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学科 重大进展(突破2项卡脖子技术)

近日,四川大学2022年度科研工作总结会在望江校区举行。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范浩军、陈意教授团队成果“VOCs源头阻断的水性合成革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2022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校长李言荣院士为其颁奖并表示祝贺。

四川大学  学科 重大进展(突破2项卡脖子技术)(1)

针对传统合成革产业挥发物有机物(VOCs)污染严重的问题,范浩军、陈意教授团队历时14年持续研究,突破了水性合成革涂层润湿与粘接、发泡与致孔、专用装备与效率提升三大共性技术难题,首创2项国际引领性新技术,突破了2项国外“卡脖子”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全水性合成革工业化生产,实现制革过程VOCs近零排放,引领了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四川大学  学科 重大进展(突破2项卡脖子技术)(2)

范浩军,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现为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等多个项目,发表论文300余篇,获授权专利30余项,参与制订多项国家、行业标准,是我国合成革清洁生产倡导者发起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教育部科技发明一等奖。

四川大学  学科 重大进展(突破2项卡脖子技术)(3)

陈意,博士,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等纵向课题资助,同时承担了多项企业横向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段镇基皮革和制鞋科学技术一等奖等荣誉。

四川大学  学科 重大进展(突破2项卡脖子技术)(4)

高校是国家科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四川大学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有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依托优良科研平台,川大科研队伍砥砺前行,不断突破,学校科研实力稳步提升,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四川大学全年到校科研总经费突破35亿元,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过620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再创新高。组建或牵头建设的四川天府锦城实验室、全国首个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重要创新平台正式建设。大力推动“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项目实施,尤其是医工结合取得重要进展,获批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医工结合)“挂帅”高校。学校自主研发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威克欣成为全国高校首个获批紧急使用的疫苗……

四川大学  学科 重大进展(突破2项卡脖子技术)(5)

回望来时路,迈步新征程。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四川大学将胸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使命,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科研,着力提升科研创新水平,着力增强社会服务新动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川大力量

关注“四川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自四川大学官网、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