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二不问三不争(刘立夫王阳明)

王阳明:圣人如金子,关键在于成色足够,不在于能力大小

追求圣人的理想人格一直是儒者终生的愿望和坚定信仰,王阳明亦是如此,在少年时期便树立了成就圣贤的理想,将成圣贤视为人生的第一等事。

对于圣人的认识,王阳明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从“纯度”的视角去理解圣人,提出了著名的“成色分两”学说,认为圣人的本质在于“精一”,不在“多寡”。即圣人虽有“才力”的不同,但其本质(达到纯粹天理的境界)是一样的,如精金虽有重量的不同,但其本质都是金,不含杂质,只要达到这种境界皆可称之为圣人。

“成色分两”学说提出源于他与徒弟希渊的一次对话,记于《传习录》之中。一天,弟子希渊请教王阳明道:既然圣人的境界可以通过学习达到,然而伯夷、伊尹相比孔子而言才力有欠缺,为何都可称之为圣人?

王阳明二不问三不争(刘立夫王阳明)(1)

先生回答道:“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尧、舜犹万镒,文王、孔子为九千镒,禹、汤、武王犹七八千镒,伯夷、伊尹犹四五千镒。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犹分两虽不同,而足色则同,皆可谓之精金。……盖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王阳明对于圣人的认识是以他的“致良知”和“心即理”思想为基础的,圣人之所以是圣人,乃在于其内心的纯乎天理,达到良知的自然状态,没有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就如同金子一般,只要其成色纯足,无铜铅之杂,它便是精金。也就意味着,一个人只要到了纯粹天理的境界,都可称之为圣人,而无关乎其才力、智力以及地位等外在因素。

王阳明只论其“成色”,不论其“斤两”,既肯定了圣人之间的差异性,也打破了以往来世人对圣人的固有认知,同时也为每个人成就圣贤提供了可能。

王阳明二不问三不争(刘立夫王阳明)(2)

“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这与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都肯定了圣人境界是可以达到的,但所下的功夫却有深浅不同。孟子基于“性善论”鼓励人人向善,不断自我完善,最终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王阳明认为“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每个人内心都有良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清除心中的杂念,保持内心的纯净,进而达到“精一”的天理境界,这才是成圣的“不二法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