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虚弱的原因(体虚的脉象是什么表现)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五百八十一(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脉象虚弱的原因?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脉象虚弱的原因(体虚的脉象是什么表现)

脉象虚弱的原因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五百八十一。(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黃帝內經·脈要精微論》

(接前文)再往后看,“细则气少”,也就是脉象特别细,感觉脉就像线一样细,这代表气虚。临床上我们遇到的这些气血不足的患者,他的脉就是细的。“涩则心痛”,涩指的是涩脉,指的是脉象不流利,如轻刀刮竹,用比较轻的刀刮竹子的感觉,就会感觉刮一下卡一下,不顺畅,代表血少气滞,血少气滞就会心痛。所以有一些冠心病、心绞痛这些患者他的脉就是这种涩脉感非常强。

我们再往后看,“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浑浑革至”是什么意思呢?王冰注解∶浑浑,言脉气浊乱也。革至者,谓脉来弦而大、实而长也。如涌泉者,言脉汩汩但出而不返也。”连起来什么意思呢?就是脉来的特别混乱,就像泉涌一样,又急又快又尖,这个情况是病加剧,必然形色败坏,色弊指的就是气色败坏。张志聪注解∶“夫色出于血,病进于脉,而色亦败,恶也”。就这意思。

再有最后一句,叫做“绵绵其去如弦绝,死。”王冰注解绵绵什么意思呢?“微言微微似有而不甚应手”,也就是这个脉摸上去感觉微微弱弱的,好像有又好像没有这种情况。如弦绝是什么意思呢?就像琴弦断了一样,王冰注解∶“言脉促断,如弦之绝去也”,就像琴弦一样突然断了。琴弦要是突然断了,琴弦就飞走了,就是决断了这种感觉,这种情况就是危重症。按照《黄帝内经》来讲,这就是死亡的征兆。其实按照现在医学来讲,可能不是死,可能就是危重症,或者是进行抢救,这就是整段话的意思,在这里跟大家解释清楚了。

接下来我们再看古代医家的这些见解,“长则其治,短则气病”,《素问注证发微·卷二》里边讲∶“脉长则气治,以气足故应手而长。脉短则气病以气滞,故应手而短。”古代医家的思想非常有规律,从这里面体会出古代医家就认为揣外而知内,通过脉象就知道身体内部气血的变化的这种思想。身体内在的气比较足,所以外在的这个脉象就长。(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如果是内在的气不足,而且比较滞涩不通,这个时候脉象就短。这实际上反映出来的就是古代医家的一种思想,从《黄帝内经》里边就反映出来了。

我们再往后看,“数则烦心,大则病进”,数指的就是数脉。我们刚才讲数脉为热,热则心烦不安。大指的是脉象满指而大,脉大代表邪气也比较盛,病情在发展,因此叫做病进。但是数脉有虚实之分,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同样都是脉数,要是感觉脉特别实,而且特别有力,这就是实热,我们见到门诊看病的实热证并不是很多,这种实热证大多数都是高热神昏,在医院里边会非常多,尤其是急诊科或者是肺病科等等。虚热就是数而无力,这种在中医的门诊或者是诊所就会遇到,身体也不是非常热,体温也不高,但是他自己感觉五心烦热,到了晚上之后睡不着觉,经常口渴,身体还越来越瘦,浑身烦热,睡着了之后容易出汗,或者醒的时候容易出汗,这都是虚热,虚热就需要滋阴清火,实热的只需要苦寒直折就行。

所以无论是实热还是虚热,实热就心烦的症状,虚热更会心烦,很多女性到了更年期前后就会出现心烦。你一把脉就会发现它的脉象是数的,但沉取无力。你就知道这是肾阴虚,肝阴虚都会有。外在表现却是一个热证,烘热汗出,心烦,莫名其妙发火,发完火之后还后悔,这些就是虚热的表现。

“大则病进”,大脉也有虚实之分。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脉证病治》里边讲∶“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平人就是正常的男性,脉要是大的话,为虚劳病,虚劳病就是指的这个人虚,要么五脏虚、元气虚,这种人脉还大,实际上他的脉大是表面大,沉取里边还是空的,这就是脉大为劳,这就是虚大,这种大脉是虚脉。《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病治篇》里边讲∶“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这个大可就不是虚大了,是实大,讲的是伤寒邪入阳明,去表入里,所以邪热亢盛,因此能见到脉象非常大,而且有力, ,反映病势进一步发展,所以叫做“大则病进”。《黄帝内经》的上下文,一个是数,一个是大,这两个脉象都会见到虚实的不同的侧重,不同的情况都会出来。

我们在临床中会遇到虚的偏多,这些实证都在哪里呢?都在医院的急诊科或者是病房里,流落到中医的门诊上来的几乎都是些慢性病。再就是一些以症状为主的,身体不舒服为主的这种病还需要调理的,第一不是很急,刚得了一两天,身体非常难受,发烧很少,不是这种病。第二个是时间久了,大多数都是病久则气血虚,消耗时间长,所以虚证偏多。(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五百八十一。(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