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人该不该引起家长重视(孩子打人)

孩子打人该不该引起家长重视(孩子打人)(1)

宝宝的每一步成长,都是对爸爸妈妈的考验,社交这道坎更是不用说,让多少家长操碎了心。

其乐融融的你友我爱,只能是昙花一现,你来我往的武斗场景,才是永恒的主题。

这种场面该怎样处理,实在是很考验爸爸妈妈的智商、情商。

今天让小编就带你聊一聊:如何良好的处理“孩子之间的战争”?

情景一:如果你的宝宝打了别人,该怎么办呢?

1.首先要弄清宝宝“打人”是不是真的攻击行为。

家长听起来可能觉得这不是废话吗,打人还不是攻击?但事实上不少家长的判断真的会有偏差。

宝宝刚开始彼此交流的时候,还不能很好的运用语言,更多的是从肢体接触开始。

孩子打人该不该引起家长重视(孩子打人)(2)

3.如果是大一些的宝宝,在被制止时有喊叫、哭闹等激烈的反抗情绪的话,家长可以尝试下面的方法:

方法1:蹲下来直视宝宝的眼睛,严厉的告诉宝宝不可以,然后把他抱起来,让他后背朝向你坐在你的腿上,一直到他安静下来为止。

方法2:让宝宝坐在单独的椅子上或者一个比较无聊的地方,在他可以保持安静不再乱动后结束这次的教训,并且告诉他正确的行为是什么。

方法3:暂时让将宝宝和其他孩子隔开,同时不要太关注他,不要给他玩具,也不要跟他玩。等到宝宝平静下来,再告诉他怎么做才对。

注意:

采取上面这些方法时,注意在教训结束后要给宝宝正面的关心,让他了解正确的行为方式的同时,也确认爸爸妈妈依然爱他。

虽然宝宝的不当行为需要管教,但有些被家长常用的方法是不起效果的。

孩子打人该不该引起家长重视(孩子打人)(3)

哪些方法对宝宝不起效???

× 方法1:激烈的语言批评或无奈的任他为所欲为,都会助长宝宝的脾气。

√ 方法1:家长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平静的将宝宝带到没人的地方是最快的解决方法。

× 方法2:宝宝不明白复杂的解释,反复跟他讲太多大道理,导致宝宝烦躁。

√ 方法2只需要让他明白,这种行为是错的,虽然你能理解他的感受,但必须明确不可以用攻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 方法3:急于马上让宝宝道歉,他激动的时候很难接受去道歉这件事。

√ 方法3:等宝宝冷静并接受教训后再敦促他去道歉。

当场给他一点小教训(这里指的教训是前面提到的方式,而不是打骂)不要延迟,如果你在宝宝犯错后,等上一个小时再教训他,他是不会把教训和自己刚才的错误行为联系起来的。

好了,家长们知道怎么管自己的宝宝了,但万一自己的宝宝是被攻击的一方,家长又该怎么办呢?

情景二:宝宝被小朋友打了,怎么办?

1.首先不是真的恶意攻击,你就应该两眼望天,让宝宝自己解决。

宝宝们之间有些肢体接触是很正常的,更多带有游戏和试探的成分,是交往过程中必然的磨合过程。

没有太多“吃亏”不“吃亏”的概念在里面,即使看起来是“被攻击”的宝宝,往往也并不觉得自己“被欺负”了。

家长应该坦然一些,不要过度地参与。

宝宝不可能永远都活在家长的庇护下,他需要有机会学着独立摸索如何交往,找到恰当的“度”。

大人要做的是尽到监护人的责任,确保宝宝的基本安全就好了。

孩子打人该不该引起家长重视(孩子打人)(4)

2.当宝宝受到影响情绪的攻击行为时,家长可以适度介入

比较小的宝宝如果被攻击后有哭闹,家长应该及时把宝宝和攻击他的孩子分开,然后给予安抚和共情。

可以抱着宝宝告诉他,爸爸/妈妈很理解他为什么哭了,这件事确实会让人不高兴。

然后告诉宝宝可以有别的选择,比如玩另一个玩具或去看看一朵新奇的小花,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如果是大一些的宝宝,受到攻击后情绪有变化,或向家长求助。

家长可以问问宝宝感觉哪里受了委屈,告诉宝宝爸爸/妈妈知道他很难过,被别人欺负不是他的错。

教他以后避免的方法!

√方法1:比如直视想动手的人的眼睛,大声告诉别人“你不可以打我”,或者直接走开。

√方法2:也可以教给他更多的社交技巧,比如学会提议轮流玩玩具等等。

×方法:避免出现直接替孩子出头这样的处理方式,那样并不会让宝宝学会如何处理问题。

一般情况下,遇到宝宝与其他小朋友有冲突,原则上还是建议大人不予干预。

或者只是进行情绪安抚、共情,这样宝宝会更快的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真的遇到很激烈的打斗,爸爸妈妈可以及时把双方分开,让他们各自冷静,一般宝宝们会很快和好,友谊的小船重新扬帆起航啦~

孩子打人该不该引起家长重视(孩子打人)(5)

不论是打人还是被打,其实都是宝宝成长的一种经历,是孩子们之间进行社交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更多的是需要平和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想想那些一边拍打宝宝一边大叫“我早就告诉你不许打人”的情况,多么讽刺。

所以请相信宝宝有能力学会处理逆境,也给他时间和机会通过尝试和犯错误来完全理解这些规则吧。

父母们不宜过多的干预,孩子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给他机会锻炼吧!

------------------------------------------

想知道更多优质育儿的知识,就赶快关注“崔玉涛育学园”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