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高松简历(高松院士任中大校长)

中山大学高松简历(高松院士任中大校长)(1)

中山大学迎来新校长高松。 通讯员 华轩

人物名片

高松,男,汉族,1964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1988年7月参加工作,理学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2018年10月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21年11月,高松迎来新职务——中山大学校长。

11月19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在中山大学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任免决定,高松同志任中山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因年龄原因,罗俊同志不再担任中山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职务。南都记者梳理发现,中大连续三任校长均为中科院院士,而且,此前多任校长的专业都与物理或化学相关。

在华南理工大学任校长期间,高松推出“新工科建设F计划”,布局新工科专业。担任中大校长后,如何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学校的整体发展,令人期待。

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

记者了解到,在罗俊担任中大校长期间,学校整体办学与发展有所提升。

《中山大学“十四五”规划》就指出,“十三五”期间,学校办学水平快速提升,办学经费、办学空间、科研经费等关键性办学指标与“十二五”末相比均实现了倍增,总体实力进步明显,国际国内影响力均稳步上升。2017年9月,中山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哲学等11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以科学研究为例,理工科方面,天琴计划激光测距台站成功获得月面全部五个激光反射镜回波信号,为国内首次,推动中国在地月激光测距领域跻身全球三甲;“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是目前国内设计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创新设计亮点最多的同类船舶,是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于一体的海上移动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已成功交付使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由中山大学运营管理,是中国首个由高校进行全面管理和运营的国家级超算中心。

培育急需、新兴和交叉学科

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构建了“五个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包括优质生源稳步增加、人才输出质量逐年提升等;在办学布局方面,学校开展了办学布局调整,优化了资源配置,培育了一批急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据悉,2035年中山大学要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如今校长更替,正值“十四五”开局之年,学校的发展机遇点在哪,未来的布局和走向又如何,深受关注。

昨日,在中山大学举行的教师干部大会上,高松表示,“大学的核心使命是人才培养。接棒校长重任后,不辜负各级领导的信任与重托,更不辜负中大师生员工的期待,努力推动中山大学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故事

43岁当选中科院院士

2007年,43的高松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高松当选院士时有多年轻?2021年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官网公布了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产生了6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5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7.4岁,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也有45岁。

高松曾表示:“对于这个荣誉来说,我确实太年轻。院士这个事情应该慢慢淡化,它就是一个学术荣誉,过分炒作不好。”

高松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配位化学与分子磁性,2013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年以第一完成人、2011年和2019年分别以第四和第二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培养“引领未来的人”

2018年10月13日,《光明日报》的报道中有一段高松的话:“大学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为了未来,培养下一代,传承文明,促进人类进步。”高松表示,我们的大学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基础,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学会独立思考、分析判断、清晰表达、合作沟通、实践创新,学会担当负责,学会在未来生活中想要学习掌握事物的能力。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培养“引领未来的人”。

2019年6月,高松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演讲。他说大学跟其他社会机构最不一样的地方——大学是为未来而存在的,大学教育应该让人看见未来。大学教育的核心使命是人才培养,一所大学是否卓越,最重要的也是看它是否能为社会培养有创造性的、可以引领未来的人才。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才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高松校长分享了他自己的“人才公式”——只有具备“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的创造型人才才能够引领未来。

观察

中大多任校长“出身”物化专业

南都记者观察发现,无论是新任校长高松,还是此前两任校长罗俊、许宁生,均是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高松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同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罗俊和许宁生,均在2009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值得一提的是,中大多任校长的专业都与物理或化学相关。比如,罗俊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物理化学系,许宁生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曾汉民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如今,刚上任的校长高松,本、硕、博均就读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可以说,新校长高松上任,与中大的“传统”一脉相承。

“相较于以往的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被摆在了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这对于大学教育和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命题和挑战。”今年9月,高松在华南理工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致辞表示,创造性人才一定具备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强大的思想能力,并能够在真实世界里采取有效行动,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有效结合,就会产生创造力。

据了解,高松任职华工校长期间,发布并实施“新工科建设F计划”,努力培养“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工科领军人才。“新工科建设F计划”归纳为如下公式:F(p)=Pl×Pt×Pa。其中,F(Future),代表未来;Pl(Power of learning),代表学习力;Pt(Power of thinking),代表思想力;Pa(Power of action),代表行动力。

具体操作上,学校布局新工科专业,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发展需求并着眼世界科技前沿。其中,在广州国际校区主动布局一批新工科专业,大力发展大数据、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空天海洋、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工科,支撑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重大需求。

若对比中山大学的“十四五”规划,许多思路与计划可谓是不谋而合。规划中提到,将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服务发展能力。

比如,全面布局空天科技、医药健康、电子信息(含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与集成电路)、深地海洋极地、能源材料、前沿生物、前沿交叉、文明互鉴、治理现代化等九大领域,推动形成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科学研究模式。此外,还将实施创新人才培育工程、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库与文科科研基础支撑体系建设等。

接下来,高松如何针对中大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学校的整体发展,掀开发展崭新篇章,值得关注。

采写:南都记者 孙小鹏 综合央视 光明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