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文集收藏证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陈寅恪文集

1月4日,“纪念《陈寅恪文集》出版四十周年暨纪念版发布会”在复旦大学举行。会议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古籍所、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主办,文史学界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同回顾《陈寅恪文集》的出版过程、探讨陈寅恪先生学术之价值及对当代文史研究的深远影响。记者从会上获悉,2020年恰逢《陈寅恪文集》出版四十周年,为纪念陈寅恪先生,以及为出版《陈寅恪文集》作出重要贡献的蒋天枢先生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辈们,上海古籍出版社决定重版《陈寅恪文集》,以记录中国当代学术史、出版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中国近代最有成就和影响的文史学家之一。早年留学日本、西欧,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到美国德国钻研梵文,回归后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等校教授,解放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他学识渊博,精通我国历史学、古典文学和宗教学等,通晓多种文字,尤精于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研究;他关于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唐代和清初文学、佛教典籍的著述尤为精湛,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早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推重。

在当代中国出版界,上海出版人是明确认识陈寅恪著作价值的先行者。早在20世纪50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就修订重印了陈寅恪著作《元白诗笺证稿》;又约请陈寅恪将其有关古典文学的论著编集出版,陈寅恪亲自拟定书名为《金明馆丛稿初编》。书信往来中,得知陈寅恪正在撰写另一部著作《钱柳因缘诗释证》(后更名为《柳如是别传》),也积极约稿,并得到其同意。后因种种原因,这两种书未能及时出版。

1978年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易名独立,即于当年3月重印了《元白诗笺证稿》,并启动《陈寅恪文集》的编辑出版工作。在陈寅恪先生的弟子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全力支持下,历经三年搜集陈寅恪已刊和未刊的著述、手稿,于1980年开始正式出版《陈寅恪文集》,至1982年出齐。这是国内出版界在拨乱反正之后,首次为陈寅恪正名并出版其著作。文集收录陈寅恪先生作品凡七种,分别为《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其中,《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柳如是别传》均是首次出版。蒋天枢不仅承担了陈寅恪文稿的收集与整理、校勘工作,还撰写了《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作为附录。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教授说:“陈寅恪先生的学术研究兼括了传统文史的诸多领域,而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尤其具有开辟新天地、引领一代学术方向的典范性。同时,他绝不仅是传统文史学术的延续和光大,更融通与化合了海外的学术观念、方法及视野,显示了在那一代知识人之中最开阔、最广大的人生和知识格局。”复旦大学古籍所所长陈广宏教授说:“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近现代人文学科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型。《陈寅恪文集》承载了陈先生的思想和学问,《陈寅恪文集》的编辑又见证了陈先生和弟子蒋天枢先生传授的渊源,这是我们今天开这样一个纪念会的缘由。”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讲述了陈寅恪文集为什么在上海出版背后的故事。陈寅恪先生外孙女董景同女士、蒋天枢先生外孙女吕海春女士作为家属代表发言。据悉,此次推出的《陈寅恪文集》纪念版均据原版影印修复。正文部分,《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柳如是别传》在1982年重印时根据各方意见进行了修订,其中《金明馆丛稿二编》增补文章五篇。故此四种,据一版二次影印。其余几种,均据文集初印本影印。封面、内封、插页等,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档案中完整保留了题签、封面纹样、图片等原始素材,据此修复制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力求奉献给读者“原汁原味”的《陈寅恪文集》。(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陈寅恪文集收藏证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陈寅恪文集(1)

陈寅恪文集收藏证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陈寅恪文集(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