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作家(作家在线孙会昌)

■ 孙会昌

煎饼作家(作家在线孙会昌)(1)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吃过自家摊制煎饼的人都见过鏊子,鉴于贫困和生活习惯,此物件并非家家都有。鏊子是从古代相传下来制作煎饼的一种生铁工具,尤其是山东沂蒙山一带较多使用,其状圆形,大小不一,中间微凸,有三只短足。

在我的记忆里,俺村孙家大院几十户人家,只有庆菊奶奶家有鏊子。据说,这只鏊子是她从娘家费县几百里外带回来的。四十多年过去了,鏊子早已不见了踪影,但用鏊子摊煎饼的场景,我却记忆犹新。

那时,生活稍好些了。傍晚,奶奶从前大门借来鏊子准备摊些煎饼,犒劳犒劳整日在田间劳作的大人和两个不到十岁的孙子。奶奶常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正是长身子骨的小男孩,光汤汤水水的可不行,得换换花样,让他们吃饱扛饿的干粮才行”。

煎饼作家(作家在线孙会昌)(2)

在院子里找一块不碍事的空地,我和弟弟按奶奶的吩咐找来六块红半砖头,在鏊子三足印在地上的痕迹上,两块一摞摆成等边三角形,再把鏊子支在砖摞上,凸面朝上,我在灶房里拿来火柴,抱来麦秸和棉花柴,等奶奶生火。

不知道什么时候,奶奶把半瓷盆玉米面糊早已活好,从里间屋里端了出来,我和弟弟跑着搬来三个小板凳放到鏊子边,一人一个坐。只见奶奶娴熟地擦燃火柴,在鏊子下生起了火,火苗映红了我们期盼的笑脸。

等鏊子温度高了,只见奶奶麻利地用左手搲了一大长把勺子玉米面糊,倒在鏊子边上,右手用木制刮板轻轻、均匀、薄薄的刮,一圈一圈快速地把圆心补齐,再看先摊的边上的一层玉米糊,冒出了热气和玉米香味,馋得我狠狠地咽了一大口涎水。

煎饼作家(作家在线孙会昌)(3)

整张煎饼直径约30厘米,圆圆的,薄薄的,很均匀,像天上圆圆的月亮。奶奶用抢刀把煎饼一边抢起,放下抢刀,双手提着抢起的煎饼边,以约10厘米的宽度,三下把整张煎饼折为长条,长条两头再以约15厘米对折。哇赛,一张约15厘米长、10厘米宽,散发着玉米浓香的煎饼放在了盖垫子上。我迫不及待地伸手欲拿,奶奶忙嗔道:“等会,刚下鏊子太热,小心烫了你的爪子,凉凉再吃!”奶奶说着,添柴,再摊下一个。

这个活看似简单,但两手却不能闲。烧的是棉花柴,火大小都不行,需不停地往鏊子底下均匀喂柴,煎饼宜薄,摊的速度要快要匀,这样不至于边焦煳,中间还夹生。有下地归来路过我家门口的邻居,闻着香味,来到我家三三两两的驻足围观,议论纷纷,叽叽喳喳稀罕的不得了。奶奶慷慨地笑着把烙好的煎饼让他们品尝。他们说:嗯,真好,又香又酥又脆,等天空闲了,借这个鏊子也摊摊。

摊好的煎饼一个压一个地往上摞,不一会儿,奶奶摊好了一大盖垫子。我家用来卷菜吃,摊开煎饼,把炒好的土豆丝、大白菜,还有自腌的辣椒咸菜,放在饼上,再卷成结实的圆筒,把底部往上一折,防止菜汁滴淌,主食与副食完美相结合,大口咬食,绝对美味也!

煎饼作家(作家在线孙会昌)(4)

如今,我国已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甜美,各种精制美食也令人目不睱接,舌尖上的中国栏目也进入了千家万户,但童年摊煎饼的记忆始终在我的脑海里萦绕,家庭的养育恩情更不忘怀!

作者介绍:孙会昌,男,52岁,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齐鲁书画协会会员(左笔),平阴县文化之星,十佳泉城学习之星,山东省百姓学习之星等。

煎饼作家(作家在线孙会昌)(5)

编辑制作:滑溜,本名刘健。憨派文学创始人,著有憨派文学奠基之作《滑溜》一书。《中国憨派文学》主编。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

煎饼作家(作家在线孙会昌)(6)

《中国憨派文学》:

主编:滑溜

编辑:鱼七秒

邮箱:884714466@qq.com

壹点号 《中国憨派文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