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皋山水孕育出一方文化(我少儿时的乐园)

作者:靳清华

“少时一去三十载,心系乡关。人系乡关,家母街头眼望穿。归来已是鬓霜染,满也欣然。空也欣然。笑见儿童嬉戏玩。”这首《采桑子•乡关》词是在花甲之年回故乡时的深切感怀。漫步在熟悉的街巷,看到陌生的儿童,仿佛再现自己曾经儿时玩乐的情景,兴味不减当年。匆匆不忍离去,历历思绪万千。

柘皋山水孕育出一方文化(我少儿时的乐园)(1)

离开故乡柘皋古镇迄今已四十余年之久,总觉得是一瞬间。那里有我的“母亲河”与“父亲桥”,还有剪不断的童年记忆与儿时小伙伴的影子,时常想起,适时探访,让我欢喜让我愁。喜的是,那儿是我少儿时的乐园;愁的是,时过境迁,这里依然是魂牵梦绕,挂念有余而不能忘却的乡关。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沐浴着社会主义温暖阳光,这是“乐园”的根本所在。国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引下,度过了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粮食艰巨”时期之后,经济建设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古镇柘皋也和各地一样如沫春风,各行各业焕发生机和活力,人民群众劳动热情高涨。我之所见所闻,古镇显现的新气象,映在少儿脸上,喜在居民的心里。

柘皋,一座千年历史悠久的古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从历史延续、居民人口、地域面积和商贸经济上讲,柘皋镇属巢县首镇,是柘皋区委和柘皋公社驻地。交通便利,水陆通达。巢湖一支水系由南向北的柘皋河穿镇而过。合浦公路(合肥至浦口)在镇街外围划了一个大半圆,称得上是“一环路”,向西从肥东引出,向南连接巢柘公路(巢城至柘皋),向东往北经浦口连接扬州与南京,这条省级公路是柘皋出行的主要通道,且是商贸经济的命脉。镇以下基层组织机构设三个街道(两个蔬菜队)。玉栏桥东一百米左右是十字街口,向东为东街(一度称东方红街),东街自然分为三段,一段到“楼子桥”,这里的柘皋旅社,是镇上最大且设施最好的旅社,也是区委和镇政府接待来宾的招待所,至此向东到合浦公路(由西向北弧湾处)为二段,再向前至东门坝是第三段,前两个段口都形成一个十字路通达街巷,习惯称后街;十字街向北为北闸街(一度称新华街),由于街中段曾经有一个闸,前段叫闸内,后段称闸外,延街从庙坎村(此地曾有座东岳庙)至东韩村;以玉栏桥为界,桥西为西街(一度称红卫街),西头到柘皋中学,街长大约三华里。两个蔬菜队分别隶属西街和北闸街道管辖。

柘皋山水孕育出一方文化(我少儿时的乐园)(2)

古风古韵引遗风遗韵。不仅有石拱桥、石板街,石梁街,老字号店面和商号,老井石栏深槽,明清建筑群落等等,构成古镇街巷龙骨。而且传统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显现出地方商贾内涵与人文风貌的延袭及影响。街道主要以玉栏桥为中心伸展,串连商贸繁华地段。河东、河西两岸相对,沿河水榭临窗,阁楼突兀,两边街巷隔河平行向南延伸至合浦路桥(一度称洋桥、木头桥、反帝桥)大约长六七百米,像是桥的两翼,与正街相连,相得益彰。井形架构的老街古巷,明清风格,由石阶石板铺成,门面槽板迎街,栅架左右陈设,房屋纵深通前到后,前厅后院,天井隔栅,柴房茅屋连成一体,阁楼小轩,封火隔墙翘立。古老的街巷房屋,历经岁月沧桑,仿佛是在诉说着曾经的人文地理与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故事。说起繁荣的商贸少不了这里的老字店号,例如,德隆园布店、春和义药公司、义丰和茶叶店、鼎新酱园、同康杂货店、三羊百货商店,李鸿章当铺等等。古镇商贸有句常言“井水不犯河水”。当然,生活及商贸离不开水,镇上不仅河塘水源充沛,而且水井很多,遍及街巷房内屋外。从水井的石栏上的取水凹槽就能说明之古老,名副其实称为“老井”。仅在李鸿章当铺毗邻附近就有七座水井,屋外三座,屋内四座,深水清澈,冬暖夏凉,居民义务看管维护,保持清洁卫生,使用持续,得以保护,亦成为古迹。

柘皋镇街在十里八乡为最大的集市,人居、商贸环境相对优越,镇风民俗古朴。在巢县镇域较大的单位有,柘皋酒厂、扎花厂、粮站、柘皋医院(县医院分院)、柘皋银行(县行分理处)、区供销社等,还有县属镇管的“铁、木、竹、农机、缝纫、服装制帽社(厂)”和商业“八大公司”等企业,都是人、财、物“三权”上升单位。由于手工业单位较多,县手工业局(二轻局)转门在此设有“办事处”。个体工匠作坊门类居多,“匠“字业门类,除木、瓦、梭、漆、篾、伞、秤、梳匠外,还有弹棉、箍桶、白铁、锡匠、银匠等。“行”字业有之,诸如竹木行、粮食行、石炭行、窑货行等。“坊”字业有染坊、油坊、酱坊、孵坊、糕饼坊。“店”字业就更多,布槽店、茶叶店、杂货店、北货店、瓷器店、笔店和南货商店等等。此外,街上东西南北都设有开水炉(老虎灶)等等,一方面,见证了镇街那个年代的镇域状况,另一方面反映了集贸繁荣的过往。

柘皋山水孕育出一方文化(我少儿时的乐园)(3)

“乐园”似少儿的梦,梦萦像“蒙太奇”般的美幻,拼接成自己主演的影片故事,一次又一次地在脑海里回放,起头结尾都是津津有味。幼儿园又是幼稚的乐园,“排排座,吃果果”儿歌,还有“小木马、滑滑梯”未能忘记,比此印象更深的是,面容清秀和善的老师们,能上柘皋镇这所幼儿园而感到幸运,能在既是园长又是老师,又象妈妈一样呵护着我们的许有祺老师,她几十年如一日,对每个幼儿园儿童就象对自已孩子一样的呵护,无愧于两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可想而知,在此入园两年,多么幸福和快乐,这是我和姐姐人生中一块最初的芳草地。上小学了,到离家最近的北闸街的北闸小学(一度称新华小学),那时镇上有三所小学,东街的三湾小学(一度称东方红小学),西街的柘皋小学(一度称红卫小学,此地曾是“城隍庙”)此校在镇小学中最大设施较完备,学制六年,教室操场都比较好,但一至三级要学生要自带桌凳,到了四年级之后就不需自带了。起初北闸小学只设初小,后又设“戴帽”两年后转柘皋小学,学生一直要自备桌凳。

在上幼儿园和小学期间,最快乐的就是“六一”儿童节,还有每年逢“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举行的活动。参加集体游行庆祝,穿着蓝色裤子、白衬衫,男生戴着蓝白相间的瓜皮帽,女生穿着蓝白学生裙,头上戴着五颜六色的花夹,少先队员扎着红领巾,一大早就到学校集中准备,到点就排着队,先到设在柘皋小学大操场的会场。除学生外,还有镇街系统单位职工及群众参加。在领导讲话,群众代表发言等仪式后,游行开始,仗着旗,打着鼓,吹着哨,喊口号,浩浩荡荡在镇上从西向东主街上徒步游行,街两侧站满了观众,还有在楼窗观看,沿途经过临街单位、商铺,有的单位放着炮竹迎贺,自己在游行队伍里特别高兴,从天没亮就起床,解散后回家也兴奋,不愿很快卸妆。到了晚上,去街上看彩门彩灯,镇街各单位沿街扎彩门,张灯结彩,最有趣的是看“走马灯”,更精彩的是观看“玩龙灯”、“舞狮子”。那时大家最喜欢看搬运站单位员工表演的舞狮子,喜欢听二老姐唱的“门歌子”,正月十五闹元宵,五月初五赛龙舟少不了去看热闹。在文革期间,游行游街变味了,“破四旧,立四新”,各个名称的宣传队、战斗队等在街上文舞宣传,街上大字报铺天盖地,那时上小学,只喜欢跟着看热闹,不时在大街上芦席挞的大字报墙缝里钻来钻去,看街道单位排练演出,还到区委会“支左”部队解放军驻地去玩。只要听到街上击鼓声就赶紧出门看,有时人多队长,一群跟着队伍人群围观的小孩,只是看热闹,有时嚷嚷起哄,被大人喝斥赶跑,又尾随跟了上来。小学课外活动也多而有趣,滚铁环、抽陀螺,打弹球,靠砖发跪、捉迷藏游戏等。还有听说打鼓书,打康乐球,玩吊环,放风筝,学自行车。喜欢看连环画小人书,那时西街就有三家小人书摊,一排排挂在墙上的小人书任选看,两分线看三本,三分线看五本。还有喜欢围观“街头卖艺”、捏糖人、拔牙等。

柘皋山水孕育出一方文化(我少儿时的乐园)(4)

不知不觉在无忧无虑中度过了快乐的小学五年,与班上几个同学被推荐跳一级上了初中,从年龄上还是个少年。摘下红领巾,告别儿童节,准青年进入青年节的门坎。上初一了,比小学课程多一些,“算术”变成“数学”,语文课本中有语法、文言文,还有物理、化学、英语等新课程,感觉新鲜,另外设有体育、音乐、劳动课,更为喜欢,因为其中有类似玩乐的因素。课外活动也丰富,镇上同学居住较近的划分成学习小组,在晚上集中学习两小时,寒暑假一周学习两次,偶尔班主任老师家访并检查小组学习情况,小组六七个同学全是男生,在一起除学习之外,还自由活动,其中有两件事至今难忘。第一件,在一次体育课跳高时一位同学胳膊受伤,小组同学听说吃螃蟹对伤骨治愈有帮助,大家就相约到镇郊塘边田头抓螃蟹,中午去下晚回来抓了一桶有四五十只大小不一的螃蟹,清洗后放到锅里煮,由青变红的螃蟹端上桌子大家共同分享,没有醋,同学妈妈将酱油倒到小碗里,给我们蘸着吃,真的很鲜美,如同山珍海味,当时感觉体会之深,难以言表。第二件,由于同学家长在搬运站工作,拉板车运货是常规工作。在暑假有一天下午同学替家长运货,从货站沿合浦路到三里店有三四公里,同学们主动一起去帮忙,推的推,拉的拉,很快到达目的地,在路经“牯牛口”上坡时,大家齐心协力推拉,汗流浃背。回来时,我们坐在板车上,个子高的一个同学侧坐车把后处,像是驾驶员,一只脚有节奏地踏着地面,一翘一翘地向前滑翔,回来下坡多,速度很快,我们在板车吃着冰棒,风嗖嗖的感到畅快。这次应该是往返两次完成的货运量,而我们一次就完成了,减少了次数,完成了任务,大家尤为高兴。此学习小组名为“在险峰学习小组”,依据毛主席诗“无限风光在险峰”而立,在全校评比为“先进学习小组”,作为小组一员很自豪。

“乐园”也有季节性,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项目,感受着同样的乐趣。春天到了,采桑养几条蚕。在小伙伴那儿分一小块蚕子纸放到盒子里,小心地用棉絮孵化,从出蚕蠕动、头白、长大到网丝作茧过程都精心照料观察,高兴的是收蚕茧,虽然不足十枚但颜色有白色丶粉红色、黄色和蓝绿色的,享有收获的乐趣。妈妈将蚕茧手工剪成瓣,拼成花,缝织在荷包与鞋面上,贴挂摆放,新颖耐久。在养蚕过程中,邻居蒋大爷给我讲了宋代文学家王禹偁少年时,对对联的故事。出上联“鹦鹉能言宁比凤”,在场无人对答,失望间或,他应声对下联“蜘蛛虽巧不如蚕”,大家惊叹不已。后来查询,关于该故事还有其他版本,关键下联是一致的,从妙联中感受到,少年才俊非纨绔子弟的启示。

柘皋山水孕育出一方文化(我少儿时的乐园)(5)

夏天到了,暑假来临。经常掏蟋蟀,到河塘里洗澡(游泳),摸鱼捞虾,先是瞒着家长偷着去,会游了,家人也不过度干涉了。家住北闸街李鸿章当铺南隔壁,从街对门住户直接下河,一般下午三四点钟下水,五六点钟上岸,向南游一两百米到玉栏桥裆,然后就往回游,有时向北拐弯游至木头桥(一度叫幸福桥)。那时河水清清的,虽在盥洗附近有淤积,大部分在汛期被山水冲走,而对岸没有人居的土坡,水质更好,水底是厚厚的黄泥,没有污泥淤积,水下有河蚌衔息生长,偶尔带着小木盆游到对岸,反复潜水捕获河蚌,有时满载而归,分给邻居或将做好蚌汤品偿享用,夏天蚌汤清凉解热,鲜美之极,回想妈妈做的蚌汤真好喝,真是回味悠长。其实,邻居们家家都有“绝活”,比如杨医生利用深井会做冰汽水,汤大妈的腌泡菜,孙大哥做的腊肉香肠,蒋大伯炒的瓜子花生,朱大妈家的柿子、香椿头,方大妈和张大审家做的酱瓜、辣椒酱等,各有特色。都相互分享,传授经验,和睦的邻里关系,像是一个异姓的大家庭,成为温馨的院落。

“黄叶飘飘秋来了,白雪飞飞冬又到。”秋天的桂花香、石榴硕,吃着月饼赏月;冬天里堆雪人、打雪仗,家人围着火炉吃豆腐,都是少儿时最高兴的情景。记得大雪飞舞的一个晚饭后,和家人在火桶里烘火取暖时,妈妈教了几首短诗,其中就有“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启蒙难忘,从此爱上了诗。季节不同,“乐园”同样精彩,诗一般的乐逸。无独有偶,邻居蒋大爷曾给我讲解了一首古诗,至今不忘,好像是题画诗,作者佚名。多年之后对我画山水画还有一些启示与触发灵感。诗云“自居茅屋最逍遥,山径崎岖宾客少。喜的是青山隐隐,爱的是绿水滔滔。春花开得早,夏蝉枝头闹,黄叶飘飘秋来了,白雪飞飞冬又到。叹人生,容易老,总不如盖一所安落,巢挂一幅,渔读耕樵。闲时把棋敲,闷向池边钓,喝一杯乐陶陶,把那愁山推倒。”古镇的境,童年的诗,天真的梦,少儿的乐园,挥之不去的乡愁,扎下了根,刻骨铭心。

柘皋山水孕育出一方文化(我少儿时的乐园)(6)

时转2012年,又是一个落叶飘零的晚秋,回故乡走访古街古巷总是霜叶如醉,雁儿南飞之时。回忆在故乡学习生活的近二十年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古老传说和风土人情,言下,填一首词,从而表达对故乡的念与愁,情与爱。

《声声慢•古镇秋思》“风风雨雨,岁岁年年,街街巷巷许许。石板拱桥依旧?梦萦思绪。曾经马车古道,店盛隆、贾商云聚。当铺巷,李''中'堂,名躁一时此寓。观赏古轩屋宇,新过客,已是笑谈成趣。断壁残垣,老树鸦鸣秋雨。喧嚣未曾走过?玉栏桥、似乎延续。看大雁,不复返,只有巧遇。”

二〇二二年四月十九日于江城芜湖

最忆是巢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