考生在犹豫不决中花费不少心思和时间,正所谓"双刃剑"是也。

2.材料作文

2017年材料作文的"材料"一改往年篇幅冗长、内容虚构、指向模糊的特点,而呈现出短小明了、主题集中、没有阅读障碍的新气象。曾记否,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长期被按照某个特定立意随意编造的"寓言"所垄断,这些非经典的"寓言"的主角大多由各种小动物来担当。以人类为主角的"寓言"又编得太假,经常会闹出常识性的笑话来。有的材料故弄玄虚,让考生伤透脑筋。例如,2015年湖南卷作文材料: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憩息场所。飞禽、走兽们经常讲它们旅行的见闻,大树听了,请飞禽带自己去旅行,飞禽说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请走兽帮助,走兽说大树没有腿,也拒绝了。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了甜美的果实,果实中包着种子。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有几位考生能一眼看透命题者的深意呢?

2017年高考的作文材料,从凌空蹈虚变得脚踏实地,从晦涩难懂变得简洁明快,几乎没有什么阅读障碍,考生可以直接进入写作状态,而不必在解读材料上煞费苦心揣摩题意。山东、江苏、浙江卷的材料(或提示语)不过两三行,且都是接地气、生活化、清清楚楚一看就懂的大白话。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可以说开创了材料作文的新境界,其材料不再是连续性或非连续性阅读文本,而是精选的"关键词"和名言名句。这让许多猜题的人大跌眼镜,昭示着材料作文的新形式已经问世。

3.试题内涵

2017年高考作文试题的新变化主要还不是形式方面的,而在于作文试题内涵更具时代性、现实性和人文性,更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贴近核心素养,更符合人才培养的大目标。这一点,全国卷Ⅰ、全国卷Ⅱ表现得尤为突出。

全国卷Ⅰ给出的12个"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时代气息扑面而来,中国特色一览无余。以此为例,向外国朋友介绍当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既关注祖国发展变化,又关注多元文化交流。视野开阔了,自然情怀天下,志存高远。

全国卷Ⅱ给出的6个名言名句,出自古今经典和历代著名诗人、作家、政治家、革命家,是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表达的典范之作,形象鲜明,思想深刻,极大地融入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是应该"嵌"入学生脑子里的民族文化基因。

另如北京卷第二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也是正面引导、憧憬未来、令人心潮起伏的好题目。天津卷("重读长辈这部书")、浙江卷(读三本大书)异曲同工,都在"读无字之书"上做文章,而延续了高考作文修身养性、励志图强、生命成长的老传统。

4.思维能力

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是核心素养的基本要义。写作便是培养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2017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体现出对核心素养的重视。思辨类作文,就是运用逻辑推理,在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的过程中,认识事物,发现规律,用文字来表述思辨的过程和结果。上海卷的"说预测"、北京卷的"说纽带",都具有两面性或多面性,都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辨,去阐释,去表现。北京卷还规定必须写成议论文,从表达方式及文章结构上提出要求,把思维能力考查具体化了。全国卷Ⅰ的两三个关键词、全国卷Ⅱ的两三个名言名句,需要从一定的标准和角度去分析、去分类,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关性,然后才能立意构思,具有一定的思辨难度,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与发达国家高考作文比较,我们对思辨能力的考查相对薄弱,还有提升空间。国外十分注重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考查,我们基本还是一个空白。

思辨能力之外,想象能力也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象力是最美丽的思维火花,是一切创新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试想一下:一个人失去了想象力将会怎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失去了想象力又将会怎样?但是,历年高考作文很少有想象类的试题,只有北京卷是个例外。

2015年北京卷: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有无数英雄人物: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黄继光、邓稼先……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中华英雄令人钦敬,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榜样。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

2016年北京卷:书签,与书相伴,形式多样。设想你有这样一枚神奇的书签:它能与你交流,还能助你实现读书愿望……你与它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

2017年北京卷: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北京卷坚持想象作文并形成传统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这体现出一种理念和追求,应该给予肯定和点赞。据北京阅卷负责人介绍,仅有不到40%的考生选做"共和国,我为你拍照",说明学生不善想象、不善叙述、不善描写,已然是不争的事实。

二、存在问题

1.全国卷Ⅲ作文试题值得商榷

这个题目的最大问题是与考生的生活实际有较大的距离。201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具有标志性的纪念意义。提示语说:"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这一切与今天坐在考场里的考生有关系吗?是他们的经历和体验吗?是他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吗?试题给了两个副标题:"我看高考"和"我的高考"。以高中生的阅历、能力和学习内容来看,他们只是一个应试者,不管试题好坏,也不管高考制度如何变革发展,他们只能面对当下的"这一届"高考,而不是思考高考本身。那么,你让考生怎么去"我看高考"。坐在考场的考生是第一次参加高考(少数复考生除外),此前都是在备考,你让他们怎么写"我的高考"?所以,"我看高考"和"我的高考",对于考生来说,都是无经历、无体验、无感受的"三无"题。命题者站在经历者的立场,出下这样的作文题,他自己可能有话说、有感慨,而考生呢?岂不真的要做无米之炊了?从网上我们看到有些参加过1977年高考的上了年纪的人看到这道作文题很激动,写了许多回忆性的文章。可是,今天的考生激动得起来吗?难怪有专家评论说,这是教育行政官员的话题,学生无话可说,或只能说些套话,因为应届毕业生没有高考经历,对此难有深刻的认识。何况恢复高考是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重大事件,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考试问题。把这样一个问题抛给考生,实在有失公允。

2.全国卷Ⅱ作文题难度较大

6句名言名句中,有的比较陌生,比较难懂。要写好这篇作文,先得找出有关联的两三句话,还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积累,有良好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能在价值观和文化层面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这对于多数考生来说,的确是有些难了。

3.浙江卷略见瑕疵

"心灵之书"与"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不属于同一层级的概念,是不能并列的。"心灵之书"也是"无字之书","无字之书"可以涵盖"心灵之书"。

三、启示和思考

1.高考作文试题应具备的内涵

高考作文试题将坚持和发展现实性、开放性、思辨性、人文性的特点熔于一炉,这也是作文试题本应具备的内涵。写作教学要关注命题内涵,不要过多关注命题形式,把力气花在提升文化修养和思维能力上才是正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生命,滋养作文,学习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表达,是写好高考作文的根本所在。这既是对考生的挑战,更是对语文老师的挑战。

2."写什么"永远比"怎么写"更重要

考场上,考生最怕的是拿到作文题不知道该写什么。王荣生先生《写作教学教什么》一书中说:"写作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唤起、生成、转化已有生活记忆和经验的能力。"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观察、多阅读、多思考来增加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并适时地唤醒、激活这些积累,使之转化为写作素材。如果把"怎么写"放在首位,以为只要掌握了某些方法技巧秘籍,就可以答遍天下作文题,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应该谨记叶圣陶先生的教导:"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以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

3.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读书让我们高贵,在读书中寻找民族的文脉、精神的滋养,也可以找到作文的典范,提升审美的情趣和能力。审题,就是阅读。会阅读的人才有可能会写作,会写作的人一定会阅读。阅读是走进写作的最佳路径。美国的作文教学论著《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就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也有类似的观点:"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培养写作兴趣,发展写作能力,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专门性的写作训练更有效。"

4.高考作文的突破口在于选材独特化、语言个性化

作文立意上要有突破是很难做到的,能写得深刻一点就不错了。但在选材和语言上却可以有所作为。素材讲究陌生而不陈旧。语言讲究个性而不老套。陌生素材来自生活,"素材库"里的那些材料已经不新鲜了。个性语言来自朴实,不要堆砌华丽辞藻、滥用修辞手法、刻意雕琢修饰,那不利于表达真情实感,而有可能滑向假话、套话、空话的泥坑。

5.作文是用来表情达意的,不是用来考试的

既要改革写作教学,更要改革高考命题。命题与应试不是相互对抗的博弈,而应追求培养人才的双赢。写作教学和作文命题都要回归本真。命题要把握正确的引导方向。语文教师要把对写作教学的认识从教学方法的层面提升到教育理念的高度,认清写作的本质和规律,从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深化写作教学改革;把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从写作技巧的层面提升到心智情感的高度,让写作教学成为促进学生思想进步、精神成长、人格提升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以人为本,以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为内容,以创意表达为目标的写作教学新观念、新策略。

(本文选自《2017新作文高考特快——全国满分高分作文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7.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