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比尔拍摄分析(杀死比尔也配叫暴力美学)

大家好,我是望百,一个专注于影视内容的小萌新。

今天来给大家推荐一部电影。


今年的《好莱坞往事》斩获了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艺术指导奖。

但是这部电影在国内的评价并不好。很多人认为,和《好莱坞往事》相比,《低俗小说》和《杀死比尔》更适合作为昆汀的代表作。


杀死比尔拍摄分析(杀死比尔也配叫暴力美学)(1)

电影《杀死比尔》海报

《杀死比尔》上映于2003年,是一部非常老的片子了。

分上下两部,讲的是一个新娘在自己的婚礼上遭到了暗杀,婚礼瞬间变成了一片狼籍的红色。幸运的是,新娘并没有就此消失,而是在四年后苏醒过来,开始踏上了自己的复仇之路,在世界各的寻找给自己带来灾难的人。

这部电影分上下两部,第一部讲的是女主“黑曼巴蛇”被暗杀后从医院里醒来,接连杀死了已经金盆洗手的“百步蛇”,日本黑帮大姐大“水腹蛇”,第二部讲的是女主继续踏上复仇的道路,接连杀死了比尔的其他手下,最终告诉观众原来女主被暗杀是因为比尔深爱女主却被女主绿了。


杀死比尔拍摄分析(杀死比尔也配叫暴力美学)(2)

电影《杀死比尔》

小阿百看完了第一部后实在不忍心再去看第二部。

如果说看《疯狂的麦克斯4》是因为被猎奇的末日废土元素吸睛的话。

《杀死比尔》能够刺激人肾上腺素的就只有喷涌而出溅射到屋顶的人造血浆了。

据说该片在拍摄的过程中足足消耗了450加仑的假血浆,粗略计算一下,一加仑大概是3.79公斤,450加仑大概花费了3000多斤的假血。说是血浆横流是一点也不为过。并且导演昆汀不许使用数字特效和爆竹,坚持使用避孕套装满假血来营造鲜血飞溅的效果。


杀死比尔拍摄分析(杀死比尔也配叫暴力美学)(3)

电影《杀死比尔》

阿百对于暴力美学的理解是,虽然从视觉效果来看是暴力的,但是人的主观感受并不会有生理上的不适,而是得到美学的享受。

暴力美学主要是在感官上,使暴力以美学的方式呈现,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观赏者本身往往惊叹于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无法对内容产生具体的不舒适感。

比如说阿百比较喜欢的《搏击俱乐部》。


杀死比尔拍摄分析(杀死比尔也配叫暴力美学)(4)

电影《搏击俱乐部》

再比如说:

在众多香港导演中,吴宇森是运用这种电影表现手法的代表性人物。其标志性的白鸽漫天飞舞,手持双枪的英雄人物纵横在屏幕之上,使象征和平和安详的白鸽与血腥暴力的枪弹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吸引了无数的目光。

但是在《杀死比尔》里,有很多猎奇的画面,让阿百感觉到了恶心。

相比之下,电影中插入的那段动漫,猎奇的内容和本身粗犷的画风遥相呼应,同样是剧情单薄的喷血复仇,动漫的内容不但没有任何的生理不适,而且把所谓的暴力美学发挥到极致。


杀死比尔拍摄分析(杀死比尔也配叫暴力美学)(5)

电影《杀死比尔》

即使是在电影里,前期女主疯狂地用门去砸猥琐男的头,或者电影中段有一段黑白用光影的处理,都好过用赤裸裸地挥霍人造血包来表达暴力。


虽然这部电影可以淡化了情节,但是依然掩盖不了逻辑的硬伤导致在观看过程中地尴尬感。

比如一开始我就没办法理解为什么女主明明可以打昏两个猥琐男或者去喊人过来,偏偏要手刃他们。

比如为什么在医院里打斗地声音那么大,却吸引不来外面地护士和其他病人。

比如女主到底是怎么做到光明正大的带着明晃晃的武士刀上了飞机。

比如无法理解为什么第一部的大反派为什么不和小弟群起而攻之非要在电影的大结局被身经百战却依然生龙活虎的女主斩杀。

当然,看部分影评说这部电影就是为了诠释暴力美学,这些细节都可以忽略不计,那小阿百只能说自己的确没有达到这个审美的层次。


杀死比尔拍摄分析(杀死比尔也配叫暴力美学)(6)

电影《杀死比尔》


杀死比尔是电影鬼才昆汀献给其御用女主角乌玛瑟曼的30岁生日礼物。

确实,整部电影就是女主的个人杀戮秀。

另外,整部电影也是昆汀的个人风格十足,充分的融会贯通了他眼中的“暴力美学”。


《杀死比尔》是在加拿大新的电影分级制度实施后,第一部被定为R级的电影。

可惜,目前在国内没有完整的电影分级制度。在各大视频平台对这部电影也没有任何特别标注。

希望承受能力不强的朋友就不要去尝试了。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内容了呢

如果你喜欢我的内容的话记得随手点赞收藏转发

如果你想要看到更多关于影视的内容,欢迎关注我

(关爱萌新,人人有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