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灾后是否往往伴随虫灾(罕见澳大利亚洪灾)

近期,外国社交媒体上出现了“蛇鼠一窝”的照片引发了热议。

洪灾后是否往往伴随虫灾(罕见澳大利亚洪灾)(1)

绿青蛙和老鼠趴在了一条蛇身上。前后两张照片,蛇的姿态是不一样的,可见这条蛇是活的!蛇的周围全是水,半个身子露在外面,显然老鼠和青蛙躲在它身上是为了求生,防止被水淹没。

洪灾后是否往往伴随虫灾(罕见澳大利亚洪灾)(2)

蛇鼠一窝,指的是两个有交集的人,做坏事的行径如出一辙。而在现实中,蛇鼠不可能一窝。我们看下面这张图:

洪灾后是否往往伴随虫灾(罕见澳大利亚洪灾)(3)

该图来自于生物书,有关“食物链”的章节。从图中可以看到,蛇以老鼠、青蛙为食,是它们的天敌。现实中也是如此,老鼠和青蛙对于绝大多数蛇来说是美味,因此“蛇鼠一窝”的画面非常罕见。

澳大利亚洪灾

“蛇鼠一窝”的照片拍摄于澳大利亚,这只是洪灾中的一个缩影。近期,澳大利亚正经历近10年来,最为严重的洪涝灾害。据外媒报道,罕见的强降雨持续了近一周,目前已经造成了至少9人死亡,数万人撤离家园。

洪灾后是否往往伴随虫灾(罕见澳大利亚洪灾)(4)

在新南威尔士州利斯莫尔市,有一副相似的画面。一座拱桥被洪水吞了大半,大量居民和动物在桥上被困一夜。有些人可能会说,为什么傻傻地在桥上等着?涨水之前赶紧跑啊!看看桥下的家园,其实他们已经无路可退。

洪灾后是否往往伴随虫灾(罕见澳大利亚洪灾)(5)

受连日强降雨影响,昆士兰州多地河流水位迅速上涨,淹没了两岸的房屋,导致近6万户家庭断电。目前,澳大利亚的灾情尚未结束,引发这场罕见洪灾的云团还在不断积累水汽,并向南缓慢移动。这意味着灾情将继续扩大到澳大利亚更多地区,上面的剧情还会在更多地方上演。

为什么会出现“蛇鼠一窝”?

在洪灾中,能把蛇身当船的老鼠和青蛙很少。想想看,青蛙可是会游泳的,但却跑到蛇身上,说明它早就游累了,很久很久没有找到可以歇息的“陆地”。由此不难想象,很多小动物会在洪灾中丧生,特别是那些长期居住在洞穴中且不熟悉水性的动物。

洪灾后是否往往伴随虫灾(罕见澳大利亚洪灾)(6)

当大量小动物的尸体漂浮在水面上,那么蛇就很容易吃饱饭。因此,相对于在水中浪费能量,使劲扑腾,捕捉背上早已吃不下去的食物,蛇更想找个高处休息一下。这也是为什么在南方一些地区,持续多日降雨后,常常会有蛇出现在大户人家家门口的新闻,因为门槛高。真是应了那句话:灾难面前众生(人人)平等。

更危险的事情还在后面

澳洲大陆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在大约1.7亿年前,澳洲与如今的南极、印度、新西兰板块组合在一起,称为东冈瓦纳大陆。大约在5300万年前,澳洲大陆逐渐分离出来,从此与其他大陆隔绝,动物们走上了独特的演化道路。

洪灾后是否往往伴随虫灾(罕见澳大利亚洪灾)(7)

与其他大陆相比,澳洲动物间的军备竞赛没有那么激烈,演化速度也很慢。很多物种保持着大量原始的特性,出现了其他地方少有的有袋类哺乳动物。

特别是澳大利亚,土地广袤,但荒漠占了一大片,植被还不茂密。由于资源相对较少,大型掠食者演化成功率较低。没有高等动物的威胁,这里反而成了低等动物的天堂。兔子、野猫、野狗、野猪、骆驼,甚至连蟾蜍到了那都能泛滥成灾。

洪灾后是否往往伴随虫灾(罕见澳大利亚洪灾)(8)

不过,在人类没有将外来动物带来之前,这里的肉食动物活得并不轻松。面对一马平川的陆地,相对奔跑追逐,一击命中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澳大利亚很多动物在演化上,偏向于“用毒”来提高捕食成功率。而被捕食的动物则不断提高自身的抗毒能力,因此在协同进化,很多动物演化成了毒物,而且越来越毒,其中就包括毒蛇。

洪灾后是否往往伴随虫灾(罕见澳大利亚洪灾)(9)

有人说“天下毒蛇尽归澳”,这话有点夸张,但在世界上最毒的蛇有一多半都在澳大利亚。例如:内陆太攀蛇、东部拟眼镜蛇。而身上驮着老鼠和青蛙的黑虎蛇也在全球最毒的蛇排行榜前十。而且,在人类将外来动物带进来之后,蛇的食物逐渐多了起来,也开始泛滥。

洪灾后是否往往伴随虫灾(罕见澳大利亚洪灾)(10)

在蛇多的地方,洪水过后,往往会出现蛇灾。因为,蛇所处的洞穴位置较低,即使洪水过去几天,依旧灌满水,往往会将人类的建筑物当作避难所。它们可能会在洪水下降之际,从水中顺着门窗、排风口、管道游进人类的居所中,然后躲藏在不易被人发现的柜子、床头、储藏室之中。

洪灾后是否往往伴随虫灾(罕见澳大利亚洪灾)(11)

当人类回来收拾烂摊子时就会与它们相遇。虽然这些毒蛇吃不了人,但它们往往会因为害怕、自保或受激而发动攻击。澳大利亚的蛇本就又多又毒,因此十分危险。(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