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考研调剂学校有名额(潘慧.如何看待学校型考研动机)

陈何芳,潘慧.如何看待学校型考研动机.[EB/OL].(2023-02-09)

https://mp.weixin.qq.com/s/PYX8Nb6--4No9jpxBjHWlA

怎么看考研调剂学校有名额(潘慧.如何看待学校型考研动机)(1)

怎么看考研调剂学校有名额(潘慧.如何看待学校型考研动机)(2)

学校主导型考研动机在学生个体层面有具体的表现,在现象背后存在着相应的原因,基于上述原因而做出的这种选择,又会带来后续的影响。

个体意愿:想要圆梦名校以弥补遗憾

考研的“学校动机”主要是指为了圆梦名校以弥补遗憾。 “名校情结”是不少曾经在高三“浴血奋斗”的莘莘学子最初的动力,他们当时或因为实力不够、或因为高考发挥失常,而没能进入理想的高校。而在被誉为“第二次高考”的考研活动中,名校情结的影响依然强劲。正如访谈对象S14所说:“我高中的时候就很想考东南大学,但那个时候只能想想,实力跟不上,所以这次考研就想冲一冲。”S27说:“高考的时候没能来,后来就和男朋友一起努力,一起考南京大学”。S30说:“我学的这个专业,从全国排名来讲,东南大学是最好的,所以我选择院校时没有丝毫犹豫。”现实中也能够发现,考名校大多数是来自学校一般的本科院校的学生,他们在高考时没有考进自己理想的大学,认为这是人生的一大遗憾,想要尽力重拾梦想,以免余撼终生。也有一部分学生想通过考研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并且也会得到家人和社会的认可,就容易把考研作为人生的第二次高考、改变命运的转折点、圆梦名校的契机。

社会原因:就业市场践行着院校歧视

考研的“学校动机”反映出就业市场的院校歧视。我国高等学校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型,比如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类型等。这些划分主要是方便教育管理部门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并没有高下之别。但在过度“行政化”的教育管理之下,行政干预不仅使不同院校的教育资源不够均衡,而且高校之间类型和层次的差异被进一步深化,演化成为社会和用人单位判断院校好坏的主要依据。比如那些高职高专层次以及应用技术类型的高等学校,就成为院校等级中备受歧视的“底层院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所毕业院校的“等级”和“声誉”等不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就会受到用人单位的差别对待。

名校情结的背后隐藏着名校优先的逻辑。考生看重“名校”的原因有现实的根源,比如很多企业在招聘时表现出明显的“院校歧视”,他们会在招聘条件中明确注明“优先考虑原985、211高校及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等字样。他们认为毕业于“双一流”等重点院校的学生,不仅素质要高于普通院校学生,而且招聘进来也会让企业的人力资源数据更加好看,这样的做法往往被看作“合理的甄选”和“理性行为”。就业市场的“院校歧视”让很多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对一些岗位望尘莫及,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学子们考研追求名校的心理。这样就会鼓励大学生通过考研,给自己创造一个进入高端学府深造的机会,基于“名校效应”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择业资源。

院校歧视还受到社会不良大环境的促动。实际上,我国劳动力市场本身也存在着制度性分割、城乡分割、户籍分割、区域分割、产业分割、行业分割等障碍,不同的市场之间差异巨大,体现出经济发展水平、公共设施、工资水平、社会保障、社会声望、职业生涯路径的悬殊差别。这种分割体现在就业中,就会出现显性或隐性的院校歧视。比如有研究表明,名校以符号资本和制度性社会资本,对毕业生给予就业支持,在圈子文化和学阀观念的作用下,精英职位为名校毕业生所垄断,将普通高校毕业生排斥在外,加剧了就业市场的不平等。[1]院校歧视的客观存在,加剧了考生及家长的名校情结,比个人偏好更加具有普遍性,也具有更强的促动力。

教育弊端:容易过度竞争而损害成长

考研的“学校动机”容易造成过度竞争而损害成长。“学校动机”可能出于攀比心理,主要表现为注重“面子问题”。部分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可能会担心学校名气差而被人瞧不起,他们想要改变求学的学校背景,追求更加“有面子”。也有的学生是受家庭影响,看到身边的亲戚朋友在名校读研或者已经毕业于名校,会有相形见绌的攀比压力。为了给家庭带来荣誉,他们在父母的殷切期盼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名校考研之路。但我国的“名校竞争”一直都处于白热化状态,学生能否在名校竞争中胜出,还取决于一些外在条件,尤其要克服阶层差异、地区差异及城乡差异带来的影响。比如,就阶层差异而言,社会优势阶层家庭培养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占有优势资源,他们的父母往往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他们的学校拥有更好的师资和硬件软件条件,他们拥有更多的社会教育信息和成长机会,远非普通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的子女所能比。教育机会的优劣自然会带来教育结果的优劣,并通过考研的笔试和面试分数呈现出来。如果一个学生不考虑外在条件,一味追求名校,可能会给自身带来过大压力,反而不利于寻找到适切自己的院校、专业和发展路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无论对于群体还是个体,都会因为“过度竞争”而难以取得更好的成效。所以,“名校情结”也要适度,要经过现实的分析与理性的思考,着重考虑成功的可能性,避免因大概率的考研失败而付出难以承受的巨大机会成本。如果每个人都不切实际追求“名校情结”,整体结局只能是极度内卷,考研失败者损失惨重,与“适切的发展道路”背道而行。

[1]李荷,郑印皙.难以逾越的高墙:韩国的高校分层与就业机会不平等[EB/OL]2022-06-26.

https://mp.weixin.qq.com/s/gkf5XJ-wigAYsKBamCFrew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