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配方奶粉最全测评(了解婴儿配方奶粉)

本文要点考虑到母乳喂养对婴儿和母亲的巨大好处,健康工作人员都应该极力宣传母乳喂养,但是配方奶在某些情况下也是需要的,如果需要喂配方奶,父母也需要获得相关的支持,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婴儿配方奶粉最全测评?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婴儿配方奶粉最全测评(了解婴儿配方奶粉)

婴儿配方奶粉最全测评

本文要点

  • 考虑到母乳喂养对婴儿和母亲的巨大好处,健康工作人员都应该极力宣传母乳喂养,但是配方奶在某些情况下也是需要的,如果需要喂配方奶,父母也需要获得相关的支持。

  • 如果妈妈决定不喂母乳,她的意愿应该被尊重和支持。

  • 如果婴儿不母乳喂养,唯一适合的,安全的,可以满足他们的主要营养需求的是配方奶。

  • 没有“最好的”和完美的配方奶。目前没有发现喝哪种配方奶智力会有差别,也没有发现哪种配方奶会让宝宝长得更高,所谓有机奶,也只是商业噱头。尽管有一些研究证据的支持,但很多营养成分的功效常被配方奶商家夸大。

  • 以牛奶为基础的配方奶适合于宝宝12个月前,除非宝宝因为疾病,文化或者信仰方面的原因不能吃牛奶制品,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到特殊配方的配方奶 。

配方奶的成分

澳洲的所有婴儿配方奶都需要遵守澳新食品标准法典,含有合理的营养[1],中国的配方奶也需要遵守中国的配方奶标准。母乳的成分是用来作为配方奶配方参考的。但是,婴儿配方奶中缺乏很多母乳中的成分,包括很多种类的活细胞,胆固醇,聚胺类,游离氨基酸,酶类和其他很多的生物活性成分。并且,用于生产配方奶的消毒的过程轻微地改变了牛奶蛋白的结构,因而缺失掉物种间交叉的抗感染保护。

比起配方奶,一些成分在母乳在母乳中的含量会相对少一些,比如铁,这其实是因为母乳中的铁的吸收率很高,大约是50%-70%,而配方奶中的铁的吸收率大约是10%[1],远远低于母乳中的铁吸收率,为了弥补吸收率的不足,需要添加更高的量才能达到近似母乳的吸收转化量。宝宝在六个月前对铁的需求并不大,在宝宝在头四到六个月,铁的来源主要是出生时从母体带来的储存,如果妈妈孕期、哺乳期不缺铁,宝宝是正常足月产,那么添加辅食前是不用专门补充铁的,但在添加辅食后需要注意添加高铁的辅食,特别是母乳喂养的宝宝。这在我的辅食添加的文章中,总是被强调,比如关于添加辅食你需要知道的重点,比如“手指食物”如何预防异物阻塞气道和最新的辅食添加意见。(点击下划线标题即可查看文章,下同)

配方奶中的钙含量是近似母乳的,目前没有任何一例正常足月产的母乳喂养的宝宝因为母乳喂养而缺钙的报道,而配方奶中的钙也不能添加过高,还是要以母乳为参照,也有配方奶标准来限制。

一些成分在母乳中天然欠缺一些,比如维生素D,维生素K。一方面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吸收率很高,另一方面也确实有可能存在不足。这些营养素不足的原因并不相同,也并非所有的母乳宝宝都会缺乏,应对的的方式也不一样。在宝宝出生后,可能在医院会要求口服或注射较大剂量的维生素K来预防不足,而维生素D通常的建议是口服补充,每天400IU (维生素D到底要补多久?!)。

一些营养素会受到妈妈饮食原因而有很大的差异,比如碘,比如DHA,而配方奶由于是“固定的”配方,不存在这种母乳妈妈饮食不同导致的差异。配方奶宝宝只要不换配方奶,获得的营养成分含量也是稳定的。对于这些会受到饮食影响的成分,哺乳妈妈应该注意合理的饮食,或者服用为哺乳期设计的补充剂来避免出现母乳中的营养欠缺。

尽管母乳的成分会因人而异,但是母乳的宏量营养素是相对稳定的,在人与人之间,或者人种与人种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是不受饮食习惯或地域影响的。由于母乳的性质而天然欠缺的,或者由于妈妈饮食的原因有可能缺乏的营养素,母乳喂养的妈妈或者宝宝都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或者口服补充剂来避免。配方奶里面的营养素是添加的,母乳宝宝当然也可以通过添加一些营养素来避免缺乏。

总而言之,比起未改造的鲜牛奶,和早年生产的配方奶,现代配方奶降低了蛋白质和电解质水平,添加了铁和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 B族,C, D, E和维生素K)以及其他一些营养素。尽管对于现代配方奶的研究还在进行着,配方奶不太可能复制出母乳中的多样的营养和活性因子,也不太可能复制出每次母乳喂养过程中的营养成分的变化。妈妈的,最好的:母乳喂养短期和长远好处

婴儿配方奶中的蛋白质水平

配方奶中的蛋白质是以酪蛋白和乳清蛋白为主的。由于牛奶的氨基酸成分和母乳不同,需要更高的蛋白质水平来满足最低量的必须氨基酸,特别是色氨酸。

牛奶中的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的比例大约为80:20,而母乳中的酪蛋白和乳清蛋白比例大约是40:60[2]。中国的配方奶标准中要求乳清蛋白大于等于60%,澳新的配方奶虽然没有这样的法律规定,不过,澳洲超市里的配方奶品牌的乳清蛋白比例都大于60%。

关于婴儿喂养和发育的研究表明,母乳喂养的婴儿在12个月时更瘦 [3, 4]。在欧洲开展的一个做得非常好的,关于更低的蛋白质水平的配方奶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更高蛋白质含量的婴儿配方奶会导致小朋友头两年体重更重,但是身高却不会更高[5,6]。婴儿低蛋白质摄入可能降低超重和肥胖的风险。(“higher protein content of infant formula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weightin the first 2 years of life but has no effect on length. Lower protein intakein infancy might diminish the later risk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此后,许多欧洲的配方奶品牌改进了他们的配方,将总的蛋白质含量降低了。

后来也有了关于配方奶中蛋白质水平和牛奶与肥胖和慢性病的研究综述[7]。证据表明,能让配方奶宝宝和母乳宝宝发育近似的,更佳的配方奶的蛋白质水平是和母乳近似的蛋白质水平,并受制于最低含量的必须氨基酸水平[8],即在满足必须氨基酸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接近母乳的蛋白质含量。人类母乳中的蛋白质含量是每100毫升1-1.1克,而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是每100毫升3.3克[9]。无论是澳洲,还是中国,市面上的配方奶的蛋白质含量都能够满足最低的必须氨基酸水平(不会造成营养不良),但是蛋白质总含量有的高,有的低(更接近于母乳的水平)。

中国人母乳的蛋白质水平

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配方奶销售和配方奶厂商把配方奶吹得天花乱坠,他们的说法都不一定可靠。很多配方奶都声称是,最接近母乳的配方,最适合中国宝宝的配方,这样的广告词,看看就行了,别太当真。有奶粉商为了推出中国宝宝的量身定制配方奶,鼓吹中国妈妈体质不一样,中国妈妈的母乳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国家妈妈的蛋白质水平,中国宝宝的需求不一样,中国宝宝的配方奶应增加蛋白质水平。但这和以往和近期的研究结果是矛盾的:哺乳妈妈服用补充剂的研究,和跨地域、种族的研究发现,母乳中的宏量营养素,如蛋白质、总脂肪含量、乳糖,在每次哺乳时会发生变化,也会随着哺乳期的延续而发生变化,但是在不同的人种之间却非常一致,也几乎不受到妈妈营养状况的影响。母乳中的脂肪酸(如DHA,沿海地区的妈妈饮食摄入的DHA高一些,母乳中的DHA含量就会高一些) 和一些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别是可溶于水的维生素,和妈妈的饮食有关 [10,11]。

蛋白质含量有可能受到什么因素影响呢?一个妈妈的乳汁中的蛋白质含量是会发生变化的,在产后4-6周后,蛋白质含量都会下降 [12],然而配方奶没有办法模仿母乳喂养的营养变化,只能是一个固定的含量;如果母乳宝宝喝的母乳多,妈妈产奶多,母乳中的蛋白质浓度就会少一些 [13]。比起配方奶喂养,宝宝即使喝很多母乳都不容易肥胖。我的宝宝就是喝奶多的典型,小月龄时经常有网友评价宝宝胖,但是严格来说她从来没有超重/肥胖过,她的身高曲线一直略高于体重曲线,体重-身高曲线在略低于50th曲线;早产宝宝的妈妈的乳汁中的蛋白质含量会显著高于正常足月产妈妈母乳中的蛋白质含量 [14]。

在2005年后,欧洲品牌依据研究结果降低他们的蛋白质含量,以减小配方奶带来的肥胖风险,澳洲新版婴儿喂养指南也建议选择低蛋白质含量的配方奶,对于这个可能成为“为中国宝宝量身定制配方”的依据的“高蛋白质中国母乳”,我持怀疑和谨慎的态度,担忧和持续关注。中国人曾经被认为是最瘦的一群人,但现在我们的孩子们却在肥胖问题上快速赶超西方国家。尽管引起肥胖的因素很多,有很多研究证据表明,配方奶喂养的宝宝比起母乳喂养更容易造成儿童肥胖。母乳喂养能够降低15%-30%的成年肥胖的几率,在9个月内,每增加一个月的母乳喂养大概能降低4%的成年肥胖的风险。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胖娃娃是健康的、有福气的,现在生活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了,健康的观念也是时候该被更新了!在众多配方奶喂养的胖娃娃里,母乳喂养的孩子常被视作“不健康”的、瘦弱的,尽管他们身体健康,总体上也并不会比配方奶喂养的宝宝身高矮。

婴儿配方奶的标准

澳洲市面上的几乎所有配方奶都是进口的(几乎都是进口的)。澳洲市面上的配方奶的质量、成分和标签都收到澳新食品标准法典,标准2.9.1的管理[15]。标准中:

  • 定义了婴儿是指0-12个月的人。

  • 规定了婴儿配方奶的成分要求,包括每100KJ的蛋白质含量为0.45-0.7克,满足了特定氨基酸的需求。

  • 描述了“婴儿配方奶”(infant formula)这个词的应用是适用于从出生起,而“后续配方奶” (follow-on formula )仅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婴儿。

  • 要求标签上必须有上市的日期,蛋白质的来源和开罐后的储存指导。澳新食品标准法典,标准1.2中的其他的标签要求也适用于婴儿配方奶。

中国的配方奶标准和美国、欧盟、澳新几乎没有差异,提供了差不多的合理的范围。感兴趣的父母可以搜索一下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标准与欧盟标准比较。

“无论是宏量营养素(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还是微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规定都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标准或美国、欧盟、澳新标准基本相同。” ——国家药品食品监督总局

中国的标准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标准或美国、欧盟、澳新标准在配方奶的各项营养素含量范围都基本一致,但中国的国标在某些方面更严格一些,比如对一阶段的配方奶限制了乳清蛋白的比例需要大于等于60%,也限定了乳糖占碳水化合物总量应≥90%。

配方奶的选择

在澳洲,能买到许多符合澳新食品标准法典的牛奶和羊奶配方奶,在中国,配方奶的种类就更多了。并没有什么证据表明,如果不能够母乳喂养,哪种配方奶对于健康的足月产婴儿更好。(配方中的成分有高有低,都在国家标准之内,标准之内都是安全的,合法的,是能够满足婴儿营养需求的配方奶。配方奶之间的差异比起配方奶和母乳的差异,太小太小了。)

你别相信代购神吹海外的奶粉如何高大上,你也别太当真国内的配方奶商的吹捧。哪国都有不同档次的配方奶,每种配方奶都有这的那的不足,没有“最好的”和完美的配方奶。目前没有发现喝哪种配方奶智力会有差别,也没有发现哪种配方奶会让宝宝长得更高,所谓有机奶,也只是商业噱头。尽管有一些研究证据的支持,但很多营养成分的功效常被配方奶商家夸大。

你需要知道的

  • 在医院里,医生给用的配方奶并不是意味着它是“最好的”一种配方奶。

  • 您可以给宝宝换着同阶段的不同品牌配方奶喝,但是要注意,经常换配方奶会容易搞错冲调比例,不能准确调配(因为不同的配方奶可能有不同的冲调量的指导)。

  • 一阶段的配方奶中的蛋白质比值,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的比例为40:60,是接近于母乳的、容易消化的一个比例[2]。 二阶段的配方奶中的总蛋白质含量会高一些,酪蛋白所占的比例也会更高,消化起来会慢一些(会比较顶饿)。

  • 从营养上,宝宝可以一直喝一阶段的配方奶。给6-12个月的婴儿用二阶段的“后续配方奶”(follow-on formula)是没有必要的,也没有研究表明用二阶段“后续配方奶”(follow-on formula)有什么优势 [1]。

  • 有证据表明,在满足最低特定氨基酸水平下(市场上合格的配方奶都能满足),选择更低蛋白质水平的配方奶会更好 [5-8]。中国宝宝需要更高的蛋白质是个糊弄人,就现有证据而言,蛋白质含量还是不要太高为好。

  • 三阶段、四阶段的配方奶适用于1岁以上的孩子,它们的商业宣传是比牛奶更有营养,因为添加了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但是,三、四阶段的配方奶不是必须的,这个阶段孩子已经可以吃丰富的均衡的食物了,也应该以丰富均衡的食物为主,并通过家庭食物来获取那些维生素和矿物质。一岁后,宝宝可以开始喝鲜奶了,鲜奶比配方奶少一些维生素矿物质(如铁),但是更高钙,低糖,低热量。在宝宝吃素的情况下,你可能会发现很难通过足够的蔬菜获得需要的铁,这种情况下,你可以需要富含铁的配方奶。有的父母担心孩子挑食、偏食缺营养,所以继续给宝宝喝配方奶,但如果孩子挑食偏食,应该注重培养起好的饮食习惯,这时可以用配方奶来作为过度,也可以选择牛奶加上营养补充剂。

  • 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是配方奶中可以选加的成分,不是必须。它们被认为对婴儿的大脑和眼睛发育有帮助。母乳中天然含有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DHA和AA), 不过人体自身合成的量很少,母乳中的这些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多少受到妈妈的饮食的影响(孕妈和哺乳妈妈注意了!)。配方奶中添加的DHA和AA是不是能够起到和母乳中的同样的作用,或者说,是不是能够有效地吸收,还不清楚,目前的研究结果是混合的:有的研究表明对婴儿健康有好处,有的显示没有。由于它应用的历史还相对较短,关于它的研究和评估还在继续,不过目前认为是在配方奶中添加DHA和AA是安全的。一句话说就是,添加DHA和AA是安全的,并且可能对宝宝的健康有好处,如果有条件就选添加了DHA和AA成分的配方奶。

  • 益生菌、益生元也是配方奶粉中可以选加的成分。益生菌是可能帮助宝宝消化系统健康发育的好细菌,而益生元可以为好细菌提供一个促进它们生长的环境。益生菌和益生元存在于母乳中,一些益生菌菌种可能被加进配方奶中,比较常见的是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目前对于给婴儿配方奶中添加益生菌、益生元的研究还比较有限,需要加多少量,是否有短期或长期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不过,目前发现它们用于婴儿是安全的、耐受的。益生菌究竟有多大益处?

  • 乳铁蛋白在一些国家被允许加入配方奶,但在澳洲还没有被批准。和很多添加成分一样,尽管母乳中含有乳铁蛋白,尽管有证据表明母乳中的乳铁蛋白具有健康意义,配方奶中额外添加乳铁蛋白也可能是有好处的,但是又有风险评估发现从牛奶中提取的乳铁蛋白和母乳中的乳铁蛋白有区别,且有和最终在配方奶中的形式又可能有所不同。那么,添加提取的乳铁蛋白的安全性和它在配方奶中的稳定性如何,以及,如果可以添加,需要限制到多少量?澳洲政府认为,添加乳铁蛋白的好处和风险还需要进一步评估 [16]。

  • 不要看广告,了解一下配方奶的一些关键成分可能有助于你作出选择。好的配方奶,差异不大,配方成分都尽可能往母乳靠,不好的配方奶各有各的不好。不过,只要是符合国家标准的配方奶,都是安全的,能够满足宝宝营养需求的。

  • 购买配方奶也是一笔不小的家庭开销,选择什么配方奶很多时候也需要根据你家庭的经济情况,和孩子的适应情况(比如不便秘,不过敏)。

  • 有特殊医疗状况的宝宝,比如牛奶蛋白过敏,比如严重的胃食道反流,需要咨询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特殊配方奶的配方奶。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的喂养

健康工作人员和婴儿配方奶

健康工作人员有责任促进母乳喂养,但是如果需要,应该教父母正确应用配方奶,给他们予支持。如果妈妈决定不母乳喂养,健康工作人员和其他领域的团队都应该尊重和支持妈妈的喂养决定。

母乳喂养的,配方奶奶喂养的妈妈们,请相互支持,理解对方的辛苦和不易,不要有优越感。

以前我以为只有母乳喂养和配方奶喂养妈妈之间常有对立,因为最近的几篇文章的评论才知道,就连配方奶喂养妈妈也分很多“阵营”,国行奶党,海淘奶党,相互看不上。何必呢?尽自己和家庭的能力,养育好自己的孩子。相互尊重,我们的孩子才有更好的成长环境。

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母乳代乳品销售守则》[17]和澳新食品标准法典指出了健康工作人员的这些责任 [15]。

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母乳代乳品销售守则》中指出:

  • 婴儿配方奶的喂养,只可由卫生工作者,或必要时由其他社区工作者作示范;而且只向需要使用这种食品的母亲或家庭成员作;所发的资料应清楚地说明使用不当的坏处。

  • 需对适宜配制的进行说明,并提醒配制不当对健康的危害。

澳新食品标准法典,标准2.9.1中规定,婴儿配方奶的标签上必须写明:在决定用本产品前,请咨询医生或者健康工作人员。

对于不母乳喂养的妈妈,和母乳、配方奶混合喂养的妈妈,澳洲婴儿喂养指南给出的建议包括:

  • 12个月前都应该选择合适的婴儿配方奶

  • 需考虑喂配方奶的开销(除了表面上看得到的卖奶粉的价格,还有生病住院的开销,已经请假照顾孩子误工的花费等)

  • 不合理的冲调和储存配方奶的危害 (关于合理的冲调后面会继续写。不经意间,给自己挖了好多坑啊,我还答应了读者妈妈写“断奶”)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InfantFeeding Guidelines. Canberra: National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2013

2. Lonnerdal B.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human milk proteins. Am J Clin Nutr 1985;42:12991317.

3. Burke V, Beilin LJ, Simmer K, Oddy WH, Blake KV, Doherty D et al. Breastfeeding and overweight:longitudinal analysis in an Australian birth cohort.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05;147(1):56–61.

4. Mihrshahi S, Battistutta D, Magarey A, Daniels LA. Determinants of rapid weight gain during infancy:baseline results from the NOURISH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MC Pediatr 2011;11:99.

5. Koletzko B, von Kries R, Closa R, Escribano J, Scaglioni S, Giovannini M et al. Can infant feeding choicesmodulate later obesity risk? Am J Clin Nutr 2009;89(5):1502S–08S.

6. Koletzko B, von Kries R, Closa R, Escribano J, Scaglioni S, Giovannini M et al. Lower protein in infantformula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weight up to age 2 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Am J Clin Nutr2009;89(6):1836–45.

7. Michaelsen K, Larnkjær A, Mølgaard C. Amount and quality of dietary proteins during the first two yearsof life in relation to NCD risk in adulthood. Nutr Metabol Cardiovasc Dis 2012;Epub ahead of print.

8. Escribano J, Luque V, Ferre N, Mendez-Riera G, Koletzko B, Grote V et al. Effect of protein intake andweight gain velocity on body fat mass at 6 months of age: The EU Childhood Obesity Programme. Int JObes (Lond) 2012;36(4):548-53.

9. Prentice A. Constituents of human milk. Food Nutr Bull 1996;17(4):40–53.

10. Olivia Ballard and Ardythe L. Morrow. Human Milk Composition: Nutrients and Bioactive Factors. Pediatr Clin North Am. 2013 Feb; 60(1): 49–74.

11. Prentice A. Regional Variations in the Composition of Human Milk. In: Jensen RG, editor. Handbook of Milk Composition.Academic Press, Inc.; San Diego, CA: 1995. p. 919

12. Bauer J, Gerss J.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macronutrients and minerals in human milk produced by mothers of preterm infants.Clin Nutr. 2011 Apr; 30(2):215-20.

13. Nommsen LA, Lovelady CA, Heinig MJ, Lönnerdal B, Dewey KG. Determinants of energy, protein, lipid, and lactose concentrations in human milk during the first 12 mo of lactation: the DARLING Study. Am J Clin Nutr. 1991 Feb; 53(2):457-65.

14. Valentine CJ, Morrow G, Fernandez S, Gulati P, Bartholomew D, Long D, Welty SE, Morrow AL, Rogers LK. Docosahexaenoic Acid and Amino Acid Contents in Pasteurized Donor Milk are Low for Preterm Infants. J Pediatr. 2010 Dec; 157(6):906-10.

15. Food Standards Australia New Zealand. Standard 2.9.1 Infant Formula Products. Canberra: FSANZ, 2011.Available from: http://www.comlaw.gov.au/Details/F2010C00089

16.Guidance on the Addition of Nutritive Substances Derived from Milk in Infant Formula Products. http://www.foodsafety.govt.nz/elibrary/industry/guidance-addition-nutritive-infant-milk.pdf

17. 世界卫生组织. 国际母乳代乳品销售守则. Geneva: 世界卫生组织,1981. http://apps.who.int/iris/bitstream/10665/188321/1/WHA34_42_chi.pdf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