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都很惊讶张幼仪的转变(张幼仪家道中落)

她是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却被那个少女心中的白马王子当作无形的空气;

她被迫结束了这段不堪回首的婚姻,却独自带着幼子踏上了异国的土地;

她经历了一次幼子的夭折,却重整心情回归故土;

她再也不是徐家的儿媳,却将徐志摩的父母照顾到终老。

人们始终认为,张幼仪是因为徐志摩才被人熟知,其实,她才是徐志摩高攀的那个女子。

张幼仪的家室相比于徐志摩丝毫不逊色,她的嫁妆全部从欧洲采购,数量多得火车也装不下,需要用一艘船专门来运送。

她从没因为家庭的背景而骄傲,遵守着女子成家后不能轻易迈出家门的规定,每天准时向公婆“晨昏定省”。

她也曾幻想过和丈夫一同在国外甜蜜地生活,却被徐志摩一次次的冷漠打回了现实。

她不是他深爱的那个女子,他迫不及待地从她的身边逃向了另一个女人的怀抱。

她的身上带着坚毅的符号,有人形容张幼仪是个“既不会哭,也不会笑”的女子,她就这样以最淡定的姿态走完了成功的后半生。

徐志摩都很惊讶张幼仪的转变(张幼仪家道中落)(1)

底色·乱世将年华涂抹

1900年,张幼仪出生在宝山县一个村庄里,那时她还不知道,在那时的中国,女人是一文不值的。

父亲虽未因为她是女孩而对她的爱减少半分,但这份爱却带着无形的压力。

父亲已经为每一个女儿都规划好一个框架,她们必须都在这个框架中长大。

背负着这样的框架,张幼仪不管是在娘家,还是成年后嫁入的婆家,总是努力地让自己呈现出一副谦恭的形象。

在她看来,这就是她应有的样子,她从未想过自己能是什么样子。

张幼仪虽是家中小姐,但女孩在家中的地位,低微到几乎隐形。在当时人们眼中,生女孩就等于生了一个外人。

家中长辈们时刻将“孝道”挂在嘴边,作为对孩子的启蒙训诫。就是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下,张家的每一个孩子从小便知道,要孝敬长辈,循规蹈矩。

父亲对女儿的高要求,张幼仪总是用得体的举止与礼节在长辈面前进退。

母亲对父亲的无条件遵从,让张幼仪学会了顺从,她顺从自己一生由父母安排,也顺从嫁人后,丈夫对自己的安排。

徐志摩都很惊讶张幼仪的转变(张幼仪家道中落)(2)

繁华的背后是苍凉,人们明白这样的道理,却偏偏不愿意去真正的接受。如果可以不用长大,就不用揭开这个世界繁华的外衣,窥见里面肮脏不堪的真实。

那是1907年的春天,一个本应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日子。

这也是张幼仪最喜欢的日子,除了好看的衣服和好吃的糖果之外,还因为可以不用闷在房间里做女红。

那时候的人们迷信地认为,人的肢体是神明的赏赐。如果在过年期间受伤,会影响一年的好运。

为了讨一个吉利,新年期间不仅不能让自己受伤,也不能打破家里的东西。

新年期间,欢乐的气氛笼罩在张家上空,然而大哥张嘉保手中的饭碗跌落在地上,一下子摔成六片。

虽然家人们认为吃饭时饭碗掉落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可依然说着“没关系,没关系”,想要给大哥一点安慰。

可即便如此,包括大哥在内的每个人,内心都萦绕着隐隐的担忧。

第二天,那个摔碎的碗被补碗匠小心地修补好,细细的金丝将整个碗牢牢地绑在一起,也许是希望用补好的碗,为大哥扭转可能出现的厄运。

如果说摔坏饭碗能带来厄运的说法是迷信,可这厄运偏偏在张幼仪的大哥身上应了验。

春节刚刚过去三天,张家大宅里发生了失窃事件,丢东西的是张幼仪的大堂嫂,丢的东西就是她从娘家带来的全部珠宝。

大堂嫂听到邻居们说,他们看到一个黑影从张幼仪家的屋顶上跑了过去。张家人一听,马上把家中的里里外外仔细翻查了一遍,可是一无所获,那个贼早已经带着珠宝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东西被偷了没几天,大哥的工厂渐渐度过了危机。大家发现,摔碎饭碗不仅没有为他带来厄运,反而带来了转机。

徐志摩都很惊讶张幼仪的转变(张幼仪家道中落)(3)

许是转机来得太过巧合,大堂哥认为自家丢的财物是大哥偷的。起初,他们只将怀疑放在心里,并没有说出口。只是让自家孩子不和张幼仪他们说话,吃饭也不在一起。

猜忌是人们心中最可怕的情绪,它就宛如那个摔碎的碗上的裂缝,一旦出现,即使能够修补,却也终归无法恢复完整。

许是在心中憋太久,再也按捺不住。

一次,大哥从大堂哥门前路过,大堂嫂的母亲说了一句:“哦,那个贼来了”。说这话时,眼神中满是嫌恶与痛恨。

大哥这才知道,自己莫名其妙被当作了贼。可他并没有反驳,只是默默低下头,没有做声。

这句恶毒的话正巧被张幼仪的母亲听到,母子连心,她知道儿子听了这句话之后的感受,更不愿意儿子无端遭受这样的屈辱。

她把这句话告诉了张幼仪的父亲,男人的尊严让他无法容忍这样的诬陷,为了证明儿子的清白,新年刚过,他就决定一家人搬离张家大宅。

祖母虽然相信自己的孙子,却无法站出来说话,因为别人会认为她是在偏袒自己的亲孙子。为了维持张家的完整,祖母决定留下来,和没有血缘的两个儿子住在一起,这样才不会被别人看笑话。

一连几个月,父亲都没有回到过宝山,直到几个月后,他才渐渐带着孩子回去看望祖母。

这并不是因为那层看不见的隔膜已经消失,而是为了让自己的母亲不被别人说闲话,只有儿子经常上门看望,别人才会认为张家依然像当初一样完整。

对于张家人来说,名声就是命,甚至比性命更加重要。他们没有带走张家的一分钱,甚至连佣人也没带走。即便生活异常艰难,可是他们从未向任何人求助,硬是凭借着努力重新换回一家人的财富和尊严。

十年,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也许转瞬即逝,然而对于一个背负着屈辱的家庭来说,每一天都像一年一样漫长。

直到十年后,大哥身上的冤屈才被洗刷干净。原是祖母身边的厨师,偶然间听到自己儿子的炫耀,是他偷了那些珠宝。

对祖母忠心的厨师立刻把这件事告诉了祖母,还命儿子向张家道歉。原来那天晚上,厨师儿子偷了珠宝后,虽跳到张幼仪家屋顶,但并没有逃走,而且躲到了祖父只有见皇帝才用的轿子里。张家人找了一圈,却忘记那顶轿子。

虽然真相已经大白,然而两家人之间的裂痕却永远无法消失。

徐志摩都很惊讶张幼仪的转变(张幼仪家道中落)(4)

成长·书香墨色里的缘分

莫名的罪名,让一家人的生活从天堂掉到了地狱。

在日本留学的二哥和四哥,要靠自己的努力换取学费和生活费,为家里减轻负担。

即便这样,家里还有十七口人张嘴等待吃饭,从来没有为衣食发过愁的一家人,彻底陷入了人生中第一次的生活危机。

父亲行医多年,却从未收过诊金,因为以张家资产,根本不需要靠行医来维持生活。

即使人们听说张家发生的事,也愿意相信父亲的无辜。他们认为,一个连治病救人都不收钱的人,是不会做出偷窃的事情的。那些相信父亲医术的人,专程来家里找父亲看病。

刚开始,父亲治完病向人开口要钱,是件很为难的事情,但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不得不开始收取诊金。

父亲就这样靠着诊金养活一家十七口人,虽然艰辛,但从未忘记维护张家的尊严。

张幼仪也是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哪怕在后来与徐志摩的婚姻中,她被丈夫百般嫌弃,也从未用出卖尊严来挽回自己的婚姻。

在母亲眼里,身为张家媳妇,她认为化解张家矛盾是她的责任。虽然母亲知道,张幼仪大堂哥犯下的错误不可原谅,但她依然劝说父亲,用宽厚与慈爱,对他进行宽容。

母亲是最心疼父亲的,她不愿看到父亲整日愁眉不展的样子。虽然屡次劝说失败,但母亲只要抓住机会,还是会劝说父亲放宽心。

许是母亲劝慰起到了作用,父亲决定如果遇到重大节日,一家人还是要回老宅庆祝,也要和张家的子孙们一同祭祖。

回老宅祭祖,已经是父亲最大的让步了。

在父亲的忍耐中,张幼仪学会了坚持,也将家庭看成是一种责任。也正因为如此,哪怕后来经过再多的变故,她的内心虽黯然神伤,眉梢眼角却依然带着平静。

即便生活困苦,父亲也没有落下对孩子的教育。他坚定地认为,教育可以改变子女的命运。他拿出一部分收入,专门聘请一位教书先生住在家中。

每天吃过早饭之后,家中的男孩子们就要在长长的桌子旁边,坐成一排,开始上课。父亲认为,只要是中国人,就依然要接受传统的儒学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地接受西方的先进思想。

父亲把二儿子和四儿子送去学习德文和法文,又送去日本大学留学,让他们学习外国的先进思想和技术。

二哥成了哲学家,四哥成了银行家,为张家的门庭涂上一抹光辉。

徐志摩都很惊讶张幼仪的转变(张幼仪家道中落)(5)

虽然重视教育,但父亲却认为,女孩子只要能够认得一些字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对她们的道德培养。所谓的“道德”,其实就是“三从四德”和“三纲五常”。

父亲对张幼仪的教育从未有过严格要求,张幼仪好多字不认识,也写不出一手漂亮的书法,没有足够的学问,这些都成为徐志摩对她的嫌弃。

这不是张幼仪的错,是那个社会普遍的认知,哪怕像张幼仪父亲这般注重教育,也不会在女儿身上花费太多精力。但这却可以成为丈夫挑剔你的理由。

张家的邻居有两个女孩,在上海的新式学校里读书,张幼仪每天都能看到她们穿着校服去赶火车。那身衣服没有过多的修饰,可在张幼仪眼中,那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衣服。

母亲无法理解张幼仪对教育的渴望,因为在她那个年代,女子根本不需要懂太多的学问。母亲担心她一旦接受教育,会因懂太多而不听婆家的话,可能会遭到婆家的嫌弃。

可是,母亲没有想到的是,就是因为张幼仪没有接受教育,才会遭遇丈夫的抛弃。原本以为无足轻重的教育,却毁了女儿的婚姻。

情缘·谁在命书上涂了一笔哀伤

当岁月漂染过青春的矜持,当女孩子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一根姻缘的红线就会牢牢地拴在她的手腕上。红线的那一头,是她的丈夫,红线牵起来的,叫做婚姻。

那个年代,许多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就被姻缘的红线牢牢捆绑,就像张幼仪的父母,还未出世,便已被定下终生。

有时候,一个人的婚姻,影响着一家人的生计。没有人知道,“家道中落”的张家,最终将变成什么样子。

为家中还没有成亲的孩子筹划亲事,是当下最重要的事。尤其是女孩子,只要找到了婆家,这一生便有了依靠。

当时最大的女儿刚十四岁,母亲就急着找来了算命婆给大女儿算命。算命婆说,老大不能在二十五岁之前出嫁,否则会早早死了丈夫。成亲的“重担”就落在了年仅九岁的张幼仪身上。

当知道自己将比大家提早出嫁的消息时,这个不满十岁的孩子,竟然知道了什么叫忧愁。

徐志摩都很惊讶张幼仪的转变(张幼仪家道中落)(6)

1913年,父亲把十三岁的张幼仪叫到客厅,交给她一个小小的银质相片盒。照片上的人,是一个年轻的男子。

这个人的头有些大,下巴有些尖,戴着一副圆圆的金丝边眼镜,看起来十分斯文的样子,镜片后的一双眼睛,透着掩饰不住的灵气。

看到照片的那一刻,张幼仪已经明白了父亲的用意。

父亲问张幼仪,对照片中的人有什么看法,张幼仪小心翼翼的告诉父亲:“我没意见。”

除了遵从父命,张幼仪心中也暗暗松了一口气,从照片看,这名男子并不讨厌,斯文的态度,让张幼仪断定,他绝不是一个莽夫,更不是一个奸诈之人。

如果和这个人结婚,至少不会让她感到日子难熬。

结婚后,张幼仪确实没有挨过丈夫的打,也没有被丈夫算计,但她被自己的丈夫,彻头彻尾地当成空气一般忽视。

徐志摩比张幼仪大三岁,但一直保持着孩子气,喜欢接受新鲜事物,讨厌被世俗束缚。

许是觉得徐志摩太孩子气,徐志摩的父亲才选择了张幼仪作为他的妻子。因为徐志摩的父亲听说,张幼仪从小沉默寡言,性格稳重,不仅家室与徐志摩般配,还可以给予徐志摩更好的包容和照顾,也可以让徐志摩调皮的性格收敛一些。

徐志摩不愿意让自己未来的生命被所谓的“父母之命”约束,刚刚十六岁的徐志摩心中有了强烈的逆反心理。

但自小受过的教育,让他还是遵从了父母的安排。表面的顺从,只是为了掩饰心中的排斥。

徐志摩都很惊讶张幼仪的转变(张幼仪家道中落)(7)

张幼仪一度以为自己是幸运的,父母为她选择的丈夫,是个集传统礼教与先进思想于一身的人。这让她想到了自己的哥哥们,他们哥哥都是那么优秀,既事业有成,又懂得照顾家庭,她天真地以为,徐志摩也是这样的人。

但,徐志摩骨子里是浪漫的人,他更渴望能遇到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女子,两个人相互陪伴,用浪漫的风情,守护着属于两个人的爱情。

然而,张幼仪并不是徐志摩心中那个理想的妻子,她虽然渴望自由,却在传统的教育下学会了以家庭为重。

四哥张嘉璈留意到徐志摩的文章《论小说与社会关系》,除了文章中展露的才华让人惊叹,就连文章中的书法,让张嘉璈惊叹连连。

当得知徐志摩是当地一家有钱人家的独生子之后,张嘉璈就没考虑太多,只要教育程度和家世出众,他不会考虑对方的长相、高矮、胖瘦,甚至人品。

张嘉璈当晚就向徐家寄去一封信,提议让徐志摩与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成亲,信件的落款署上了自己的本名。

很快,张嘉璈接到了徐志摩父亲的回信,信中只有短短一行字:“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媳。”

张嘉璈从日本留学回来后,成了浙江都督秘书。当地不少人知道张嘉璈的声望,当徐申接到张嘉璈的来信之后,信中一阵高兴。

就这样,简单的两封信,就决定了张幼仪的一生。

徐志摩都很惊讶张幼仪的转变(张幼仪家道中落)(8)

结尾

一朝兄长牵线,媒妁之言,她成为一代才子徐志摩的妻子。

她孝敬长辈,关爱丈夫,可守本分。然而她的用心经营,却未能得到丈夫的怜爱。

在那一场盛大的喜宴下,徐志摩选择了逃离无爱的婚姻,追逐梦想。

张幼仪在传统女性的温润的外表之下,包裹着现代女性的独立精神内核。

她因此而独特,也因而尝尽悲伤。

她的婚后生活是怎样的呢?沉默的婚姻是如何锁住一个新娘?

那些撕心裂肺又是如何结出新果实的?

我们下篇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