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黄鹤楼(唯有幽人独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

渔梁,渔梁洲,在沔水中,庞德公曾隐居于此。二句写在寺钟声里,黄昏来临,人们聚集在渔梁渡口,因争渡而喧哗。岑参《巴南舟中即事》:渡口欲黄昏,归人争渡喧”。人随二句,写争渡者沿沙岸返回江边山村,诗人也乘舟归回鹿门山。鹿门山,在今湖北襄阳,孟浩然曾长期在这里隐居。开烟树,使缭绕在树木间的烟雾消散。庞公,庞德公,东汉末隐士,襄阳人,举家隐鹿门,是诸葛亮的友人。二句写鹿门山在月光照射下烟雾消散,不觉已到了昔日庞德公的栖隐之地。岩扇,山间岩的门扉。幽人,深山里的隐士。二句写昔日庞德公栖隐之处长期人迹罕至,只有远避凡尘的隐士悄然来往。苏轼《卜算子》:“独有幽人自往还,缥缈孤鸿影”句由此化出。

译:

山寺钟刚敲,黄昏已来到。

渔梁渡口前,争渡声喧闹。

人们随沙岸,走回江村去。

我也乘小船,返回鹿门山。

鹿门明月照,树林烟雾散。

庞公隐居地,不觉到跟前。

岩扉松径间,无人长寂然。

唯有幽居者,独自往复还。

评:

孟浩然善五言,诗集中七言诗少。但这一首很出名,因它曾入选《唐诗三百首》。

孟浩然家在襄阳南郊,汉江西岸,名叫南园。而诗中的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与他家隔江相望。汉末隐士庞德公,拒绝征召,举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便成了隐逸考的圣地。孟浩然仕不遇,漫游吴越,归来后,决心效法乡贤,特在鹿门辟一住处,不时前往。故曰“归鹿门”。此词品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于标明归隐的情怀和志趣。

诗诗的首二句写傍晚江行见闻。山寺传来晚钟声响,渡头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从诗句仿佛可以见到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三四句说世人回家,自己前往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五六句写夜晚攀登鹿门山的山路。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令人陶醉。不知不觉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隐居于此。诗人有一种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完全融化在大自然之中,忘乎所以了,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末二句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诗人领悟了“遁世”的妙趣,躬行了庞公的道路,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一人独守寂寞。

这首诗写的是“夜归鹿门”,读来很象一则山水素描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行舟到鹿门山路,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体验,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了独特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评曰:气象清远,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是成功的,也是和谐的。

附图:

山寺鸣钟昼已昏,鹿门月照开烟树。

菩萨蛮·黄鹤楼(唯有幽人独来去)(1)

菩萨蛮·黄鹤楼(唯有幽人独来去)(2)

菩萨蛮·黄鹤楼(唯有幽人独来去)(3)

菩萨蛮·黄鹤楼(唯有幽人独来去)(4)

菩萨蛮·黄鹤楼(唯有幽人独来去)(5)

菩萨蛮·黄鹤楼(唯有幽人独来去)(6)

菩萨蛮·黄鹤楼(唯有幽人独来去)(7)

菩萨蛮·黄鹤楼(唯有幽人独来去)(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