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农宅(似变非变的乡村)

提起乡绅,大家都会想起土豪劣绅,鱼肉乡里,欺压百姓,无恶不作真的是这样吗?乡绅阶层曾经以庞大的势力纵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虽然早已经消失在历史舞台,但是茶后闲谈时,撰写论文时,各方对此看法不一,他好像消失,也好像换了个新面孔在我们身边,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暮色中的农宅?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暮色中的农宅(似变非变的乡村)

暮色中的农宅

提起乡绅,大家都会想起土豪劣绅,鱼肉乡里,欺压百姓,无恶不作。真的是这样吗?乡绅阶层曾经以庞大的势力纵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虽然早已经消失在历史舞台,但是茶后闲谈时,撰写论文时,各方对此看法不一,他好像消失,也好像换了个新面孔在我们身边。


乡绅,与明代中期兴起,字面意思乡间的绅士。许多学者在定义上存在分歧,但是普遍认为那些在乡村社会中有特殊身份和地位,能够在国家与民间发挥中介作用的人为乡绅。他们皆受过良好的教育,熟读四书五经,家境殷实,有的为告老还乡的官员,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政治资源,在地方德高望重。可以说是乡村最精英的人物。掌控着乡村的经济,文化,政治,治安等。乡绅多是当地人,能够快速投入治理,管理大小事务,带头筹集资金铺路修桥,举办文化活动,调节乡间纠纷,出现天灾时开仓赈灾。乡绅一方面可以帮助国家治理地方,减轻官府压力,执行告知政策。一方面替人民向官方争取利益,充当保护人的角色。当然其中少不了劣绅利用地位之便,从中获利,横行霸道。

来源网络侵删

乡绅阶层在近代史上的兴盛与皇权的默认有很大关系,在官府普遍对基层控制较弱时,想管管不了,乡绅很好的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官府需要拥护他的乡村管理者,乡绅需要官府给予的特权来维持地位和获得利益。双方各取所需,美滋滋。当朝廷认为乡绅势力太大时,又会发出一系列的政策用来限制或减少或渗透。不管怎么说,乡绅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与发展和国家阶级结构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上世纪国共闹革命时,为了争夺乡村这块高地,喊出了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乡绅要么被赶走,要么被杀。乡绅走了,乡绅治理农村的时代过去了,可是双方并没有太多治理农村的优秀人员,乡村出现了权力真空,急需乡村代理人,这个时候,乡村精英没了,普通的百姓不会出头,那么性格比较跳的人就站出来了,说的难听点,也就是流氓,当地混子。乡绅不合理的还会保护一下,流氓直接无条件的执行上级命令,然后他在从其中抽取利益。到了1949年,我国基本控制了所有乡村情况有所好转。

乡绅深受儒家浸润,“官如河水流,绅衿石头在”“人人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弟,教训尔子孙”“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等乡规乡约就体现了乡村社会的伦理色彩。改革开放之前,农村道德体系还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形态,虽然儒家道德体系崩塌了,但是没有什么太好的东西,也没有坏的东西产生。

直到了八十年代,国家颁发了村民自治委员会的法律,由村民直接选取农村干部,大家在农村都懂得其中的黑幕,每个村的几大家族互相争夺,请客吃饭送礼,只为投一票,更恶劣的是黑势力的参与。种种现象,不一一表述。前期选举花费了大量金钱与精力,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十倍投入百倍偿还。加上改革开放的浪潮,人人都去捞金。仁义廉耻忠贞信的观念渐渐的被金钱至上所取代,为了钱财不择手段,只要弄来钱,不管做什么都是个能人。任何事物与钱财挂钩。农村地区随之而来的读书无用论,数目庞大的基层使得整个社会风气浮躁。

现在的好多人们谈起乡绅总会可惜,认为乡绅的消逝和现在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笔者写了这么多,如果要问我的看法,我只会说可能有,可能没有,要想知道答案只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知晓。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变革,逐利的人心永远不会变。

可怜虫杂谈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