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格物致知是什么观点(王阳明如何理解)

王阳明格物致知是什么观点(王阳明如何理解)(1)

王阳明自贵州修文龙场悟道,明确“心即理”,领悟格物致知之旨后,证之《五经》,无不相合。那么,从阳明心学的立场,是如何理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呢?

“格致诚正”是儒家经典修身工夫,出自《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格物

王阳明训“格”为“正”,格物,就是正物,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这个“物”,也不是物体之物,在阳明心学体系里,物的定义是“意之涉着”为物,也即是事,因此,正物就是正事。

格物,究竟如何格呢?

阳明心学思想中,能够一以贯之的“头脑”所在是“致良知”。良知乃是天理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良知既是天理,自是至善,然而,由于人与外物相接,难免有得失毁誉牵扯,良知容易被私欲遮蔽。当一念发动,良知的判断功能识别出是非善恶后,就需要“为善去恶”的格物工夫,也就是善的要存养,恶的要克除,就达到了正其不正以归于正的目的,所以格物又叫“正念头”。

致知

这个“知”,不是知识的知,是良知之知。致知,就是致良知,即将良知致于事事物物上。

怎样才算致知呢?

“物格而后知至”,就是我们格物的过程或者格完物,自然就是致良知的过程,物格完了,良知自然也“致”完毕。

所以,格物其实也就是致良知。这是王阳明作为一代宗师厉害的地方,自他晚年提出“致良知”的核心思想后,一切儒家经典都是在为他这三个字做注解。

诚意

“知至而后意诚”。

在王阳明的心学字典里,诚意不只是朱熹所说的“不自欺”那么简单,他是要实实落落去做,着实去致良知,才算得上诚意。

正心

在《传习录·答聂文蔚》篇中第一八七条,王阳明明确说“着实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

意必固我,出自《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意,是主观猜测;必,期必,对于事情的发展,期望其必定成这样或那样。无期必,就是知命;固,固执己见;我,私心。无私心,是有志于道的表现。

阳明的意思,就是要在致良知的康庄路上正其心,消除“意必固我”四种障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