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汤最后怎么样了 一口气读懂历史人物

本期来聊聊汉武帝刘彻身边的一位近臣,张汤

说起这个人物,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应该是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酷吏”形象,铁面无私、秉公执法,但史书中的张汤,并不是这么简单。

酷吏,只是他的人设;审案,只是他的进阶工具,他本质上是一个权力投机者。

1.酷吏张汤

张汤,京兆杜陵人,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

他的父亲在长安县担任县丞,或许是小时候经常看他父亲审案子,也有可能是遗传,总之张汤在很小的时候,就对审案这一套十分感兴趣,也表现出惊人的天赋。

有一次,他父亲有事外出,就嘱咐张汤好好看着家里的肉。

然而,没想到的是,肉被老鼠偷了去,他父亲回来后,不由得大发雷霆,还动手打了张汤。

这也难怪他父亲,当时张汤家里并不富裕,丢了肉,一家人只能吃糠咽菜了。

张汤对此很不开心,于是挖开了洞穴,将老鼠和剩下的肉掏了出来。

事情到这一步并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张汤按照大堂上审理犯人那一套,开始审理这个“贼首”(偷肉的老鼠)。

他先是陈述老鼠的罪状,而后严刑拷问,穷究其罪,撰写笔录,并以剩下的肉作为证据,给老鼠定罪结案。

最后,当堂对老鼠处以“磔刑”(一种类似解剖的刑罚)。

他父亲看到这一幕,以及张汤所写的结案文书时,除了惊叹之外,终于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我张家终于有希望了!”

之后,他父亲在审案刑名方面,对张汤进行了重点培养,不但让他背诵相关的法律条例,而且将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倾囊相授,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张汤能够派上用场。

父亲死后,张汤子承父业,在长安县担任了一名负责审案的刀笔小吏。

在这个位置上,张汤一干就干了很多年。

不过,生活的艰难与仕途的不顺,并没有磨灭他的理想。

在他看来,一个小小的县吏算什么,他要的是高官厚禄,他要的是位极人臣。

长安县太小了,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进京。

就这样,一颗渴望权力的种子悄然种下了!

西汉时期,还没有科举制,寒门出身的人想要当官,最快捷的办法,便是结交权贵,获得权贵的举荐,就能够当官。

张汤也像很多人一样,不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机会。

按照吸引力法则,你关注什么,便能吸引到什么。

此时,一个天大的机会送到了张汤的面前,田胜因罪被关押到了长安县的监狱里。

说起田胜,大家或许不知道,但有两个人,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一个是田蚡,一个是王娡。

这两个人,一个是刘彻的舅舅,一个是刘彻的亲妈,而田胜则是他们俩的弟弟,正儿八经的外戚关系户。

因此,一个计划诞生了。

张汤要通过田胜,结交各路权贵大咖,拿到被推荐的资格。

因此,在田胜被囚困期间,张汤拿出了前所未有的热忱,利用他审理案件的专项技能,为田胜洗清嫌疑,最终将田胜拯救出了牢狱。

田胜对此可谓是千恩万谢,两人成为了莫逆之交。

出狱后,田胜被封为了侯爵,并将自己认识的权贵通通介绍给了张汤,并推荐张汤成为了内史宁成手下的一位属官。

宁成,在当时来说,也是酷吏一名,两人可谓志趣相投,他对张汤的才能极为欣赏,于是向丞相府大力举荐。

张汤因此调任茂陵尉,负责给皇家修建陵墓。

后来,窦太后(汉武帝的奶奶)去世,刘彻罢免了当时的丞相许昌,任命田蚡为丞相。

此时,张汤所期盼的机会终于来了。

田蚡初当丞相,急需有能力且忠于自己的人做丞相府属吏,而张汤刚好满足这些条件。

于是,随着一纸调令,张汤一跃成为了田蚡身前的红人。

不但如此,田蚡又将他推荐给了刘彻,刘彻任命他为侍御史。

张汤由此进入了他梦寐以求的国家中枢。

张汤最后怎么样了 一口气读懂历史人物(1)

2.平步青云

成为侍御史,只是张汤的第一步,他想要的是更高的权力。

坦率地讲,他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向上爬,一方面来源于他对权力的渴望,另一方面他必须奋勇争先,因为他不努力,迟早会被人所取代,这就是现在大家总挂在嘴边的“内卷”。

为了不被取代,他必须使出浑身解数,绞尽脑汁去抵挡明枪暗箭,他要变得比他的敌人更狠!

对于张汤来说,侍御史这个官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可以近距离接触皇帝,揣摩上意。

他坚信,只要按照皇帝的意志去做,他就能扶摇直上,走向权力的巅峰。

然而,这个道理固然简单,但真正实现起来并不简单,尤其像汉武帝这样,既英明神武又刚愎自用的皇帝,想要摸准他的脉,简直比登天还难。

过了一段时间,一个机会出现在他的面前,陈皇后宫中巫祝案。

陈皇后,便是金屋藏娇的那位陈阿娇,刘嫖的女儿。

当初,刘彻之所以能上位,刘嫖起了关键作用,作为交换条件,刘彻要娶这位陈阿娇为后。

目前,窦太后已死,刘彻的地位已经稳固了,陈阿娇便也没这么重要了,加之卫子夫的关系,刘彻对她的厌烦之情可谓是与日俱增。

这件事,刘彻确实有不地道的地方,但陈阿娇千不该万不该去触碰他的底线。

其实,以陈阿娇的皇后之尊,如果不犯大错,刘彻是不敢轻易动她的。

可惜她偏偏迷信巫道,听信女子楚服之言,施媚道于君王,诅咒汉家宗庙,最后被刘彻废黜,移居长门宫。

当然,在整件事中还是有一些值得玩味的地方,陈阿娇迷信巫道是事实,施媚道于君王也是事实,但她最后却是以大不敬之罪被废,这个罪名即便她是皇后,外加刘嫖女儿的身份,也无法豁免的。

至于其他人,楚服被斩,受此事株连者,足有三百人之多。

这个罪名明显要高于两个罪行,而当时刘彻早有废后之心,两相结合之下,一个结论产生了。

张汤在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他有意将此案扩大化,目的是在刘彻面前有个露脸立功的机会。

这个脉确实让他摸准了。

此案之后,刘彻提升他为太中大夫,后担任廷尉(九卿之一),权力极大。

初尝甜头的张汤,在揣摩上意这件事上一去不复返了,技艺越发精湛。

张汤清楚地知道,刘彻是一个极为聪明且总是自恃聪明的君主。

他需要给刘彻提供一个施展聪明才智的舞台,如果他什么都做好了,刘彻会因为没有参与感,而对他心生怨怼,他需要让刘彻觉得自己的审案能力比他强。

因此,他时常进宫,让刘彻亲自裁决,彰显聪明才智。

廷尉主要负责审查各地方报上来的大案要案,凡遇到疑难案件,他就上报给刘彻裁决。

当然,他不是单纯地上报,其中会带有自己的全面分析,不然便是玩忽职守。

刘彻对张汤的做法非常满意,经常指点江山,针对案件做出具体的批示。

从某种程度上说,张汤并非那种标准意义上的“酷吏”,这一点与好友赵禹不同。

赵禹也是汉武帝身边的一位酷吏,曾和张汤共同编撰律令,为人清廉严酷,尤其是年轻时候,执法极为严苛,做事喜欢钻牛角尖。

而张汤的审案原则,主要是以刘彻的意志为转移,刘彻认为需要严判,他则严判,需要宽恕,他则进行相应的宽恕。

如受到夸奖,他就将功劳推给下面的小吏,如受到斥责,他就说下面的人已经提醒了,但由于自己愚笨,没有采纳。

贪功诿过是人之本能,而张汤却能对抗本能,反其道而行之,这一点让刘彻十分满意。

除此之外,他知道刘彻喜好儒学,于是就请博士弟子研习儒学,判决案件时附会古义,用义理调整律条中存在问题的地方。

后来,因他在处理淮南王刘安谋逆案上立下大功,刘彻提升他为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汉朝三公之一,丞相的副手,且可监察百官,可谓是位极人臣。

然而,张汤万万没想到,这是他人生的顶点,也是终点。

张汤最后怎么样了 一口气读懂历史人物(2)

3.败亡之路

班固、司马迁这两位史学大咖,对他的评价是,张汤其人,喜欢用聪明才智驾驭别人。

对于张汤而言,审查案件只是他的一种技能,是他攀上权力巅峰的工具。

他深切地明白,审案这件事太容易招徕恨意了,想要在朝堂上站稳脚跟,必须要八面玲珑才行。

因此,他除了揣摩上意、讨好皇帝之外,还极力维护自己的形象,寻求靠山,关注舆论。

在他当上廷尉之后,一方面利用自己的身份结交社会名流,打造他尊儒的形象;另一方面他时常去拜访三公,不避寒暑。

现如今,张汤已经是御史大夫了,且是汉武帝身边的红人。

照理说,他应该满足了,但他却没有,他要做NO.1,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于是,他开始有意无意地去挑战丞相庄青翟的权威。

汉武帝时代,由于经常和匈奴开战,致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

而张汤当上御史大夫不久,山东地区发生水灾、旱灾,百姓流离失所,加之当时恰逢匈奴浑邪王前来投降,汉朝面临前所未有的财政危机。

此时,张汤像先前一样,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会。

于是,他向刘彻进言,铸造五铢钱、垄断盐铁、打击富商大贾,铲除豪强。

这一系列的建议正中刘彻下怀,于是君臣二人经常因此畅谈到傍晚,连晚饭都忘了吃。

官场就是如此,有人欢喜有人愁,张汤的做法,致使丞相几乎无事可做,有一种大权旁落之感。

但这位丞相并未决定反击,而是先顺其自然,静观其变。

随着刘彻一条条政令的颁布,举国哗然,从公卿到平民,无不唾骂张汤。

但张汤依旧我行我素,而刘彻对他的好感与日俱增,就连张汤生病,刘彻都亲自去探望。

张汤最后怎么样了 一口气读懂历史人物(3)

所谓盛极必衰,身处漩涡中心的张汤,还未察觉到危险在慢慢向他逼近。

由于垄断盐铁这件事,张汤为自己招徕了一个劲敌,那便是赵王。

赵国素来以铸造铁器而闻名,目前铁器垄断,实则是断了赵国以及赵王的财路。

赵王因此对张汤衔恨入骨,时常搜集他的罪证,准备将他搞倒。

不过,张汤这个人,还是十分谨慎的,自他当上高官之后,严于律己,结交宾客,同时对他的下属和亲族十分优厚,因此赵王始终未抓到任何实质的把柄。

然而,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张汤手下有一个小吏,鲁谒居。

不知道他是真心为这个上司兼朋友着想,还是想借机上位,他知道有个叫李文的御史中丞,与张汤不对付,每每寻找错处攻击张汤。

于是,他就找人上书,弹劾李文,李文因此而获罪。

巧的是,这个案件正好落到了张汤手里,张汤当即抓住机会,杀掉了李文。

而李文说到底也是御史中丞,刘彻应无杀他之意,现在人死了,自然引起了刘彻怀疑。

于是,刘彻就询问张汤,是谁发现了李文有问题的线索?

张汤知道是鲁谒居干的,但是没有说,只是说是对李文有怨气的人干的。

这件事从表面上算是过去了,但此时的刘彻已经对张汤有所怀疑了。

张汤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

后来鲁谒居患病,张汤不但前往探望,而且给其按摩脚底。

这看似平平无奇的一件小事,却让在背后紧盯张汤错处的赵王,嗅到了机会的味道。

赵王于是上书告发,理由是张汤贵为三公之一,却给一个小吏按脚,此事非同寻常,两人应密谋了大事。

对于赵王这个指控,刘彻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暂时下交到廷尉处理。

而此时,当事人之一的鲁谒居已经病死了,只能请他弟弟前来问话。

他弟弟本来与此事无关,且又与张汤没有那么深厚的交情,明显是吃了瓜落儿,对于张汤已有些怨恨,但还是期盼着张汤可以看在他死去哥哥的面子上,搭救自己。

然而,巧的是张汤去牢里审查其他的案件,看到了鲁谒居的弟弟,虽有心帮忙,但也暂时只能装作不认识。

而鲁谒居的弟弟误以为张汤不顾自己死活,愤怒爆发,采取了自救,主动向廷尉检举张汤和哥哥密谋陷害李文之事。

如果说赵王的检举只是线索,那么现在可谓是口供了,刘彻随即下令,命一向与张汤有隔阂的减宣彻查此事。

然而,减宣虽然查清楚了整件事来龙去脉,却没有立即上报。

如果你以为减宣是为了替张汤隐瞒,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减宣不是替他隐瞒,而是在等待一个绝佳的时机,一个可以彻底扳倒张汤的时机,务求一击而中。

这个时机很快便来到了他的面前。

在他查案期间,发生了帝陵失窃案,即有人偷挖皇帝陵寝里的陪葬物。

这可不是一般的偷盗案,如果往大了说,那便是对皇帝的不敬,不但偷盗者要受到严惩,而且丞相也需要做出检讨。

按照律令,丞相需要按四季巡视陵园。

因此说,丞相庄青翟难辞其咎。

此事一出,丞相便立即找到了张汤,希望两人一起向刘彻请罪。

丞相的心思很简单,如果两人同时请罪,即使刘彻想罚,也不会那么重,不至于丢官罢爵。

然而,张汤却看到了自己苦等多年的机会,他要借机扳倒丞相。

于是,他表面上答应了丞相的请求,但等到了刘彻面前,丞相请罪,他却没有请罪。

刘彻因此降罪于丞相,并将其交到了张汤的手里,张汤随即以“知情故纵罪”处置了丞相。

目前,丞相庄青翟的境况岌岌可危,如再不反击,恐怕有性命之忧。

此时,丞相身边的三位长史,决定帮丞相,搞掉张汤。

这三位长史,分别是朱买臣,王朝以及边通。

这三人对张汤都有旧怨,其中以朱买臣的怨恨最深,整件事则是由他带头策划。

说起朱买臣,不得不提一个人,那便是严助。

当初,朱买臣家境贫寒,经常吃不饱饭,就连他的妻子都看不下去,与他离婚了。

后来,朱买臣跟随上计小吏来到了长安,恰巧碰到了严助。

严助与朱买臣是老乡,都是会稽人。

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两人不仅一见如故,而且严助向刘彻举荐了朱买臣。

而后,两人同为侍中,是刘彻身边的红人,而此时的张汤还没有发迹,需要下跪听候二人的差遣。

只是令二人没想到的是,风水轮流转,没过几年,张汤不但当上了廷尉,而且严助落到了他的手里,也就是张汤主审的淮南王谋逆案。

按理说,严助应该与淮南王八竿子打不着,可命运偏偏让他们俩走到了一起。

建元三年,闽越发兵围攻东瓯,东瓯向刘彻求助。

此时,刘彻有意出兵救援,但却遭到了淮南王刘安的反对。

刘安为此特意上书,请求刘彻不要发兵。

而刘彻对其没有理会,照旧发兵攻打闽越,后来闽越问题解决,刘彻随即派人去向刘安答复上书这件事,其实刘彻是打脸去的,有意敲打刘安。

而刘彻所派之人便是严助,严助到了之后,向刘安宣读了刘彻的指示,刘安也表示心悦诚服的接受。

而这件事到此并没有完,刘安因此结识了严助。

后来,刘安前往京城觐见的时候,经常送厚礼给严助,两人也经常谈论政事。

严助身为天子近臣,私下结交藩王,确实犯了大忌,但若因此说他参与了淮南王的谋反,为免有些牵强。

所以,在最后需要天子裁决的时候,刘彻是准备放过严助的。

但此时的张汤一反常态,与刘彻唱起了“反调”,理由是严助身为近臣,如宽纵不追究的话,恐日后难以管理其他臣子。

刘彻认为有理,于是下令诛杀了严助。

面对好友的惨死,朱买臣没有立即发作,因为此时的他太弱小了,无法对抗有皇帝撑腰的张汤。

他决定暂时隐忍,再伺机报复。

后来,他在机缘巧合之下,做起了丞相的长史。

一方面张汤痛恨于他,另一方面他当时有意与丞相争权,因此经常仗着他御史大夫的身份,对其从不以礼相待,经常坐在日常的椅子上,接见朱买臣。

因此,朱买臣对他的怨恨越来越深。

张汤最后怎么样了 一口气读懂历史人物(4)

现在眼看丞相将倒,朱买臣知道如果丞相倒了,自己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而自己的仇可能永远也报不了了,于是决定出手,奋起反抗。

他们的计划很简单,那便是将矛头指向了张汤的好友田信。

田信是一个商人,非常有钱,于是他们就上告说,田信之所以有钱,是因为张汤事先将他与刘彻商量的财政之策,泄露给了田信,田信以此囤积居奇,张汤借此牟利。

刘彻听闻这件事后,立即对张汤进行了询问,张汤非但没有谢罪,而且将问题转移到别处,说是应该有人会这么做,算是表了一个模棱两可的态度。

其实,这个回答已经令刘彻有些不满意了,但并不致命。

而恰在这时,减宣听到了风声,急匆匆地进宫,向刘彻禀告了他彻查鲁谒居的结果,证明鲁谒居确实伙同张汤,陷害了李文。

这一刀可谓是稳准狠,直接结束了张汤的宦海生涯。

刘彻对张泰大为失望,认为其心藏奸诈,直接将张汤打入了监牢,并前后派了八批使者过来按照罪状,对其进行逐一审问,而张汤拒不承认。

其实,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所有的律条、罪证甚至是否认罪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圣心已失。

刘彻已对张汤再不信任,这才是最致命的。

生命从来都是不公平的,也从来都是公平的。

张汤因得到圣心,而加官进爵,现在也因失去圣心,而即将性命不保。

面对张汤的冥顽不灵,刘彻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

赵禹,张汤的好友,张汤一直视他为兄长。

刘彻派赵禹审理张汤,其实并非审理,而是让赵禹劝张汤自尽。

当张汤看到赵禹时,他明白了,他明白了刘彻的用意,也明白自己大势已去,已再无挽回的可能。

于是,他写下谢罪遗书,便自杀了。

张汤死后,他的兄弟、孩子想厚葬于他,却发现张汤仅有500金,除了俸禄与皇帝的赏赐之物外,张汤并没有其他的产业。

张汤母亲表示,张汤身为天子的臣子,被人诬陷而死,岂能厚葬?

于是,张汤母亲便将其十分简单地入殓,并用牛车装载。

此事很快传到了刘彻的耳朵,刘彻认为此事一定有问题,于是下令彻查此案。

最后,以朱买臣为首的三位长史因诬陷大臣而被杀,丞相庄青翟自杀,田信无罪释放。

刘彻因觉得对不起张汤,于是对其子张安世格外倚重,时常提拔。

ps: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