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事例(百脉泉畔有虎音)

1那肆虐如虎的泉水,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李清照事例?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清照事例(百脉泉畔有虎音)

李清照事例

1

那肆虐如虎的泉水。

至百脉泉,方觉趵突泉之小。济南第一名泉,趵突泉名闻天下,但在章丘,百脉泉群之气势,竟不在其下。这也佐证了济南泉之多、之杂,皇皇如趵突泉者又如何?还有一处比它水量大、气势足、爆发力强的泉群。唯有如此,泉城之名实至名归。

看惯了趵突泉的腾空飞跃,乍来到百脉泉,竟平添了更阔大的心胸。

秋天是赏泉的最佳季节。

夏日雨水大,南部山区积攒了足够的水泽。水往低处流,慢慢渗透,往北,寻一人杰地灵之所,汩汩冒出。

元代《齐乘》称,“盖历下众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

趵突是官家正朔,百脉乃江湖一统。一个在朝,一己之力命名泉城;一个在野,承担起泉城的厚度。一朝一野,注定了泉城之底蕴。

现在,我走进百脉泉。

在济南住得久,每一两年去一次趵突泉,每年走进大明湖更是几十上百次,却极少去百脉泉。到现在为止,只有四次。

百脉泉游客稀少,地方又大,显得空旷寂寥。一进公园,就见一处湖面,水上星星点点,仿佛落满密布的雨点。不觉抬头,要在晴空里翻出雨来。

当然不是雨点,而是一丝丝的泉。湖水拉长了线,冒出了泡,像接住雨点,又像沸腾的大锅。类似的情形,珍珠泉有,王府池子也有,但都不如这座东麻湾来得气势大,湖面也宽广。湖畔的石板缝里,一条条小溪流,连接着一个个小泉眼,也连接着湖面,像湖伸出的触须。

龙泉寺在百脉泉北岸,始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现仅存大殿梵王宫。殿内,佛像金碧辉煌,壁画形象生动。伫立梵王宫前,云蒸霞蔚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其余院落,为后世不断重建而成。

众泉成湖,泉的首领是百脉泉。

泉分百脉,也可以说,所有的泉都是百脉泉。

至于狭义的百脉泉,就在龙泉寺里。几方白玉兰,几朵荷花,几尾游鱼。水底珍珠涌动,一脉一脉,水流汩汩而出。

而要论真的疏狂,要退出龙泉寺——

水如浓墨,翻滚肆虐,四处张狂,击打汉白玉围栏。

墨泉之狂,未有匹敌者。

1966年,龙泉寺西南角,打孔而建墨泉。孔深200米,因水中铸铁而使水呈墨色。出了泉池,流水迅即温柔下来,也恢复晶莹剔透的本质。一泉成河,雄浑有余,娉婷有余。

如此雄浑,当有易安的精神笼罩。

能与墨泉媲美的,是再往北二百米的梅苍泉和漱玉泉。梅苍泉与趵突泉类似,由五股泉水构成,有如梅花,泉水喷涌而出,形成湖面。就水势而言,不逊于趵突泉。漱玉泉在梅苍泉东北角,和墨泉类似,独占一个小泉池,也不安分,激荡腾挪,每时每刻都要挣脱泉池的束缚。

漱玉泉和梅苍泉同气连枝,水流倾泻而下,汇入东麻湾。

东麻湾改名为明水湖,是绣江河的源头。

绣江,又名濛河、玉带河,是小清河的支流。北方除东北外,少有“江”,绣江虽小,却有大名字。

泉与湖,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壮美的北方园林景象。因地势和气势,水呈现出多重性格,忽而柔美,忽而肆虐,忽而奔腾刺向天穹,忽而徜徉于河道中,又在湖里吹着久违的气泡。

泉湖之间,随处可见李清照的痕迹。

李清照故居又名清照园,1997年对外开放,坐落在百脉泉公园西北角,面积1.8万平方米。这是一座仿宋江南民居建筑,也是进行李清照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包括吟风榭、文书斋、漱玉堂、海棠轩、燕寝凝香、碑廊、易安楼等15组建筑。

故居大门廊柱上有对联:“与青莲后主齐名,词坛载誉称三李;同绿绮梅花作伴,杏靥含愁寂半生。”是李清照一生的写照。

百脉泉群,用众多名泉,托举起一代才女的童年。

2

出门左拐,一百米后再左拐

沿稼轩路北行一公里,右拐

至临港北路,五公里后左拐

晒玉米的农民在田野上

升起炊烟,一个马夫在

柏油路上建造川流不息

沿唐王中路南行六公里

村庄连着小镇,八百年前的平原

躲在我怀里睡着了

至工业北路,东行二十公里

路过城子崖遗址,过去的一座城池

一个远古的共和国恢复了旧时模样

进入清照大街,左拐

由双泉路进入汇泉路

三公里后抵达终点

——这是一首诗的一部分,记录一次35公里的短途旅行。我决定这样去拜访李清照:从四风闸村的辛弃疾家开始。

济南东部,机场旁边,有个四风闸村,是辛弃疾的故乡。再往东,章丘百脉泉公园,是李清照的人生起点。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罕见的现象,几十公里范围内,在差不多同一时期,出现了两位最优秀的作家。

一个是文学史上最豪放的男儿,几千年文学史,辛弃疾武力值当属第一。其文学成就被低估了,就词而言,最起码不亚于苏轼,两人并称,但更多人熟悉苏轼,提到辛弃疾,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人生履历光芒太盛,掩盖了不少对他的文学判断。

一个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作家(同样没有“之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李清照一人,统领数千年女性文学半壁江山。

两宋交替的济南,对文学史的贡献,一点也不亚于四川眉山。苏氏三父子已经是奇迹了,济南二安又是一个奇迹的组合。

这是一片广袤的区域,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流去(两宋之交时,黄河还未改道至此),华北平原延伸而来,已是尽头,再往南,就是泰山山脉。济南兼具平原属性和山区属性,城南绵延起伏的山脉和城北坦荡的平原形成对应,这些特性,为辛弃疾的前半生提供了舞台,也为李清照的童年提供了滋养。

山区形成的巨大水系,经过地下的流淌,在平原的某处喷涌而出,就形成了一眼眼泉水。城内最多,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泉城济南”的灵魂,就在这些水的流淌中。主城之外,作为县城的章丘,同样汇聚了大量泉水,统称百脉泉。

彼时济南的城北和城东,水系纵横,遍布沼泽、荷塘。一百多年后,赵孟頫所作《鹊华秋色图》,生动展现了此地风貌。鹊华两山之间,分布着大片沼泽,渔船、茅舍、垂柳,将这片土地打造成一派田园景象。

张养浩深爱故乡云庄,李攀龙筑楼鲍山下,边贡安家于挺拔的华不注,对于文学,这片土地有奇异的光芒。

李清照自然也吸收了这片土地的精华。

单纯从百脉泉的气势,就能窥见李清照的生命人格。

我决定,就从这些泉水旁,走进熟悉又陌生的李清照。

其父李格非,有说是历城人,有说是章丘人,章丘的可能更大一些。李清照《上枢密韩公诗二首》诗序中称“父祖皆出韩公门下”,其父祖辈皆为“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学士韩琦的门下士。《宋史》记载,李格非任职于太学时,“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并成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李格非在文章上师承正宗,他自己也成为那个时代重要的作家。一卷《洛阳名园记》,写尽天下兴亡,向当世敲响警钟。

有这样一位著名作家父亲,李清照在文学上可谓资源得天独厚,尤其是父亲的人品、学养以及大量的作品,成为她的“思想库”。

李格非任郓州教授时,娶宰相王珪长女为妻,王氏早卒,又娶王拱辰孙女。前妻去世时,李清照大概一岁左右。李格非转至京城任职,大概在李清照6岁时在京城租赁房舍。由此看来,他不太可能带着尚在哺乳期的女儿进京,李清照留在故乡章丘明水,十五六岁时离开原籍进京,待字择婿。

在做留守儿童的十几年时间里,李清照于济南山水多有参悟。彼时的济南,真是一座诗城,杜甫、李白都曾留下诗篇,曾巩、苏辙相继在此为官,曾巩留下的曾堤,直到今天仍匍匐在大明湖东岸。历代先贤留下的诗篇,作为一种精神遗传,流淌进李清照的血液。

可以从一首《如梦令》里,走进少女时的李清照,也走进她的故乡。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代伟大词人,从这首词开始,以惊艳的方式踏入文坛。初到汴京,常想起在故乡时的岁月,少女与同伴于溪亭饮酒,醉后不知归路。夕阳西下,一群人荡舟返回,却误入藕花深处。不断快划,小船贴着荷花,夕阳在花瓣上闪过一道光。划水声惊扰了一群水鸟,它们扑棱着翅膀,从水面向岸上奔去。

一群年轻人,一个文学史上经典的下午。溪亭泉是有明确地址的——现在的珍珠泉东,仅几米,一处石穴掩映的泉水。以现今的眼光观之,溪亭泉大概已失去了过去的恣意痕迹,只是以遗迹的形式存在。然而,其过去确实曾彪炳于历史。

作为公认的婉约大家,李清照从一开始就显露出昂扬的铮铮之气。她常喝酒,在后来的词中还会一次次写到。少女直爽、畅快的性格,绝不带柔媚的脂粉气。

明朝诗人王象春在《济南百吟》中写道:“一曲溪流一板桥,浣衣石面汲水瓢。家家尾后停针女,树底横舟手自摇。”后人都将这首诗看作是描写溪亭泉以及附近民生百态的佳作,但明代的珍珠泉在德王府内,如何才有家家泉水的样貌?

不管怎么说,李清照曾长期游历在百脉泉、趵突泉、大明湖这片方圆几十里范围内的水畔。她的人生从这里开启,经历了许多年的美好时光。

3

1140年,北宋灭亡已有13年,辛弃疾出生。此时,李清照57岁,在金华、临安居住,她完全不知道,在自己的故乡,一个男孩会崛起成历史的苍天大树。这个迟暮的妇人,经常陷于对故乡、故人的思念之中。她在多首词中写到梅花,其实不仅此时,她一生留存至今的词中,差不多三分之一写到了梅花。一生都在写梅,也把自己活成了梅花高洁的模样。她的心情再也未好过,词中尽是萧索:“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她常想起济南,也想青州。

那一年,京城巨变,李清照由淄博返回青州,整理“归来堂”文物,其中15车准备立即南运,另有十余间房屋所储书册,准备明年再运往江宁。不料,青州发生兵变,十余屋藏品付之一炬。

李清照一人押送着15车文物,并将蔡襄《赵氏神妙帖》贴身收藏,一路南下。中途遭遇盗匪,“负之不释”。终于抵达江宁,完璧归“赵”。

虽遭大难,家尤在,何况丈夫赵明诚正担任江宁知府,作为一城最高军政长官的夫人,李清照又度过了一年多的闲适时光。这期间,她曾雪天顶笠披蓑,外出游览,写诗数首。然而,一件叛乱事件,却让夫妻感情产生罅隙。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江宁御营统治官王亦准备发动叛乱,下属将此事向知府赵明诚汇报,赵没有放在心上。是夜,王亦果然造反,被赵明诚的部下击败。天亮时,当下属前去找寻赵明诚报告,却发现他在昨晚发生兵变时,溜出城逃跑了。

赵明诚因为临阵脱逃被革职,辗转于江苏、安徽等地,寻找合适的居所。行致乌江,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联想起丈夫在江宁任上的丑事,以及正在发生的诸多将士矢志抗金,一时激愤难平,吟诵出《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赵明诚之后到湖州上任,染病卧床。李清照乘船夜行三百里前去探望服侍,丈夫却一病不起,及至身亡,一段将近30年的姻缘就此落幕。李清照悲恸不已,大病一场,仅存喘息。

金人进逼,人心惶惶,李清照拖着病体继续守护文物。然而,大宗文物继续遭难,从青州故居运出的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又在洪州化为云烟。其余文物被多人觊觎,如诸多铜器被一位李将军霸占,高宗御医王继先想以低价购买古器物,幸被兵部尚书谢克家阻止。李清照住在越州时,邻人凿壁盗去文物五竹箱。

群狼环伺,弱小女子,当真是悲苦连天。

及至遇到了张汝舟。

张汝舟为了攫取李清照的文物,在她身患重病时,缔结婚约。婚后,张汝舟的野心暴露无遗,觊觎李所搜集的金石文物。李清照视文物如生命,且《金石录》还未编辑整理,怎么会拱手相让?

为了摆脱恶棍,李清照想到了离婚。但是,她却要面对当时的法律——妻告夫,不论胜败,都要判处两到三年徒刑。她宁愿坐牢,也要投告张汝舟的枉法恶行。

官司是打赢了,李清照身陷囹圄。幸运的是,在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下,关押9日之后,她最终获释。

这一年,李清照50岁。

日子终于平静了,她着手整理赵明诚的未竟事业——《金石录》,并撰写了《后序》。此序墨迹未干,金兵进犯杭州的消息传来,她又逃往金华。

在金华,生活安定下来,心情也好了许多。一天,她打算双溪泛舟,却悲从心来,写下一首《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我常把这首词和之前那首《如梦令》放在一起阅读。当年少女娉婷,而今老妇哀愁,一生在这两首词中来回往复。这一生,是“沉醉不知归路”,也是“载不动许多愁”;这一生,曾经无比炽烈,曾经喧哗夺目,却终将在不断积淀的愁闷中走向终点。

不对,李清照的一生不应以愁做结,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也不该是她的性格决定的。她一定会再回到《如梦令》,回到她的故乡。一首《菩萨蛮》,带她回归故乡: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故乡,那清灵的泉水,那沉醉的大湖,那久远的人和事,在一生的终点等待自己。梅花陪伴,故乡陪伴,各得其所。

生命即将抵达终点,她无儿无女,孤苦一人,希望能收个女徒,继承自己的满腹才学。她看中了一个孙姓女孩。孙姑娘十岁出头,聪明伶俐,天分极佳。姑娘天真烂漫的表情,总让清照想起几十年前大明湖畔的自己。

李清照问她:“我愿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你可愿意?”

女孩脱口而出:“才藻非女子事也!”

女孩的回答,让清照怅然良久。她叹息一声,对自己的一生产生了某种苍茫之感。

女孩的父亲十分欣喜,亲自手书古列女事数十篇,女孩“日夜诵服不废”。15岁,嫁给苏君瑑,“逮事舅姑左右,就养唯谨”。

再后来,女孩成为母亲,“相夫以正,教子以严,施于先后,以逊以谦”。53岁,孙氏病故。

以上故事,出自陆游《夫人孙氏墓志铭》。孙氏是陆游的远房亲戚,以贤德著称。大诗人陆游和李清照以这样的方式牵连在一起,颇有意味。

我把孙氏看做是另一个李清照:开始于聪明伶俐,及至结婚,相夫教子,一生幸福。作为李清照的反面,她为自己的一生呈现出一种样貌。作为她的反面,李清照以一己之力,将古典女性之美展露无遗。

4

李清照大概73岁去世,凄苦、孤独,这些词汇往往伴随伟大作家始终,清照亦然。此时,15岁的辛弃疾正在她的故乡习武作文,山脚平原,水系纵横,荷花池畔,在氤氲了水乡气质的济南,少年挥斥方遒,文韬武略,逐渐显出雏形。又过了7年,辛弃疾投笔从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搅弄北方风云。

如果李清照知道故乡的这位桀骜少年,一定会感到欣慰。可惜,他们不可能有任何交集。一个伟大灵魂落幕了,另一个伟大灵魂登上舞台。而结局,竟是惊人相似。

可以确定的是,辛弃疾曾模仿李清照作词。

后人总结李清照词的大致特点:信手招来,谱入音律,语言淡雅,格律严谨,练字琢句,意境新丽。李清照词名大盛,“易安体”流传天下,较早学习“易安体”的,就有辛弃疾。

居上饶期间,辛弃疾作《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不仅在题目中明确学习李清照,最后几句“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简直就是李清照再世。

一个元宵节,辛弃疾走在一片灯火中。他看到,春风吹开了千树银花,满天繁星仿佛雨点般落下。宝马拉着彩车,奇香四溢,箫声悠扬,明月西斜,鱼龙彩灯欢快飞舞,通宵达旦。

许多女子徜徉在街头,头上遍插蛾儿雪柳,笑语盈盈,香气飘洒。辛弃疾的目光从一个个女孩身上闪过,他在找一个人,整个晚上,一直没找到。

他抬头望天,又被一盏盏明灯吸引了目光。猛然间,他回头朝一个命运的角落望去,灯火稀疏的地方,正站着一个美丽的女子。

他在找谁?

我的解读是,他在找李清照。

就是她,那个来自故乡的女人,那个灵魂深处与他有着极度契合的女人。现实中,他该叫她奶奶,灵魂中,他们彼此相通。

有诗为证,李清照的《永遇乐·元夜》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两首词在写法和内容上非常相近,可以看做是一种时空对话。

李清照说:“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辛弃疾说:“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李清照说:“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辛弃疾摇摇头,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不论时光如何老去,不论命运如何击打,灯火阑珊处,总有一个命运的归宿在等待着。他们都是流浪南方的异乡人,是游荡的灵魂,苏轼所谓“纵使相逢应不识”,两个相差半个世纪的人见面,该以何种面目?是幼年的辛弃疾和老年的李清照,还是中年的两人?年龄在此消失,存在的,是文化的根性。

注入豪气,而成婉约集大成,易安不朽;温润加身,而成豪放之宗师,稼轩千古。

稼轩和易安的不朽,并非只是两个个体。他们的文字和人格,构成我们这个民族文化性格的一部分。也可以说,在文化属性上,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上。

我们一直流着他们的血液。

5

文学真是奇怪的东西,那些千古流窜的诗篇,在今天仍不断被传颂,是什么原因?我们可以随时、随意走进少女时的她、新婚时的她、老年时的她,每个年龄的她都能给予我们关于生命的认知。在她身上,宽广的生命哲学得到诠释,伟大的汉语被重新定义。

我曾两次盯着《李清照行踪图》发呆,一次是在百脉泉,一次是在趵突泉公园里的清照园。图的制作工艺不同,大致标明了李清照的一生行踪。从济南开始,汴京、青州、莱州、淄博、江宁、池阳、临安、金华、温州……在中国东部的北方和南方,她的一生飞跃到地图上。

走着走着,少女走成了少妇,又走成了老妇。许多画面从地图上跑下来,驾船追赶落日的少女,水鸟纷飞在泉水之上;伉俪情深,斗茶作诗的少妇,那些宁静的岁月消失在历史中;硝烟中,漫漫南归路,一个女人和长长的车队,车上装着她和丈夫的性命;歹人层出不穷,文物一件件离她而去,欲哭无泪的中年妇女,只有蚊子陪着她;青灯一盏,落日融进文字,一个老妪孤独死去,徒留下一声浅吟,一声低唱。

在趵突泉,在百脉泉,我还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学现象:

对于某个地域的书写,本土作家往往失之偏颇,很少出现彪炳史册的文字,反而是外来者,往往能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以济南为例,一长串本土作家,除二安外,如张养浩、李攀龙、于慎行……他们的所思所写,在高度上无法超越杜甫、李白、赵孟頫等人浮光掠影式的书写。

杜甫所谓“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赵孟頫所谓“云雾润蒸华不住,波涛声震大明湖”,成为这座城市不可多得的名片。及至二十世纪上半页,“二老”的出现,又极大提升了这座城市的文学价值。所谓“二老”,即老残、老舍。刘鹗的《老残游记》,以老残的视角,看待“曲山艺海”的济南,留下了“家家泉水,处处垂杨”的精辟概括。老舍一系列书写济南的散文,尤其是《济南的冬天》,极大提升了这座城市的知名度,任何版本的中学教材中,都有这篇文章。直到今天,每年高考填报志愿,有多少年轻人是被老舍“骗”到济南来?

也可以说,二安客居江南,终生未能还乡,留下千古遗憾。“二老”对繁盛、安适的济南的书写,填补了他们的遗憾。

真的遗憾吗?应该不会。李清照走过的路,辛弃疾还会走一遍,李清照遭的难,辛弃疾还要遭一遍。前人经历的苦难,我们还要经历一遍。

每走一遍,都是生命不断丰饶的过程。

老四,本名吴永强,1985年4月出生,山东临沂人,居济南。中国作协会员,山东作协签约作家,山东青年作协副主席。出版诗集《自白书》、长篇小说《后大学时代》、小说集《沸腾的狐狸》。曾参加第二届新浪潮诗会、第十届十月诗会,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四届高研班学员,获2014“紫金·人民文学之星”佳作奖、银雀文学奖、刘勰散文奖等,黄河口驻地诗人。

壹点号老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