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

继续学习《论语·里仁》

先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1)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释义:

(1)喻,通知、告也。——《广雅》

(2)贤:贤,古文臤,臣为顺从的眼睛,又为能干的(右)手;后加上贝。本义:善良、劳累、多财。

孔子说:“君子重义,小人重利。”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其学习,看见不贤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不贤的行为。”

解析:

这后面几段都是对“吾道”的阐释,因为这后面好几个都是讲过的,在这里重讲主要对“道”的内涵罗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说“吾道”包含有义与利的关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说“吾道”为学的精神。

义利之辩论题太大,这里不作讨论。但是不管是“喻于义”还是“喻于利”都是价值标准。取义,取利,还是取义和利都是一种价值选择。

关于学的问题, 这里做一个小结。

首先,学的目标是什么?前面都讲了,学做人。

其次,学的内容是什么呢?“吾道”或者说是“仁”,或者说是“忠恕”。就目前所学来看,它包含义与利,礼让,俭,学,敬,孝,耻,信,度。有一些前面已经讲过,还有一些马上要讲,但是这些都是框架,具体是怎么回事,要读完全部《论语》才能有一个映像。

他们的逻辑架构,其中已经明确的是“孝为本”,以及义是一种标准“义之与比”。

再次,学的对象是谁呢?这里说是贤。贤者,善良、劳累、多财的人,在这些方面有成就可以说是贤,善行是首先的评判标准。因为贤人是成人之人,人之标榜,所以必须自己是人才行,也是由内而外的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

前面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般人也是学习的对象,只要有长处,这里就不仅包括德行了,只要有一技之长,比你厉害的人就是你学习的对象。

第四,学的方法是什么呢?这里讲了“思齐”与“内自省”。当然“思齐”与“内自省”既是态度又是方法。前文还讲了“时习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至于善与不善,贤与不贤都是学的评判标准来判定,判定标准之一是义。

第五,学到什么程度呢?“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就像本能一样,看到好的,要老是觉得追也追不上;看到不好的,好像触及了热水烫到你手的时候,赶快缩回来。这是孔子在其他地方的话,在这里说只是便于归纳体系。

从上面我们看学,它在道之内,但是如果把它归于“仁”和“忠恕”之内就不恰当了。或者我们可以把学在“吾道”这个体系中视同“仁”同样的高度。

关注“我爱多嘴”公众号,可以看到更多精彩解释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