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话属于什么方言(华县人与长安人因方言引起的误会)

投稿邮箱:3125136050@qq.com


九谈华州区方言

作者 秦获幸

人常说:十里乡俗九不同。那么,百里之外就更不同了。风俗不同,也表现在方言上。有时一个字说的不对,就可能引火烧身,至少是引来麻烦事。

渭南话属于什么方言(华县人与长安人因方言引起的误会)(1)

华州柳枝镇张桥村 刘焕民摄

在上世纪的四十年代,一个华州小伙为了避壮丁,经人介绍来到长安塬上,有强人庇护,在这里当了一名小学教师。一个麦梢黄的艳阳天,他一个人来到校外散步,见到当地人种的碗豆麦,跟他老家渭河滩的庄稼一样,他就顺手摘了一把嫩豆角吃起来。正吃着,偏巧过来一个长安农夫,一看他吃豆角,就训斥不应该糟蹋粮食。

这华州小伙就顺口说:“我光摘嫩的,不摘老的。”

庄稼人出身都知道老豆角是不能吃的。他这一句话把那长安农夫给惹恼了。那人气呼呼冲到他跟前,爆了一句粗口:“摘你妈的豆角!还是光摘嫩的,不摘老的,看我不收拾你!”

华州小伙莫名其妙,赶紧躲过。说:“你咋骂人哩?”

“你这外乡人都骂人哩,我不敢打你哩!”

“我没骂你么。”华州小伙委屈的说。

“你说摘嫩的,还不是骂人哩?”

“哎呀!我的意思吃嫩豆角不糟蹋粮食,我老家华县人也种这碗豆角。大人碎娃这时候都爱吃这嫩豆角。”

“你是华县人?”长安农夫惊奇的问。

“我是华县人,咋咧?”

“哪这不能怪你小伙子。我这搭人把摘当骂人哩。都叫折豆角哩。”长安农夫耐心解释。

“怪不得叫你犯病哩。恶地方都是说摘豆角、摘茄子、摘辣子……”

“对咧对咧,十里乡俗九不同哩。沒办法,你到这地方说话贵贱要注意哩。”长安农夫善意的提醒这华县小伙。

“知道咧,知道咧,实在对不起。”……

一个字的方言竟然能引起要动手的误会。可见,方言这东西也是太厉害了。不过,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也有相隔百里以上的两地还有相同的发音。

在洛南一带,就把杏叫作heng,把鞋叫作hαi。这两个字和华州方言毫无二致。

在陕北一带就有帮(读三声)肩一词。把“闲不闲”说成寒不寒。把饭莱里放盐也是说成寒不寒。把鼻子说成皮子。早起,今儿,儿马,牙猪,上粪,多乎儿,晌午……

不一而足,真是有着惊人的相似。总之,方言有差异,更有相同,这都是历史造成的。在以后的岁月里,随着人口流动量的增大,日积月累,各地方言少不了都有变化。

下面,再举二十个例词例句:

161、不招识。这是因为关係不好,互相不理睬的意思。例如,我就不招识白眼狼。

162、不招嘴。意思和不招识接近。例如我跟外流氓就不招嘴。

163、作践人哩么。具有讽刺,看不起,揶揄的意思。

164、难畅。为难的意思。例如,借与不借,你就表个态么,看把你难畅的。

165、尖指灵,细指巧,墩墩指头拙到老。这是看女子手指的一种说法。事实上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也有不符合这种说法的。

166、女熬娘家享荣华,不享荣华不熬她。话说得很美妙,各家情况都不是一样的。不受娘家欢迎的是不可能享荣华的。有些女子的娘家说不定还是伤心之地哩。

167、胡势翻。不用解释,是贬义词。

168、落怜。不顺利,麻烦的意思。例如,为办娃的转学手续,落怜的很。

169、你这人说话不踏犁沟。意思是说话不讲理。

170、不顺纹绺。意思和不踏犁沟相近。使用时要和语境相符。

171、展脱。不展脱。两个相对的词,多说多用,其意自明。

172、不卯。意思为两个人关系太差。

173、㗗作。指办事太困难。例如,为转正的事儿,叫人就㗗作扎咧。

174、出气不匀。指说话办事都不正常。例如,傢伙出气不匀,最好少打交道。

175、出子儿不利。指办事掏钱不利索。

176、一斧头,两圪节。截里截脆的。指办事说话果断,不拖泥带水,干脆利索。

177、一咳三年穷,不咳不得行

178、捣腾。熟语不用解释。

179、掏腾。指办事有多少诡异,阴谋或者是非常的情况。例如,这一回XXX弄的工程掏腾大的很。

180、羞,羞,把脸抠,抠个壕涝种碗豆。今年不收明年收,一哈长成蒲篮粗。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秦获幸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