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术和儒家的区别(儒和儒家思想)

,在甲骨文里作“需”字,表示的是以水冲洗沐浴濡湿身体的形象。

“需”们浴身是为了在祭祀相礼活动中表示虔诚隆重的需要。

原始的“儒”作需或濡。【说文解字】中说,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在古代的儒,我们不一定非得称之为儒,但可以理解为有学问的人吧。儒的主要工作就是在王公贵族举行祭祀、各类需要举行仪式的活动时相礼,儒士们相礼的这些活动应该是统治阶层统治行为的一部分。到了周王朝式微的时候,具备一定文化素养的儒者或术士们又增加了一项职业,教书。儒家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派,创始人是孔子。

儒家宗师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已往学在官府的局面,培养了众多弟子,整理六经,使之成为儒家典籍,再经后世弟子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了一个人才众多,势力庞大的学术集团。但在孔子生前及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还没有被称为‘家’。孔子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去干七十候而不见用,孔子和他的理论在当世是没有多少声望和影响力的。孔子卒后,其弟子秉持其衣钵,发展、宣扬孔子的学术思想,也多被表述为孔子之言。

自孔子办学到秦王朝统一,几百年的时间里,儒家是与诸子百家并存的,并没有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秦的几代候王奉行的都是法家的思想,但法家人物并没有去刻意排挤他家的学说。导致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的发生,是上有秦始皇在王朝一统后统一政治主张的企求,下有方士术士为秦始皇求长生不死仙药不成所引起的。这些被坑杀的“儒”,恐怕多是炼丹炼药的阴阳家一类主张阴阳道术的人。儒家人物反倒应占被坑杀的少数。如果把焚书坑儒理解为坑杀的都是儒家人物是不对的。秦初,相国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收录法家学说文章四十余篇,儒家二十六篇,道家十七篇,兵家十六篇,墨家十篇,纵横家十篇,名家,阴阳家,小说家,农家都各有篇目入选。吕不韦编纂此书,一是为了把自己的治国政策加以理论化,二是为了以此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在此书中儒家文章的篇幅仅在法家之后,儒家的思想主张还是被秦朝统治阶层所接受的。始皇帝在江山一统后,是不会对赖以成就霸业的法家思想体系加以怀疑的,秦王朝的迅速瓦解也没有给统治者留下认识儒家思想教化、安定社会作用的时空。跟随其后的汉高祖刘邦,由于出身小吏,一开始也是看不起儒生的,可以说对儒家思想是没有了解和兴趣的。他见了儒生甚至把人家的帽子摘下来当尿盆。待到王朝建立,臣下的倨傲无礼却让他大伤脑筋。是儒生叔孙通提出要制定朝仪以约束规范群臣,体现王者的威严。刘邦一开始还将信将疑,令“可试为之”。

当礼仪施行于朝,刘邦大呼过瘾,由衷地感叹“今日始知为皇帝之贵也”。亲身体会到儒家理论妙用的刘邦也成了第一个到孔子家乡拜祭的皇帝。到汉武帝时,公元135年,信奉黄老学说的窦太后死后,汉武帝完全掌握了政权。面对无为政治对礼制的破坏,人们目无法纪的社会心态,经济发展繁荣社会却不安定、政权不够稳定的社会现状,决心大力推行儒家思想,“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思想终于确立了自己的学术独尊地位。被称为汉家儒宗的叔孙通认为,“夫儒者,难于进取,可与守成”。

斯可谓至理名言也。

当后世社会动乱,天下群雄并起时,儒学是没有多少用武之地的。而一旦社会安定下来,儒家思想就可以发挥其协调社会关系的功能。

秦汉以后的封建制度一直在我国延续到了上世纪初,儒家思想也基本为历代皇家所尊崇。

封建时代的读书人,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儒家典籍,儒家思想。儒,儒生,也由原来的泛称,几乎成了儒家人物的专利。

儒术和儒家的区别(儒和儒家思想)(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