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智多谋名垂青史(足智多谋明哲保身)

张良(图一)出身贵族,饱读诗书是刘邦的军师与智囊,是当时的三大帮手之一。他足智多谋,经常救刘邦于危难之中,为刘邦打天下献计献策,就像三国时的诸葛亮一样。他是一位智多星,每次遇到难题他总能想出解决的办法,运筹帷幄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刘邦的统一大业与他的智慧分不开。他为大汉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为什么当初的三大帮手的两个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刘邦的制裁,萧何入狱、韩信被杀,而他却能够明哲保身,功成身退呢?不管是什么原因从这我们都能看出张良的聪明才智,在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之后能够全身而退,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么他为什么能够退出朝廷的职位之争呢?是他看得远,还是看得开?还是他对权力对职位的不在乎?还是有其他的原因的?但是不管原因是啥,他的聪明和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也可以说是他的聪明与能力救了他。

足智多谋名垂青史(足智多谋明哲保身)(1)

张良

张良的聪明才智,足智多谋体现在他在刘邦身边当军师这一角色。历史上典型的事件就是他在鸿门宴上使用计策救了刘邦,这次逃脱使得刘邦能够快速发展成能够和项羽决一死战。当时项羽得知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就摆下“鸿门宴”邀请刘邦前去,张亮知道此去十分凶险,但是他当时事先知道了这件事他本可以走不顾刘邦的生死,然而他却没有那样做,而是留下来帮助刘邦,为刘邦出谋划策想出了应付之法。最终刘邦成功逃脱了鸿门宴,通过这次之后刘邦对张良更加的尊敬。对他更加的重用。

足智多谋名垂青史(足智多谋明哲保身)(2)

鸿门宴

能全身而退离不开他的忠心。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刘邦能够成功打败项羽与张良的这条计策有很大的关系。当时刘邦无法与项羽抗衡就答应项羽占据在关中,刘邦听从张良的计策一面利用关中的天然地势和肥沃的土地,休养生息,大量补充粮草。一面又派人修建栈道,运送这些物资,以便将来的不时之需。张良的这条计策很好地解决了后来战争中粮草短缺的问题,二项羽的失败就是因为后备粮草供应不足而覆灭的,从这可以看出张良看得远想得多,从整个大局考虑。还有一件事足以体现张良的大智慧,当时刘邦被项羽困在亥上,而韩信却一路高歌猛进,战无不胜,当听说韩信要自立为王,刘邦怒不可竭。而张良献计让刘邦写信先封韩信为齐王并让他前来帮助。当韩信看到信后十分高兴就赶快前来助阵,最终他们反败为胜。刘邦终于一家独大,自立为王。

足智多谋名垂青史(足智多谋明哲保身)(3)

明修栈道

张良的退隐而没有被杀还与他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有关。当刘邦称帝,天下已定的时候。他并没有像韩信一样向刘邦要权力和职位,也没有像萧何一样在朝中充当好好先生一职。他选择的是时,不再关心和参与朝中的事。因为他知道刘邦的猜疑心重,总有一天会将各路诸侯一一消灭。果然最终韩信被杀,萧何入狱。从这可以看出张良对官位对金钱的不在乎;这在当时刘邦带兵攻进咸阳就可以看出,当时所有士兵都被皇宫的金银财宝迷惑,连刘邦自己也不例外。于是他劝谏刘邦天下未定,怎能享乐,刘邦恍然大悟。这就体现了张良的大智慧和视钱财如粪土。

足智多谋名垂青史(足智多谋明哲保身)(4)

救刘邦

张良智慧还在于他的大局观。当时刘邦宠爱后宫一位妃子,想要废了当今的太子。这时太子的母亲前来求助张良,张良知道刘邦早已病重这个时候如果废了太子,吕后势必会造反,所以他上书劝谏皇帝。最终惠帝登基,张良自此也退出朝廷,过着隐居的生活。

足智多谋名垂青史(足智多谋明哲保身)(5)

张良泛舟

张良没有像其他诸侯被杀或者入狱而是全身而退,不仅与他个人的聪明才智有关,同时也与刘邦对他的尊敬,因为他多次帮助刘邦挽救他的性命,不管是在鸿门宴上还是在被项羽围困中。在这种危难时刻陪伴在身边的总是张良。张良的聪明才智在于他自己的人生追求他不像其他人一样帮助刘邦是为了贪图富贵,为了钱财。张良一心辅佐刘邦是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天下为己任,想要让百姓不再饱受战乱,从他对刘邦劝谏的休养生息和对刘邦欲废除太子的上书就可以看出。张良能够逃脱被杀总结起来就是他的智慧、人生价值、对权利对职位的不在乎。因此他能够躲避杀害全身而退,那么大家对于张良全身而退有什么想说的呢?

足智多谋名垂青史(足智多谋明哲保身)(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