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的成因和影响概念图(雾霾特殊形成机理研究)

1.雾霾的本质与危害

雾霾,包含雾和霾两个概念。当空气中的湿度达到90%以上,可形成雾,低于90%形成的则是霾。一般来说,霾是由于空气中硫酸、硝酸等颗粒物较多,形成气溶胶系统进而形成的。通常来说,当空气中直径为2.5微米或以上的颗粒物质含量超标,即PM(particulatematter)达到2.5时,会出现雾霾天气。

雾霾的成因和影响概念图(雾霾特殊形成机理研究)(1)

雾霾的成因和影响概念图(雾霾特殊形成机理研究)(2)

当空气中的颗粒物直径达到2.5微米时,或者说当PM达到2.5时,空气中的颗粒物会伴随呼吸道进入人体内。由于颗粒中所含硫酸、硝酸、灰尘等危害物质较多,通常会对人们的呼吸道系统造成刺激。更严重者,甚至会影响总体的心肺水平,导致心血管疾病或者影响人体肺功能等。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可以总结,当每立方空气中的有害颗粒物质上升20微克,就会有34万人因吸入有害物质而死亡。且长时间的雾霾情况有可能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农作物减产,不利于人们的长期生存和发展。

2.雾霾的形成机理

2.1社会经济因素

综合雾霾的形成情况来看,空气中的硫酸、硝酸等颗粒的形成与我国城市汽车数量增多导致的尾气排放量增加、生活生产中煤炭消费的增长等不无关系。

尤其从我国近30年的研究来看,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不断上升,同时城镇化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到大城市发展。而国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刺激了社会大众购买汽车的需求,加剧了交通拥堵的情况。另外,虽然我国总体的经济结构还在调整,但是国民经济的支撑性产业依然是耗能较高、环境污染程度较大的第二产业,因此加大了煤炭的消耗量,同时也增加了雾霾产生的可能性。

2.2生产方式因素

从国内PM2.5超标城市的分布情况来看,乌鲁木齐或者兰州等城市受到气候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占据受污染城市的少数。大多数雾霾笼罩的城市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从我国现有产业结构来看,绝大多数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依然依赖于高耗能产业的发展。相应地,高耗能也意味着高污染,因此给环境治理工作也带来了巨大压力。

2.3能源结构因素

从我国现有能源消耗结构来看,由于第二产业依然作为支柱产业存在,且北方冬天取暖多用煤炭,我国煤炭的总体消费量依然维持在65%及以上,石油消费有所上升,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则无明显增加。另外,水电、核电的一些节约能源的生产还未普及,能源消耗水平虽有上升,但是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煤炭是主要消耗能源,其燃烧之后会产生更多的硫酸、硝酸等的颗粒物质,对空气造成直接影响。因此,能源消耗结构不够合理的现实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雾霾天气产生的危险。

2.4其他因素

作为一种天气现象,雾霾的产生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还有一些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城市建筑类型等的影响。比如北京地区汽车尾气排放量较多,且受煤炭消耗影响较大,总体建筑结构中大面积的高层建筑也是造成控制无法循环,进而导致空气中颗粒物增多的重要原因。再如兰州等地区群山环绕,空气中的污染物无法向外扩散,因此向内沉积,进而造成了雾霾现象。

3.雾霾气候的防治策略

3.1转变传统发展方式,改变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受到我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影响,雾霾现象一度严重。因此,为提高雾霾治理水平,需要着重改善现有能源消耗结构,尽可能减少对于煤炭等一些传统能源的依赖度。从具体方式来看,如一,加强对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二,加快建设一些高附加值的环保性产业;三,加强机动车排放管理工作,倡议大众积极选择绿色出行等。

3.2将PM2.5治理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将PM2.5治理工作纳入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一方面需要制定明确的PM2.5控制目标以及目标达成的限期,明确治理工作在不同阶段的开展重点,比如确定到达某一时期,空气中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PM2.5以下。另一方面,则需要确定明确的PM2.5治理监测和奖惩机制,确定具体的检测标准以及考核规范,保证奖惩工作的有序展开。

3.3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空气不分国界,同样,空气污染也不分国界。在此形势下,我国为体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需要加快与其他国家的大气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做出明确的区域性大气污染管理工作员。另外,国内各级环保部门也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结合我国环保部对于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要求,进行污染治理情况沟通,以凝聚治理合力,提高大气污染总体治理水平。

3.4积极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雾霾形成原因的复杂性使得我国雾霾治理工作难度也有所增加。在当前大气污染影响因素众多的现实条件下,为加大对多种污染物的有效防控和治理,需要不断强化和完善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体系,加快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建设,使之能够与环境保护法、再生法能源等相互协调,共同致力我国大气质量的改善。

结语

综合雾霾的危害以及形成因素来看,我国雾霾气候的治理工作,需要从现有发展方式、空气质量考核方式、空气污染治理方式以及空气污染治理制度等几个角度进行完善。雾霾的形成非一夕之功,同样也需要政府、企业以及个人的多方努力,以便尽快转变我国空气质量情况,还大家一片晴朗的蓝天!

内容转自:土木工程网

©版权声明:平台尊重作品版权,精选作品均已注明作者和来源,网友分享作品属于原作者所有。

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或修改。如需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须注明来源作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