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

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1)

巴斯德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科学家,他被认为是医学史上最重要的杰出人物,他不仅是个理论上的天才,还是个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他一生涉及了许多领域,并创立了一整套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为近代的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巴斯德的贡献极大的推动了医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1822年12月27日,巴斯德诞生在法国东部裘拉省的洛尔镇,中学时期的巴斯德成绩很普通,但是特别爱问问题,凡事喜欢追根究底。

1843年8月,巴斯德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化学和物理的教学法。课堂上学来的知识,他都要用实验来验证。他整天埋头在实验室里,因此被称为"实验室的蛀虫"。

1849年,二十六岁的巴斯德进入巴莱的实验室一方面当助手,一方面成为博士班研究生。巴斯德在巴莱的实验室确认自己想成为化学家。

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2)

那时法国的啤酒、葡萄酒业在欧洲就很有名。但是发酵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变酸腐败的情况,这让酒商在酿造过程中承担极大的风险并且一旦发生变酸情况损失难以承受。1856年,里尔一家酿酒厂厂主请求巴斯德解决这一问题。

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3)

巴斯德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未变质的陈年葡萄酒,其液体中有一种圆球状的酵母细胞,当葡萄酒和啤酒变酸后,酒液里有一根根细棍似的乳酸杆菌,就是乳酸杆菌的繁殖使葡萄酒 "变酸"。他把封闭的酒瓶放在铁丝篮子里,泡在水里加热到不同的温度,试图即杀死这乳酸杆菌,而又不把葡萄酒煮坏,经过反复的试验,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只要把酒放在摄氏五六十度的环境里,保持半小时,就可杀死酒里的乳酸杆菌,这就是著名的"巴斯德杀菌法"(又称低温灭菌法),这个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市场上出售的消毒牛奶就是用这种办法消毒的。后来到了70年代巴斯德携家去法国南部的库列尔蒙,在那里的啤酒厂,从事啤酒防腐研究。当时普法开战,法国战败投降,当时法国的啤酒比不上德国,因此他从啤酒的酵母菌开始研究。他发现啤酒里如果掺杂有其他细菌,就会使啤酒变坏。原因找出后,法国的啤酒就做得比德国的啤酒好。

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4)

19世纪60年代,欧洲大陆的蚕卵都感染了疾病,病蚕的身上长满棕黑的斑点,就像粘了一身胡椒粉。法国的蚕丝业也未能幸免于难,每年因蚕病要损失高达1亿法郎。1865年7月,巴斯德抵达阿拉斯(Alais;养蚕重镇),亲身参与蚕病的研究。他发现是一种很小的、椭圆形的棕色微粒,感染到桑蚕和桑叶。为了证明"胡椒病"的传染性,他把桑叶刷上这种致病的微粒,健康的蚕吃了,立刻染上病。巴斯德强调所有被感染的蚕及污染的桑叶必须毁掉,必须用健康的桑蚕从头做起。他还指出,放在蚕架上面格子里的蚕的病原微生物,可通过落下的蚕粪传染给下面格子里的蚕。

巴斯德还发现蚕的另一种疾病细菌性软化病。造成这种蚕病的细菌,寄生在蚕的肠道里,使整条蚕发黑死,尸体像气囊一样软,很容易腐烂。巴斯德告诉人们消灭蚕病的方法很简单,通过检查淘汰病蛾,遏止病害的蔓延,不用病蛾的卵来孵化蚁蚕。这个办法挽救了法国的养蚕业。

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5)

炭疽杆菌孢子

1877年,法国东部炭疽病蔓延。巴斯德这时是索邦大学教授,他在调查鸡霍乱时,偶然发现与空气接触的旧培养菌的毒性会变弱。根据他的经验,这种菌可能有免疫作用,可解决法国正在流行的炭疽病。

他于是在得炭疽病病已死亡的动物身上,抽出这种细菌,且在试管培养这些细菌,使它们的毒性减得很弱。他尝试着把这些毒性减弱的细菌注射到健康动物的身上。然后过些时候,又把毒性强的细菌注射到同一只动物身上,结果发现,这只动物居然没有得病。而跟这只动物同在一群的其他动物,却有不少得了炭疽病死亡。这证明注射过的那只动物得到了抵抗这种疾病的能力。通过实验巴斯德发明了预防注射的方法,成功的打败炭疽病。巴斯德因为这个贡献得到杰出十字奖章。1882年巴斯德被选为法国研究院院士(Academie Francaise),当选研究院院士是学者的最高荣誉。

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6)

狂犬病毒

狂犬病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只要感染死亡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在如今科技发达的年代狂犬病仍然无药可救。当时没有狂犬疫苗,也没有免疫蛋白,一旦被咬伤人们束手无策。1880年底,一位兽医带着两只病犬来拜访巴斯德,请求帮助。能不能制成狂犬疫苗呢?

巴斯德和助理们,冒着危险采集狂犬的唾液,然后注射到健康犬只的脑中,健康的犬只果然马上发病死亡,历经过数次的动物实验,巴斯德推论出狂犬病病毒应该都集中于神经系统,因此他大胆地从病死的兔子身上取出一小段脊髓,悬挂在一支无菌烧瓶中,使其"干燥"。他发现,没有经过干燥的脊髓,是极为致命的,如果将脊髓研磨后将其和蒸馏水混合,注入健康的犬只体内,狗必死无疑;相反的,将干燥后脊髓和蒸馏水混合注入狗的身上,却都神奇的活了下来。巴斯德于是推断干燥后脊髓的病毒已经死了,至少已经非常微弱。因此他把干燥的脊髓组织磨碎加水制成疫苗,注射到犬只脑中,再让打过疫苗的狗,接触致命的病毒。经过反复实验后,接种疫苗的狗,即使脑中被注入狂犬病毒,也都不会发病了!

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7)

1885年,一位几乎绝望的母亲,带着被狂犬咬伤的9岁小男孩约瑟芬(Joseph Meister),来到了巴斯德实验室门口,哀求巴斯德救救她的孩子。为了不眼睁睁看着男童死去,内心极其矛盾的巴斯德最终决定为约瑟芬打下人类的第一针,这时距离约瑟芬被狗咬伤已经四、五天了,巴斯德在1 0天中连续给少年注射了十几针不同毒性的疫苗。每天晚上,焦虑的巴斯德彻夜不眠的等待,1个月过去了,少年健康如常,终于安然返回家乡。

1895年9月28日,72岁的巴斯德在维伦纽夫.勒伊丹(Villeneuve L'Etang)去世。

差不多有半个世纪,科学世界是由他主宰,其中有四分之一,是在他半身不遂的情况下,往前冲的,现在他已经与世长眠,他的精神、遗留的知识和造福人群,永存在人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