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维山中诗行书(林散之草书李洞)

唐王维山中诗行书(林散之草书李洞)(1)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等。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60岁开始专攻草书。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 论怀素草书》、《毛泽东词 清平乐 六盘山》、《自作诗 论书一首》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林散之草书《李洞 山居喜友人见访》,立轴,尺寸为100×33㎝,约3平方尺。落款铃铃同志属,八十一叟,散耳书。名章是散之私印(白文)、散之信玺(朱文)。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裱工精湛,十全品相。作品正文内容是:

入云晴劚茯苓还,

日暮逢迎水石间。

看待诗人无别物,

半潭秋水一房山。

李洞,晚唐诗人。字才江,西安人,诸王孙也。李洞很崇拜老师贾岛的诗,专门为老师铸像,供奉如神。昭宗年间,李洞三次报考三次落榜,心情孤僻,贫寒多病,在出游四川的途中去世,留下诗三卷,代表作是《赠唐山人》 。李洞的诗诮其僻涩,不被大众认可,只有叫吴融的诗人说好。后来,李洞被称为“苦吟诗人”。这首诗的大意是,天晴云高采挖茯苓回来,傍晚在山间溪旁见到了朋友。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他,只是潭水房山的秋色美景。

唐王维山中诗行书(林散之草书李洞)(2)

林散之草书《李洞 山居喜友人见访》 陈晓彬收藏

唐王维山中诗行书(林散之草书李洞)(3)

林散之草书《李洞 山居喜友人见访》 (特写)

林散之草书《李洞 山居喜友人见访》,1978年创作,是精品之作。请看第一行第二个字,咋一看不知道是什么字,细看上下文才知道是一个“云”字。不懂书法的人肯定认为这个字是败笔,像一个墨团。其实不然,林散之用的是涨墨法,文中的第三个字“晴”和第九个字“暮”也是如此。用涨墨法,线条鲜活灵动,对比强烈。再看第三行的“潭”字,林散之是用枯笔干擦出来的,丝丝点点,基本无墨。这个“潭”字与“云”字却却相反,“云”字是墨浓墨多墨湿,还向外洇渗。这就如同天气,有时北方大旱,南方却大涝。由此可见,林散之的用墨功力十分了得。

唐王维山中诗行书(林散之草书李洞)(4)

林散之草书《李洞 山居喜友人见访》 (局部)

这里要指出的是,林散之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漏了一个“迎”字。书法家在处理漏字时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直接在漏字的地方添加一个小字,使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后来补上去的。另一种是在正文的后面,写上漏掉的字,要小一点。最后一种是写在落款的位置,通常写着“脱下×字”。这幅作品,林散之用的是第二种方法,把“迎”字写在正文的后面。关于书法作品中的错漏问题,有些人说是瑕疵,但对收藏家来说却不是,相反还是作品中的一个亮点。拍卖会上,不少有错漏的作品都是高价落槌。“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中的涂改、错漏一直被传为佳话。

我多次拜观林散之草书《李洞 山居喜友人见访》。最早是2016年6月在南京夫子庙西市经典画廊,这幅作品挂在画廊最显著的位置,一进门就能看到。我每次去画廊与老板陈晓斌交流书画行情前,都要拜观这幅草书。2019年8月,经典画廊搬到夫子庙古玩城五楼,在那里我也欣赏过这幅作品。

唐王维山中诗行书(林散之草书李洞)(5)

王罡在欣赏林散之草书《李洞 山居喜友人见访》 特邀摄影师陈希 摄

林散之草书《李洞 山居喜友人见访》,2021年5月19日刊登在《中国书画报》第13版。

林散之草书《李洞 山居喜友人见访》,现由陈晓彬先生收藏。

唐王维山中诗行书(林散之草书李洞)(6)

作者简介:

王罡,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大学本科,哲学学士,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